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题型02 材料综合题之“特点、特征“类设问
中考题型解读
1.“特点、特征”的内涵
描述某一历史事物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性质、特质、属性等;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
- 设问特点
(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概括……的特点”;“概括……的特征”。
(2)该设问类型分值较高。
(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具有高度的提炼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言简意赅。
(4)该设问类型最注重考查考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科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
模板构件
答题技巧
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在众多材料信息中找到本质的特征,并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2、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
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
定向词分类 | 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 | |
根据材料回答 | 材料 | 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 |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 教材 | 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 |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 材料+教材 | 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 |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 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 | 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 |
3、该设问类型建议采取精简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用词组的形式阐述,如:“XX化”和“XX性”)
模板构建
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归纳, 可以从分析事物各方面的表现入手,在把握其各方面状况的基础上进行。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背景看: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如明清启蒙思想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阶级力量(如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近代中国的改革受到西方冲击)。
2.从时间看:“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因时而异
3.从空间看:分布( 南北、具体区域);区域动态变化;以什么为中心;区域发展不平衡
4.从地位看:(例如官营手工业、欧美主导)占主导;(技术)领先或落后
5.从主体看:官方(政府)或民间( 或侧重);主导推动力量;多元多样;统一性
6.从内容看:涉及面是否广泛、内容最突出的地方——内容广泛、措施全面;分类细致;侧重于……(注重……);对……的继承发展(借鉴……);服务于现实需要;因事而异、因地制宜
丰富、细密; 完善、完备;体系化、制度化、范围、规模、地域;相互配合(结合、并重)、联系
7.从功能看: 功能多元化、…… 功能与…… 功能结合( 如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8.从过程看: 继承与发展、渐进性、曲折性、阶段性、短暂漫长;速度快慢;逐步扩展;变化趋势;动态变化
9.从方式/手段看:立法保障;行政手段;鼓励或强制;和平或暴力;手段多样化
10.从性质/方向/原则看:具有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性质、带有半殖半封色彩、具有明确……导向、遵循……原则
11.从程度看: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改革)彻底或不彻底、局限;程度深
12.从目的看:注重、维护、满足、立足点、以什么为基础/前提/立足点
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兼顾各阶层利益、或具有特定时代目的等。如清末新政本质上是为了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罗斯福新政本质目的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五四运动目的是救亡图存。
13.从影响看: 影响广泛/ 深远/ 持久; 或影响/ 收效甚微;影响有限
14.从形式看:以何种形式进行——政府推行(政府重视、主导);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和民间合作;各阶层广泛参与;立法来保障;设置专门机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计划推动(缺乏计划性)
注意点:
一般不出现具体时间、人名、地点、文件名称、机构等,所以通常需要进行语言转换(材料: 微观/具体→宏观/性质) 。如:
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列强侵华战争;
3.时间:从具体时间上升为历史阶段( 时期);如1765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3 世纪→( 中) 南宋/(西)中世纪后期。
4.地方:从具体地点上升为区域;如西藏→边疆(地方势力、边疆治理)
5.经济:从具体经济事物上升到经济现象、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铁犁牛
耕(生产方式)→生产力、佃农→租佃关系、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城市化、(中
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商品经济。
6.政治:从具体的官职、措施上升到政治制度、政治统治秩序;如察举制→选官制度、推恩令→
中央集权。
7.文化:从某种具体文化、文学作品上升为社会文化、思想意识、文化交流;如佛教、道教→文
化, 风俗画→市民文化(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文化)、教科书→社会意识。
8.民族:少数民族的活动→民族矛盾、民族融合、民族治理政策
9.器物:从具体工具、科学理论、科技发明上升到科学、科技、生产力; 如飞机→交通工具、运输技术、科技。
真题思维解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常州本土新文学主要阵地情况表
新文学刊物 | 新文学团体 | ||
本土刊物 | 读者人群 | 社团名称 | 创办组织 |
《中山日报》副刊《短炬》 | 大部分为常州青年学生和中小学教员,小部分为商店店员和工友。 | 滴墨社 | 县立初中 |
《中山日报》副刊《绿波》 | 心声社 | 女师范 | |
《武进夜报》副刊《夜曲》 | 新澜社 | 常州商店店员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葛金华主编《江苏地方文化史常州卷》
(2)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常州本土新文学主要阵地的特点。
思路详解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答题)
(2)特点:主要利用本土报刊的副刊,参与群体以新式学校师生为主。
题型通关
1.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没有边疆何以中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边疆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历史。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材料三
政权 | 民族关系 |
辽与宋 |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
宋与夏 |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
夏与金 |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2. 2023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结束240周年,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实施160周年,也是罗斯福新政实施9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罗斯福就职后的国会特别会议持续了100天。这次国会通过的立法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相应的时期都要多得多,这就是新政的开始。通过新政,美国不仅恢复了它的经济实力——工业生产力和农业实力,而且恢复了美国巨大的内在活力和创造力。
——[英]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
(3)材料三所提到的“新政”有何特点?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从经济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名义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的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
——摘编自张连起《壮阔四十年:中国经济的蜕变》
请回答:
(3)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4.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之后,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不绝于途。
——选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特点。
6.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物态印记·技术创新】
材料三 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瓷窑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窑场。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工匠对烧装技术进行了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炉温合理调控以及坯泥和釉彩巧妙配料,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的制瓷业有哪些特点?
7.进入历史时空,传承家国情怀。
材料一 【通向繁荣开放之桥】
(1)根据材料一图文,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隐蔽设伏,从不同方向全线开火,日军死伤惨重。八路军继续冲杀,同日军展开肉搏战,将日军全部歼灭。
——摘编自《中国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三场战例各是什么?请你概括它们的共同特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征。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处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并概括两种文明的不同特征。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贸管理机构。中国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把禅宗输入日本,还将茶种带回日本,写有《吃茶养生记》,宣传茶的作用。
——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的主要特征。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各种外来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迫成长、探索,被强迫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但总的来看始终是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摘自人民牧有出版社《中国历史数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
参考答案
1.(3)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详解】(3)特点、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辽与北宋“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与夏“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夏与金“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