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
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4章(沪教版2024)。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i-28 Mg-24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2.科学家与其研究成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门捷列夫——提出原子学说
B.道尔顿——发现元素周期表
C.屠呦呦——提取青蒿素
D.卢瑟福——发现电子
3.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4.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A.干冰 B.金刚石 C.铜块 D.氯化钠
5.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从组成角度,KClO3不属于( )
A.纯净物 B.化合物 C.含氧化合物 D.氧化物
6.天津大学研制出稳定性更好的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一Ag/In2O3。In2O3中In的化合价为( )
A.+2 B.0 C.+6 D.+3
7.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加装药品 B.产生氧气 C.收集氧气 D.铁丝燃烧
8.已知化学方程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9-11题:
我国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主要是由于山泉水中的硅酸(H2SiO3)有益人体健康,可促进钙的吸收。《茶经》中用“细、馨、苦”形容茶汤的色、香、味,其主要是由茶黄素(C29H24O12)、香叶醇(Cl0H18O)、儿茶素(C15H14O6)等物质所致。茶叶中富含的硒有防癌作用。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肥皂水检验山泉水是否为软水
B.山泉水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C.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硅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10.有关茶黄素、香叶醇、儿茶素三种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
B.三种物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香叶醇
C.三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D.三种物质都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
11.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中x为18
B.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g
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
12.下列关于氧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氧气
B.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瓶,是因为高山上氧气的体积分数低
C.自然界能自主弥补氧气的消耗,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包装食品有时抽成真空,是因为避免食品被氧气氧化而变质
13.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B.滤膜的主要作用是过滤
C.紫外灯照射的作用是杀菌
D.流出的直饮水是纯净物
1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金刚石具有光学特性,可用于切割玻璃
B.镁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作制烟花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医疗急救
15.关于氧气性质的实验,下列现象与化学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
1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17.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1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器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U型管a的湿棉花团逐渐变红
B.图2中曲线X对应的为U型管b
C.实验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0~1分钟浓度为零说明此时微粒静止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水、湖水是混合物,氢气燃烧生成的水是纯净物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19.氧烛(如图)是一种常用于潜艇中的化学氧源,主要成分为氯酸钠(化学性质与氯酸钾相似),同时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镁粉(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酸钠的化学式为NaClO3
B.氧烛中发生的反应只有分解反应
C.氧气密度比较大,所以使用时装置必须倒置
D.镁粉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氧烛释放出氧气的质量
20.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探究氧气的性质,将透明的实验盒中间用隔板插入细沙分成两部分,将O2倒入倾倒室,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得到倾倒室内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通过装置和数据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约为20%
B.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C.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25s
D.NP段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P点熄灭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60分。
21.(10分)I.现有①氧气 ②氮气 ③二氧化硫 ④二氧化碳 ⑤氢气,请用上述物质的序号填空:
(1)动植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 ,燃料燃烧也离不开它;
(2)________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3)________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4)________约占空气体积的78%,是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5)________可以作高能燃料,且燃烧无污染。
Ⅱ.根据下列要求用化学用语表示:
(6)2个钠原子________; (7)氦气________; (8)铵根离子________;
(9)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________; (10)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________。
22.(7分)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信息回答:
(1)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C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若D粒子为原子,则X=________。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填序号)。
(5)由氟元素和钙元素的两种离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
23.(13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
①天然水中的________杂质使其呈浑浊,实验室除去该类杂质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_,该操作需用到的玻璃仪器为烧杯、玻璃棒、________。
②活性炭具有________作用,可用其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③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生活中常用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通过氢气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能认识水的组成。
①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_____。在该反应中,氧气提供氧,具有________性。
②请从微观角度分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________。
(3)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我国“神舟十八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保证宇航员正常的生命活动,空间站内的空气需与我们周围的空气组成相近,主要采用以下循环系统:
反应①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该循环系统实现了氧气的循环利用,图中消耗氧气的反应是________(填序号);已知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4.(10分)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中若用装置B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验证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多次使用注射器(如图所示)。
①甲:用手指堵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仍能推动活塞,这是因为分子________。
②乙:向右拉动注射器活塞,若观察到________,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③丙:与用装置B制氧气相比,丙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25.(10分)兴趣小组同学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按照教材进行红磷燃烧法(如图),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经测定氧气残留为8.89%,理论上进入集气瓶的水量________瓶内气体总体积的2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按照下图用木条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火柴点燃木条,并将橡胶塞迅速插入集气瓶口,观察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下图。点燃木条后,氧气含量曲线上有小幅度上升,原因是:木条燃烧使瓶内空气膨胀、压强升高,导致短时间内透过氧气传感器敏感器件的氧气分子________(选填“减少”或“增加”)。
(3)按照下图用蜡烛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点火枪点燃钟罩内的蜡烛,观察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图。由图可知,蜡烛燃烧对氧气含量的要求________木条燃烧(选填“低于”或“高于”) 。
(4)按照下图1用“暖宝宝”内芯材料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观察到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图2。“暖宝宝”内芯中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氯化钠、木炭粉、水等,接触空气之后,立即发生氧化反应,其主要产物为Fe2O3,从图2中温度曲线a可知该反应________。综合以上实验可知以下物质的氧气消耗率最高的是________。
a.红磷 b.木炭 c.蜡烛 d.“暖宝宝”内芯材料
(5)将图1装置改成图3装置,加入适量滴有红墨水的水于U型管,调节左右管高度,使两管液面相平,且左管液面距顶部橡胶塞底面距离为20cm后。制作装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的铁粉和木炭粉的滤纸袋5个,用相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润湿后,用订书钉将滤纸袋固定于顶部橡胶塞底部,分别测量每组反应后左管液面上升高度至c厘米所需时间如下表。则c较合理的数值为________,由表可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铁粉和木炭粉的最佳质量比为________(填写最简比)。
26.(10分)将镁条长期存放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灰黑色固体。为确定灰黑色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假设每一步都吸收完全)。
【查阅资料】
①已知灰黑色固体为碱式碳酸镁,化学式为Mgx(OH)y(CO3)z,高温完全分解生成MgO、H2O、CO2。
②浓H2SO4吸收水蒸气,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CO2气体。
【实验】称取39.4g固体样品按如图进行实验,持续加热至完全分解,B、C装置最终分别增重1.8g、17.6g。
(1)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该灰黑色固体是氧化镁,很快被其他同学否定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加热前、后均需通入氮气,停止加热后通氮气的作用是________(填字母)。
a.防止倒吸 b.使生成的H2O和CO2气体分别被后续B、C装置完全吸收
(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____g。
(4)根据B、C装置增重的质量计算,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5)已知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根据上述镁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的质量可求出,该化学式中x∶y∶z=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A
【解析】A、煮徨足火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斩竹槌洗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日晒成干,是水分的蒸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A。
2.C
【解析】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不符合题意;B、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不符合题意;C、屠呦呦提提取了能成功防治疟疾的青蒿素,符合题意;D、汤姆生发生了电子,不符合题意;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