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速记清单
第六单元
23.《孟子》三章
一、通假字
亲戚畔(pàn)之(“畔”同“叛”,背叛)
往之女(rǔ)家(“女”同“汝”,你)
曾(zēng)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héng)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二、重点实词积累
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
委而去之(离开)
寡助之至(极点)
得道者多助(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安居而天下熄(停息)
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犯错误)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脸色 显露,流露)
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24 愚公移山
一、通假字
始一反(fǎn)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huì) (“惠”同“慧”,聪明)
无陇(lǒng)断焉(“陇”同“垄”,高地)
二、重点实词积累
年且九十(将近)
惩山北之塞(阻塞)
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尽,全)
达于汉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赞同)
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叩石垦壤(敲,打)
寒暑易节(更替)
固不可彻(通达,文中指改变)
虽我之死(即使)
何苦而不平(愁苦,文中指担心)
25* 周亚夫军细柳
一、通假字
军士吏被(pī)甲(“被”同“披”,穿着)
改容式(shì)车(“式”同“轼”,车前横木,文中指扶轼)
二、重点实词积累
军细柳(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上自劳军(慰劳)
天子且至(将要)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
居无何(经过 不久)
锐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介胄之士不拜(名词作动词,指披甲戴盔)
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
26 诗词五首
一、易错字音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 塞上(sài) 燕脂(yān) 提携(xié) 折戟(jǐ) 殷勤(yīn) 嗟日暮(jiē)
二、易错字形
而无车马 xuān(喧) 欲 biàn(辨)已忘言 fēng(烽)火连三月 家书 dǐ(抵)万金
折戟沉沙铁未 xiāo(销) 学诗 màn(谩)有惊人句 péng(蓬)舟吹取三山去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亚圣”。 他和孔子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被并称为“孔孟”。
2.《孟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君轻民贵”等。《孟子》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富有说理色彩;善于用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3.冠(guàn)礼,古代男子的成年仪式。古时男子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至二十岁时由长辈为其梳发,戴上新帽,表示成年。
4.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列子》一书。
5.《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著名的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
6.我国古代以山名或水名加上“阴”“阳”二字构成的地名较多,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如,“汉阴”即汉水南岸。
7.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排列有“始龀、豆蔻、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耳顺、耄耋”等。
8.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代表作为《史记》。
9.《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其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1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诗圣”。
12.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后世称“李昌谷”,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13.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14.李清照(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风格清新独特,人称“易安体”。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梳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以看出,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时机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者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富贵不能淫》考点梳理
1.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3.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4.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5.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梳理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2. 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 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4.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愚公移山》
1.文章写“智叟”这个人物有何用意?
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害怕困难反衬愚公的抱负远大,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这“诚”指的是移山的决心(毕力平险)和实际行动。这种决心和实际行动正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决心,而且把决心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相信人定胜天的信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4.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③“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④“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⑤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5.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
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