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知识速记清单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单元综述: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阶段特征:两条主线: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
3.中外联系:经济大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转嫁危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4、专题线索: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考点1、九一八事变
1.经过:1931 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2.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中国人民的抗战运动:
①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②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③1936年,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考点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1935 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
①时间:1935年12月9日。
②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③意义: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考点3、西安事变
1.背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2.经过:1936年 12月 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3.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知识拓展】
1.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西安事变后,局势十分动荡。日本帝国主义希望西安事变能使内战扩大,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南京国民政府中的亲日派主张借机攻打西安,架空蒋介石的权力,建立亲日政权;南京国民政府中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形势,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易错提醒】
1.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2.东北三省沦陷的最主要因素是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予抵抗。
3.扶持建立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手段和工具。
4.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6.西安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蒋介石不同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经典练】民国20年,日本侵略者故意制造事端,对中国军队无端挑衅,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材料所描述的这一历史事件为(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双十二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详解】据所学知,民国20年是1931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A项正确;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排除B项;双十二事变即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排除C项;八一三事变发生在1937年,排除D项。故选A项。
【教考衔接】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则共”方针:1937年7月,中共作出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团结抗战是救国的需要
C.国民革命社会基础扩大
D.反抗国民党的力量增强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则共”方针:1937年7月,中共作出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史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因此材料表面团结抗战是救国的需要,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则共”方针:1937年7月,中共作出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排除A项;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相关,与题干内容“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则共”方针:1937年7月,中共作出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不符,排除C项;反抗国民党的力量增强,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的是“1937年7月,中共作出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考点4、七七事变
1.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人宛平城搜查遭拒.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意义: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牺牲将领: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壮烈殉国。
4.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考点5、第二次国共合作
1.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步伐。
2.内容: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3.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史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考点6、 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1.淞沪会战的经过: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2.淞沪会战的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南京大屠杀的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
4.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知识拓展】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的正确决策,也是与国民党政府的政策转变分不开的。它的形成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它的建立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2.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起了主导作用。
③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强烈。
【易错提醒】
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前者是局部抗战的开始,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后者是全面抗战的开始,以国共合作为主体。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是在瓦窑堡会议上,初步形成是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正式建立是在国共合作宣言公开发表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七七事变(面临民族危亡)——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经典练】1940年陈毅率新四军进驻海安。他联系开明绅士韩国钧,促成召开由各界力量参加的“苏北抗敌和平会议”。最终商定了各方团结抗日的一些办法。陈毅的行动贯彻了( )
A.实施游击战的军事策略 B.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
C.中共七大党的政治路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答案】D
【详解】根据“最终商定了各方团结抗日的一些办法”可知陈毅是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因此他的行动是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D项正确;陈毅是在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不是在实施游击战的军事策略,更不是开展大生产运动,排除AB项;1945年才召开中共七大,排除C项。故选D项。
【教考衔接】下列表述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C.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有“蒋介石”“西安”“东北军”等内容,很明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项正确;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中国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均与图片反映的历史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考点7、 正面战场的抗战
1.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①经过: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②影响: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
①经过: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并在江西万家岭重创日军.
②结果:1938年10月,武汉失陷,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③影响: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相持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
①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②豫湘桂战役: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知识拓展】
1.对正面战场抗战的认识:
前期: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②中国军人为国家民族付出了重大牺牲,在抗战中立下了不朽功勋③国民党官兵发扬了不怕牺牲、勇敢战斗的大无畏精神,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后期:在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的溃败。
【易错提醒】
1.正面战场:是指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也称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2.台儿庄战役是日军向台儿庄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进行的反击。台儿庄战役被誉为“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3.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以武汉保卫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经典练】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该战役为(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