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知识速记清单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单元综述: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壮大。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比较落后,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极不均衡。
思想文化方面:晚清时期,实业救国思想兴起。随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深刻变化,国民平等、民主等观念形成和发展。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2.阶段特征: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3.专题线索: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考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发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 实业救国 ”道路。
(2)辛亥革命后:掀起了 发展实业 的热潮,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3.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4.曲折发展的原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 的摧残。
5.著名企业家: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考点2、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交通和通信工具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的饮食、
服装、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3.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知识拓展】
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时代特点决定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所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民族工业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
2.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与清政府时期的洋务企业的比较
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
(3)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4.图片解读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法令。男子留辫子毕竟有几百年的历史,想一朝解决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因此军警强行为行人剪辫子。
【易错提醒】
1.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近代工业,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是在洋务运动期间。
2.“实业救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发展和壮大民族经济的作用,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救国”。只有先实现政治救国,推翻帝国主义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压迫,“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才行得通。
【经典练】据《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表》显示,中国境内,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本土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本土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这一变化(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的局面
B.加剧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膨胀
C.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因为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本土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本土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因此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进出口贸易的对比,而且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当中逐渐处于入超,排除A项;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始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排除B项;1895年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教考衔接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初步发展的时间是1895年-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推动了晚晴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与“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B项正确; 洋务运动1861年至1895年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间是1914年8月—1918年11月,新文化运动时间开始于1915年、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均与初步发展的时间1895年-1912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教考衔接2】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
【答案】B
【详解】由材料“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可知,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一半以上,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比较大的城市,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中国的纺织业发展曲折,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技术问题,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纺织业的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考点3、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新式教育
(1)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
(2)废除科举制:1902年,废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 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3)学制: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新闻出版业
(1)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2)出版机构: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