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1 材料综合题之“原因、背景、条件“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21日
资源编号 77251

题型01 材料综合题之“原因、背景、条件“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2024-05-30 中考 0 66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汇总(全国通用)
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题型01 材料综合题之“原因、背景、条件“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题型02 材料综合题之“特点、特...

2024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题型01 材料综合题之“原因、背景、条件“类设问

中考题型解读

一般历史事件包括时间、背景、内容、评价四大要素构成。背景包括时间发生的原因、条件、目的、动机。内容包括过程、经过、措施、结果。评价包括性质、影响、意义、作用、教训、启迪等。这是中考考察历史事件分析能力的主要切入点。

1.“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者现实环境。一般是指某个历史事件的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包含了原因和条件。背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回答的时候必须注意进行时空联系。

2.“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起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一般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原因主要包括内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对根本原因的思考:政治层面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历史存在是发展从历史规律入手。

3.“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因素。一般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可能性。

总结模板构建

答题技巧

1.答题思路

1)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① 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② 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③ 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从内因、外因角度逐一分析

① 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② 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3)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

① 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

② 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

③ 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

④ 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则是直接原因。

2.组织答案的原则

(1)结合材料+所学知识+阶段特征。

(2)答案句句要有核心概念,符合材料和题目逻辑。

(3)组织答案要求“点多、话短、面宽”。使用专业术语,衔接恰当,不罗嗦、不随意。

(4)答案一般是正面正向的

模板构件

国内政治混乱/政局动荡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意识萌发/民族国家形成/民族危机

政府的重视/推广/支持

……制度的建立/……政策的出台

封建制度的阻碍

爱国主义/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土地兼并严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商品经济发展

经济近代化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开展

经济基础雄厚/薄弱

经济结构合理/畸形/变化调整

社会贫富分化……

政府财政赤字/紧张

农业歉收/粮食危机/粮食短缺

人文主义思想传入或影响

启蒙思想的传播或影响

自然科学的兴起或发展

……法制的传统

西学东渐…… /中外交流……

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实业救国思潮……

重商主义……

社会风气……(比如:拜金主义思潮……)

为了……

出于……的考虑

……的需要

……的发展/产生

……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受……的影响

……思想/思潮的刺激

……本人的努力/主观努力、拼搏(比如: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仁人志士的积极探索)…………

真题思维剖析

殖民体系的终结

某同学在阅读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后,绘制了如下时间轴:

在拓展阅读中,这位同学摘录了以下则材料:

欧洲列强占领非洲领土比例(1914年)

(1)据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示情形出现的原因。非洲各国在20世纪中后期为什么能够纷纷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实现独立?

思路详解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答题

(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迅速强大起来,加紧对外殖民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独立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非洲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洲民族独立力量进一步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鼓舞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

题型通关

1.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巩固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以体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苏联制定宪法的模式和 1936 年宪法的内容,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地位。

——摘编自秦前红、周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宪政思考》

(2)分析材料二中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居民得到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工作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力发展、物质丰富分不开的。

——摘编自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3.(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聚了数量极为庞大的财富,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工具实行了专门化,但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原因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与汉代相比交通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末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秦汉在广阔的疆域内和众多的民族间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并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是统一。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西汉王朝建立后,关系全局的国策是解决匈奴问题。到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持续了几十年。唐太宗即位之初,派遣十余万兵力征讨突厥以解除其军事威胁,随之又对突厥降众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其他北方各族首领归心朝廷。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现,同样与大规模的边疆经略密不可分。

——摘编自孙家洲《论中国古代的盛衰巨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末期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根本原因

6. 16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世纪,世界贸易版图被翻动。轮船逆流而上几乎和顺流而下一样轻松,且一年到头都可在海上航行。承平时期,货运运费直线下降:1815-1850年,横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赏物,每磅运费约降了80%……陆路运输的改变更大,人类首次得以用低廉成本将重物运到遥远他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翻动19世纪上半叶世界贸易版图的两项交通工具,概述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7.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必备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参考答案

1.原因: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

【详解】(2)原因:根据材料二“巩固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可知原因是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据材料二“需要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可知原因是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根据材料二“需要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可知原因是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题型01 材料综合题之“原因、背景、条件“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https://www.0516ds.com/77251.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