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10日
资源编号 84457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统编版)

2024-09-10 九年级上册 0 474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卷+期中卷+期末卷(统编版人教版部编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试卷: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统编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五单元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8分)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摩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内心会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茶,和一个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你会沉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mì的气场中。而浏览网页,则不会有这种感觉,你只想着快速地获取信息,一切都是在及迫中进行,这就不是饮茶了,是“咕咚咕咚”吞水。纸质阅读是有附加值的,它会滋养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袅袅(        )    游yì(        )    静mì(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2分)

(3)“氤氯”的意思是___________。(2分)

(4)语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1分)

2.某校九(3)班开展以“中国自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8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新闻标题。(2分)

参考消息网3月7日报道  连日来,境外媒体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高度关注和深度解读。境外媒体称,报告除宣布进行改革外,还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出信息。报告的结尾部分表明了中国政府正以何种自信登上国际舞台。

“从量到质”谋发展

日本《每日新闻》3月6日报道,去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创新跑出“加速度”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5日报道,中国承诺吸引海外人才和风险投资,希望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先进科技赶超美国的进程。

构建秩序展担当

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3月5日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除宣布进行改革外,还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出信息。报道称,报告的结尾部分表明了中国政府正以何种自信登上国际舞台。李克强强调和平发展,但也明确指出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委会准备在主席台两边张则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拟出下联。(2分)

上联:龙腾虎跃朝朝自信宏图就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中,李亮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4分)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用3万多字篇幅的报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空前信心,【A】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为这个新时代描写蓝图,制定方略,做出战略安排。是啊,【B】从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到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从铁钉、火柴都造不出来,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中国人选择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并一路走得风生水起!

①【A】处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_______”。(2分)

②【B】处画线句有语意重复的问题,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54分)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分)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陈家兴

①历代治乱兴衰,其得其失甚多。但归根到底则是: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②“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这一理念之所以宏阔超凡,正在于其眼界乃是放眼天下,坚持“五湖四海”。其魄力,体现在不论亲疏贵贱远近,一切唯才是举。其气度,足以延揽天下英才共襄盛举、共图大业。

③历史上那些有能力的雄主,都是在用人的眼界、魄力与气度上高人一筹。战国七雄独秦一统,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谋略,使秦国成为重要人才的净流入国。如宋代洪迈所言:“楼缓赵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而“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在用人上搞亲疏远近、不能举贤任能,导致六国成为贤能之士的净流出国。如魏之张仪、范雎、尉缭等,皆流失在他国建功立业。在一定意义上说,魏国简直成为秦国治国大才的培养基地,其中原委,启人深思。

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然不是说只有外来人才方堪大用,用本土人才就不好。春秋时期的晏子是齐国人,齐景公以为相,用其策,国力日强,尊王攘夷。因而,用人的关键问题是,不能唯亲,而要唯贤,“为官择人,唯才是与”。祁奚告老辞政时,晋悼公问谁可替他,一问举解狐,再问举祁午,解狐为其仇人、祁午乃自己儿子,此谓“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今天,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无论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无论亲疏、贫富,都应当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决不能因这些外在因素阻断人才进入的通道。

⑤如何“聚”?这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首要问题。唐太宗希望封德彝举荐贤才却久无所举,问之答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太宗则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倘无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不能广开进贤之路,在发现和遴选人才问题上存在制度性壁垒,则如何能聚?唯以此为重大命题而悉心破解之,方能开阔眼界、打开思路、破除壁障。

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袁绍也很礼贤下士,却不善用,如郭嘉所言:“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曹操每得一贤才而用得其所,是以其军队不足袁绍十分之一却胜负已分,如其当初之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古人云:“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聚才是学问,用人更有大道,更见气度魄力,不可不深研琢磨,使用当其才、才尽其用。

⑦“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争。要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必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达致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境界。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B.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C.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D.要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必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阐述文章第⑤段与第⑥段不能交换位置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古语“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中提炼作者暗示出来的“用才的大道”。(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

①“从你的歌声中听到了远方的诗、家乡的爱、生活的苦、恋人的情、追逐的梦……”这是一位网友在一组短视频下的留言。

②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不同寻常的色彩。这色彩,来自对美和诗意的追寻。

③寻找缤纷生活中的美和诗意是人的天性,诗和艺术不是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流动着的生命长河的一部分。这种美和诗意稍纵即逝,只有通过文字或者其他形式的记录才可以将其定格,既为自己的记忆留下备份,又可以分享给更多人。过去,人们的诗情多半默默地存放心底;今天,科技进步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普通人的文化创造工具、传播工具和接收工具——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得以被生成、被传播、被欣赏。

