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及主题阅读
第四单元 责任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理忠骨》《军神》《清货》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类们的崇高精神。三首古诗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青山处处理忠骨》体现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杯;《军神》表现出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清贫》则展现出方志敏含己为公的崇商美德。究其内核,这些都是先辈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围绕这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的练习活动。《青山处处埋忠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军神》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和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清贫》要求学生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他的品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词句段运用”则让学生从例句出发,在体会人物的内心后选择情景仿写。
《古诗三首》编排三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成边战十的崇高精神。诗的大意是: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雪山都显得野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播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成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成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成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大意是:黄河奔流人海。华山高耸人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做返回故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热、儿经踌路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课文出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所描花的事件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军神》是一篇小说,写了刘伯承的眼睛受了重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刘伯承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巨大疼痛接受了手术,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他为了能全身心地投人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
《清贫》是方志敏1935年在狱中所写的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他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通问的经历,表达了他对“清贫”的理解,展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考点讲解
1常考问法
示例1:判断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内心。
①读选文第X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运用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简单写一写姥姥此刻的内心想法。
示例 2: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内心。
①仿照第X自然段,写一个情境,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或语言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2答题方法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7分)
丰 碑
李本深
①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群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军长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军长思索着……
③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④军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⑤“………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⑥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儿迷离。
⑦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⑧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抽动了一下。他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
⑨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⑩“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11终于,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12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军礼。
13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有删改)
1.文章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关注文中加点的部分,军长“愣了一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愣住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文中描写老战士冻僵在枯树下的情景时,运用的描写方法有_________。(填序号)(2分)
①外貌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心理描写 ④语言描写
4.读第⑥~⑫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借助对军长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完成下图。(2分)
(2)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军长的动作描写,请体会军长当时的内心想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一说。(2分)
军长内心可能会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军长曾思索: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五年级(1)班的同学针对本文标题展开了讨论,请你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21分)
草帽计