④尤其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这一新媒体产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传播障碍:据统计,人类传播内容的80%是通过语言符号之外的媒介完成的,人们就算听不懂短视频中昆曲的唱念,也可以通过画面感受、理解昆曲所传达的情感。

⑤短视频的内容有个性、有趣味,易于生成、便于转发和传播,让人们在创造和分享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在众多短视频平台上,人们传递并交流着自己对美的发现,对艺术的理解,尽情地释放内心深处的诗情。天南海北的人可能有着相近的生活趣味,一条表现日常诗意的短视频往往可以在用户间引发共鸣,进而带来可观的自发传播,艺术也借助这样的渠道,进入更广的传播空间,润物无声中提升着普通人的审美素养。此前曾有短视频平台联合多家艺术机构发起艺术计划,就是旨在以短视频为媒介推动艺术创作与交流。

⑥短视频的出现,带来艺术和美学的范式变革:传统意义上纯粹学术性与欣赏性的美学,在转化为普通人的实践美学。艺术创造原本就不是小圈子的事,而是普通大众日常之事。用户生产内容(UGC)这种生产与传播模式,更是不断为“大众创造+大众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参与中欣赏、在参与中创造。

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产品存在低俗、恶搞、做作、浮夸的问题,我们不能被流量法则裹挟,而要遏制低俗和恶俗,让人文雅趣成为一种时尚,让创造美、传播美、欣赏美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日常,让更多人心底对美和诗意的向往得以释放和融汇,这正是人工智能时代审美教育者、传播者,以及短视频平台运营者的职责所在。

⑧新技术成就了新媒体平台,这里有流动的空间、跨界的互动,既是传统艺术的平台、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创意平台。在这里,人们自然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的距离,审美教育的不均衡、不充分。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品质,塑造人文雅趣,帮助人们成为“生活艺术家”,助力塑造美的心灵。

(作者:吴飞,《人民目报》)

(1)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3分)

A.文章开头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了人们追求美和诗意的话题,激发了阅读兴趣。

B.第④段用举例论证证明“这一新媒体产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传播障碍”这个观点。

C.第⑥段观点:应倡导“普通人的实践美学”,而“学术性与欣赏性的美学”应淘汰。

D.第③段甲、乙、丙三处缺了三个动词,最恰当的依次为“打通”“拉近”“弥合”。

(2)从概括中心论点的角度。为选文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梳理第⑤段的论述层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简述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就“中学生看视频现象”谈自己的看法。(3分)

【材料】拍摄与观看短视频的中学生不在少数,中学生相关话题阅读量近15亿,视频数近30万,而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短视频中的音乐与流行语进入校园,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必备方式。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牵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4名受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认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70.6%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会对学习和生活提不起兴趣,66.3%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模仿不良的短视频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育》2020年3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议论文《小说结构形态,环形》和小说《职业选择》两篇文章,完成以下题目。(26分)

(一)

小说结构形态:环形

①《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布恩迪亚家族,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但子孙们都重复着相同的名字——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这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奥雷良诺上校精心制作神秘的小金鱼,但做好后又将它化掉,然后再做再化掉,而阿玛兰塔自织裹尸布,织了拆,拆了织。这部长篇共分二十个部分,没有章节名称,其数与玛雅二十进制相对应,意味着一个轮回。

②存在如环,小说如环。

③人物出发了,似乎是一路向前,并一路风光,我们眼见着人物一路狂奔、风声飒飒,但小说家是在暗中做一道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到结局时,我们大惊失色,同时也幡然醒悟,站在终点上的人物实际上又站在了起点上。纵使我们在过程中看到了巨大的数字,但最终我们回到了零。我们除却高山云雨、荒草林莽,发现无头无尾的时空里分明是一个硕大的圆形,它犹如一轮惨白的月亮,纸一般飘浮在虚幻不定的光影里。

④令人索然无味的重复,使现代小说在情节的设计上与古典小说的情节设计要义背道而驰;古典小说最忌讳的便是重复。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将此称为:犯。当然也有“特犯不犯”一说。武松打虎,李逵也打虎,算是重复、雷同,但《水浒传》就是要犯它一回——可这必须犯得有理。金圣叹批道:“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打虎,纯是大胆。”事情虽同,但态度两样,同是打虎,但折射两个完全不同的性格。相同之事,反而产生出一种对比效果:武松与李逵性格有天壤之别——犯的结果恰恰是不犯,这里的犯是“特犯”。然而,在这种圆形结构之中的重复,却就是机械性的重复——要的就是重复的一致性。可见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之间的深渊。但现代小说并没有让我们失去耐心,因为我们已经被现代哲学与现代小说的读法所预先设定;这种重复是有意味的。我们于是接受这一模式;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关于重复的故事。“重复”变成了一个被我们所描写与分析的对象。我们不再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重复,而是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它们了——它是一个主题。