①长征期间,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敌军一面死死盯住不放,-面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那时,正值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战士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但仍然热得( )。忽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嗡”的飞机声,敌机来了。贺龙同志命令全体战士到山林中隐蔽。敌机飞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便摇头摆尾地离开了,战士们刚要起身赶路,侦察员前来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敌军赶上来了。”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②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块山坡,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传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战士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这时,正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十们听到这道命令,都面面相,感到( )。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有的说,贺龙同志葫芦里在卖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也有的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军令如山,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还是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③这时,一个团的敌军从后面急急赶来。敌军都没有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坡上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 ),一窝蜂似的上前抢草帽。敌军军官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便不去阻拦手下们抢草帽。这支敌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一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④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这支敌军不以为意,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机的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儿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这一次,他们一看地上的军队都戴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角星,顿时喜出望外。几架飞机像饿鹰抓小鸡一样地俯冲下来,对着这批戴着草帽的敌军一阵狂轰滥炸,机枪横扫,直打得这一个团的敌军叫苦连天,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⑤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 ),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
(有删改)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4分)
①喜从天降 ②拍手叫绝 ③汗流浃背 ④莫名其妙
2.文章围绕“草帽”讲了一个智计故事,请你按照故事的线索和发展顺序,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填序号)(4分)
①抢 ②戴 ③炸 ④扔
红军( )草帽→红军( )草帽→敌机( )草帽→敌军( )“草帽”
3.第②自然段写出了红军战士们对贺龙同志下达“丢草帽”命令的不同表现,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多选)(3分)( )
A.写出了红军战士们都不愿意丢弃草帽的心情,说明当时的天气非常炎热恶劣,行军艰难草帽是战士们很重要的随身宝。
B.描写红军战士们不同的想法与表现,是为了说明下文的军令如山,再不愿意也得遵守执行。
C.红军战士虽然执行了命令,但对贺龙同志的命令猜不透,也不理解,这样写能够反衬出贺龙同志过人的智慧、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想常人不能想,为常人不能为。
D.描写红军战士们懵懵懂懂,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猜测,是为后文写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埋下伏笔。
4.理解文中两个“笑”的含义,揣摩人物当时的内心想法。(4分)
(1)“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此时贺龙同志心里可能在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支敌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一个个眉开眼笑”,此时戴上草帽的敌军心里可能在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贺龙同志的“草帽计”可谓是“神机妙算”,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他的思维过程。(4分)
①算天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算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算人心——算地上走的敌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算人心——算天上飞的敌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了“草帽计”的故事,你觉得下列选项中哪一项用来评价故事中的贺龙同志最合适?(2分)( )
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C.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21分)
贺龙钓鱼
伍之轮
①太阳还没有落山,夕阳的金光,透过天边飘散着的朵朵云彩,投射下来,把川西草地染成一片火红。
②部队进人草地以后,粮食供给几乎完全断绝了。战士们经过长途跋涉,身体十分虚弱,伤病员一天天在增多。眼看大家饿着肚子行军,政委任弼时和关向应心里非常焦急。这时,兄弟部队送来一批粮食和牦牛肉。他们当即决定:把这些食品尽快分到连队去。考虑到总指挥贺龙的身体日渐消瘦,任政委便吩咐警卫员给他送去一些牦牛肉。
③警卫员匆匆来到侦察连,高兴地把牦牛肉捧到贺龙面前。
④贺龙以怀疑的语气问道:“这……哪儿弄来的?”
⑤警卫员解释道:“兄弟部队支援的。是政委叫我给您送来的。
⑥“哦,你把它送到随军医院去,让伙房给伤病员打个牙祭。然后回去对政委说,我吃了。”⑦看到警卫员有些犹豫,贺龙小声说:“这事儿,我负责给你保密,一定!快去吧!”
⑧警卫员仍然有点儿犹豫。
⑨“叫你去你就去嘛,吃的,我自有办法。”贺龙显出生气的样子。
10警卫员噘着嘴,很不情愿地提着牦牛肉走了。‖
11贺龙来到他那匹心爱的大红马面前,“老伙计………”他用大手掌抚摸着它长长的红鬃,红鬃马会意似的轻摇着头。贺龙转到马身后,随手拔下几根马尾毛,非常熟练地接起来,又从衣袋里取出一根别针,放在口里咬了咬,做成一个弯弯的钓钩。他将马尾毛和钩子一拴,拥在根树枝上,就成了一根钓鱼竿。
⑫贺龙手执钓鱼竿,一个人蹲在溪边的小树下。他留着短髯的厚嘴唇叼着个大烟斗,两眼专注地望着水面。他几乎是“竿无虚发”,不一会儿便钓了满满的一串。
13长征中环境非常艰苦,贺龙就是这样利用战斗间歇去钓鱼。钓来的鲜鱼,他往往自己不吃,而是分给同志们。有时,政委派人给他送来干粮、马肉,他总是挥一挥手里的鱼竿,对来人说:“拿回去吧,我有它呢!”
14这简陋的鱼竿,如同他亲密的伙伴,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它凝聚着贺龙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友骨肉般的深厚情谊。‖
⑮太阳落山了,夜幕渐渐降临。荒漠的草地一下子变得很凉。贺龙站起身来,抖落身上的
泥土,收拾好鱼竿,提着一大串活鲜鲜的鱼儿,大步向总部走去,.
16总部的同志们看见贺龙提着鱼儿走来,发出一阵阵欢呼。
⑰任政委快步上前,拉着贺龙的手,不安地说:“老总……你又把牦牛肉送给了伤病员,今天准又没吃东西!”
…………
参考答案
一、丰碑
1.交代了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为下文写军需处长牺牲作铺垫
2.他所担心的事发生了他没有想到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
解析:考查对关键内容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定位相关内容所在位置,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根据“愣了一下”定位到第⑥自然段,联系上文可知,军长正在担心部队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就得知了有人冻死的噩耗,他所担心的事发生了,因此“愣了一下”。根据“愣住了”定位到第⑫自然段,联系上文可知,军长因为有人冻死的事想要质问军需处长:却得知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因此他“愣住了”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