⑤从形式角度来看,这种结构也是独具魅力的。太阳是圆的,月亮是圆的,车轮是圆的,旋涡是圆的,歌的旋律是圆的,小孩手中滚动的铁环是圆的……圆是若干美之中的一种。循环往复,会使我们失去自重,而进入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惯性,最后使我们觉得天旋地转,整个世界成了一个滚动与颤抖的巨型之圆。

⑥这种结构还暗合了东方的神秘主义哲学:世界万物,只是一番轮回。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有删改)

(二)

职业选择

①午夜过后,街上会定时地传来两种声音。大约两点钟光景,你听见的是扫路人的声音,然后在黎明前夕,清洁马车来了,你能听见清洁车夫们铲那些由扫路人堆成了堆的垃圾。

②街上的男孩没有一个想成为扫马路的。但你如果问哪个男孩将来想干什么,他准会说:“我想做个马车夫。”

③驾蓝色马车当然是件有吸引力的事情。那些人简直是贵族。他们只在清早工作,其余的时间都闲着。他们没事可干,于是经常罢工。

④当我们这些组成米格尔街少年俱乐部的人蹲在人行道上,像哈特、鲍嘉等人那样大谈诸如人生、板球和足球这类话题的时候,我对伊莱亚斯说:“你想干什么呢?做个扫地的?”

⑤伊莱亚斯干脆地朝阴沟里吐了一口疾,低头看了看,然后非常认真地说:“我想做一名医生。”

⑥我们知道伊莱亚斯与众不同,伊莱亚斯很有头脑。

⑦我们都为伊莱亚斯感到难过。他父亲乔治打起这孩子来根本就是要命,可伊莱亚斯从不哭,也从不跟他父亲顶嘴。他常用绳子把他捆起来,然后再用他在自家牛棚的阴沟里浸湿的绳子抽他。就是这样伊莱亚斯也不会哭。事后不久,我都会看见乔治和伊莱亚斯在一起有说有笑。

⑧我越不喜欢乔治,就越喜欢伊莱亚斯。我相信他总有一天会成为医生的。

⑨伊莱亚斯开始到米格尔街那头的学校上学了。那所学校看上去根本没有学校的样子。在我看来它和其他房子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外面多了一块招牌,上面写道:

⑩泰特斯·霍伊特,中级文学学士/保证获得/剑桥中学文凭

⑪说来也怪,尽管乔治动辄就打伊莱亚斯,可他对儿子能受到教育却感到很自豪。“这孩子学到的东西还真不少。他能读西班牙语、法语和拉丁语,还会写西班牙语、法语和拉丁语。”

⑫“那男孩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这次考试的。”泰特斯·霍伊特说,“他肯定会获得好成绩的。”

⑬我们看着伊莱亚斯穿着干净的卡其色裤子和白衬衫走进了考场,都带着敬畏目送他。

⑭伊莱亚斯没有通过考试。

⑮哈特将登在《卫报》上的名单看了一遍又一遍,他一面找伊莱亚斯的名字,一面说:“说不定他们出错了。这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名字这么多的时候。”

⑯伊莱亚斯的名字没有在报纸上。博伊说:“你们还指望什么呀?是谁改的考卷?是英国人,难道不是吗?你们指望他们会让伊莱亚斯通过?”

⑰伊莱亚斯当时也在场,他脸色很难看,一言不发。

⑱哈特说:“真可耻。他们要是知道这孩子有多难过的话,就会让他尽快通过的。”

⑲泰特斯·霍伊特说:“别着急。罗马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今年!今年情况肯定会更好。我们要让那些英国开开眼。”

⑳伊莱亚斯离开我们,和泰特斯·霍伊特住在了一起。我们很少能看见他。他夜以继日地在学习。来年三月的一天,泰特斯·霍伊特乘车到我们这里说:“你们听说了吗?”

㉑“这孩子通过了剑桥高中的结业考试。

㉒哈特惊叹道:“剑桥高中的结业考试?”

㉓泰特斯·霍伊特微笑道:“他得了三等。他的名字明天就要见报。我总是说,伊莱亚斯这孩子脑子真好使。”

㉔那天晚上,伊莱亚斯回来了。趁谈话中断时哈特说:“你现在打算做什么呢,伊莱亚斯?找工作吗?”伊莱亚斯吐了口唾沫。“不,我想我要再考一次。

㉕我说:“那是何苦呢?”“我要得个二等。”我们明白了,他是想做医生。

㉖伊莱亚斯在人行道上坐下后,说:“是的,伙计,我要再考一次,今年我要让那位剑桥先生看了我的考卷后拍案叫绝。”我们没有吭声,可心里却在嘀咕。

㉗伊莱亚斯第三次参加考试没通过后,哈特问伊莱亚斯:“你现在打算做什么呢,孩子?”伊莱亚斯说:“你知道,我得找个工作。我想做卫生检查员。”我们于是谈论起他穿着一套卡其色制服,挨家挨户地做检查的情景。

㉘“是的,”伊莱亚斯说,“卫生检查员,这正是我想做的工作。”哈特说:“我想干这一行挺有钱的。我听你父亲乔治说过,为了堵住卫生检查员的嘴,他每月都要付他五元。假设有十个或八个这样的人,这就是说——让我算算,这样你每月至少可以得到四十到五十元。这还不包括你的工资。”

A伊莱亚斯说:“我可不是冲着这些钱去的。我确实喜欢这份工作。”

㉚伊莱亚斯连续三年参加卫生院考试,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㉛他开始说:“在特立尼达你还能指望什么呢?就是请人剪个脚趾甲也要行贿。”哈特说:“那天我在船上碰见一个人,他说在英属圭亚那卫生检查员的考试容易得多。你可以去圭亚那考试,然后回来工作。”

㉜伊莱亚斯乘飞机去圭亚那参加了考试,但没有通过。

㉝哈特说:“我遇见一个巴巴多斯人,他告诉我巴巴多斯的考试要容易点。他说容易得很。”

㉞于是伊莱亚斯又飞到巴巴多斯参加了考试,但还是没有通过。

㉟哈特说:“那天我碰到一个格林纳达人……”

㊱伊莱亚斯说:“闭上你的臭嘴,要不我就跟你没完。

㊲几年之后,我也参加了剑桥高中的结业考试。剑桥的考官给了我二等。我向海关申请工作,没费多大力气就通过了。我领到一套带铜扣的卡其色制服和一顶帽子。那套制服很像卫生检查员的工作服。我头一回穿那套制服时,伊莱亚斯恨不得揍我一顿,“你妈为给你弄到那份工作都做了什么手脚?”

㊳后来,伊莱亚斯成了这条街上的贵族之一,驾起了清洁马车。

㊴“这里没有道理可讲,”B伊莱亚斯说,“面对现实吧。我真的喜欢我现在干的工作。”

(选自V·C奈保尔《米格尔街》有删减)

【整体感知】

(1)梳理两篇文章内容,补全相应的思维导图。(9分)

【语言赏读】

(2)根据要求赏读语言。(6分)

①曹文轩作为小说家,他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3分)

循环往复,会使我们失去自重,而进入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惯性,最后使我们觉得天旋地转,整个世界成了一个滚动与颤抖的巨型之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注人物语言描写,揣摩伊莱亚斯的心理变化。(3分)

A.伊莱亚斯说:“我可不是冲着这些钱去的。我确实喜欢这份工作。”

B.伊莱亚斯说,“面对现实吧。我真的喜欢我现在干的工作。”

                                                                                                   

【联结思考】

(3)聚焦“重复”,深度探究。(6分)

(一)小说结构形态:环形 (二)职业选择
这种圆形结构之中的重复,却就是机械性的重复——要的就是重复的一致性。 ①《职业选择》中,哪些重复印证了这个论点?
我们不再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重复,而是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它们了——它是一个主题。 ②《米格尔街》的扉页上写着:“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结合本文,从情节和意义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策略总结】回顾历程,思考启迪。

(4)通过以上对小说和关于小说的议论文的联读,对你阅读小说有什么启发?(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30分)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要有危机意识。什么是危机呢?《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危机是“潜伏的危险”“严重困难的关头”。而危机还可以这样理解:危+机——危险往往与机会并存,困难常常与希望相伴。所以,遇到危机时,要捕捉、创造机会化解危险,要怀抱希望克服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危机。你经历过怎样的危机?你对危机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危机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参考答案

1. niǎo     弋     谧     及迫     急迫     形容烟云弥漫的样子     比喻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正确书写。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读作“niǎo”;游弋:指巡逻,无目标地兜游,监视某些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指在水中游。“弋”不能写成“戈”;静谧:安静,形容静寂无声或忧愁的模样。注意“谧”不能写成“蜜、密”。

(2)本题考查辨析错别字。 “及”是“达到”或“趁着,乘”的意思;“急”是指“迅速”“迫切,要紧”的意思,“急迫”的意思是“马上需要应付或办理,不容许迟延”。语段中显然应该是“急迫”。

(3)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氤氲:指湿热飘荡的云气,烟云弥漫的样子。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烟云弥漫的样子”。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画线句中,“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茶”,作者把“纸质阅读”比作是“品茶”,所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84457.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