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
第一单元“童年往事”
阅读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萧红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有陈慧瑛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一个新境界,这是比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更深一步的理解能力,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
阅读时,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读、想,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其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体会其思想感情。
例: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品析:一个“只”字说明在故乡待的时间很短,表现出作者的遗憾之情。
2.从重点句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反复出现的语句等关键句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
例: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品析:直接抒发情感,表达对故乡月亮以及故乡的思念之情。
3.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dian)污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品析:语言、动作描写)外祖父此时的表现和平时完全不一样,可见这幅墨梅图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极高。
4.通过分析题目来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月是故乡明》
品析:通过文题,揭示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的月亮的思念之情。
5.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要我们注意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想象自己身临其境,特别是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段落多读多想。这样,你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品析:景物描写,通过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长状态,写出了作者的自由、快活。
一、阅读理解。
村槐(节选)
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①他找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儿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
②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槐树周身是药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
几年之后重返故乡。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干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道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的土地。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绑( ) 大方( )
反义词:光滑( ) 索取( )
2.文中第2~4自然段依次记叙了三件往事:_____________、槐树下嬉戏、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主要意思:①句_____________;②句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村槐”为题,赞美了爷爷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情怀。
B.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面结合抒情、夸张等表达方式。
C.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D.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还深化了主题。
5.结尾一句能去掉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跟着书本去旅行,让我们来一次心灵之旅,去探寻人间真情。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桂花卤·桂花茶
①家乡老屋的前后院落里,最多的是桂花树。一到八九月桂花盛开的季节,全村都香喷喷的。母亲能把这种桂花香保存起来,那就是她做的桂花卤、桂花茶。
②桂花有银桂、金桂二种。银桂又名木樨,是一年到头月月开的,所以也称月月桂。父亲于诵经吟诗之后,总喜欢命我端把藤椅坐在走廊上,闻闻木樨的清香。金桂与银桂完全不同,开的季节是中秋前后。金黄色的花,成串成球,非常茂密。但是开得快,谢得也快。一大阵秋雨,就纷纷零落了。母亲不像父亲那样,她可没空闲端把椅子坐下来闻桂花香,她关心的是金桂何时盛开,潇潇秋雨,何时将至。母亲总要抢在秋雨之前把桂花摇下来,因为一被雨水淋过,花香就消失了。不像银桂,雨打也不容易零落,次日太阳一照,香气又恢复了。所以父亲说木樨是坚忍的君子,耐得起风雨;金桂是赶热闹的小人,早盛早衰。母亲却不愿委屈金桂,她说银桂是给你闻的,金桂是给你吃的,不是一样的好吗?什么君子小人的?
③摇下来的桂花,先装在篓里,然后由母亲和我,还有我的小朋友们,一同把细叶子、细枝、花梗等拣去,然后晾在太阳下晒去水分。待半干时就用瓦钵装起来,一层糖(或蜂蜜),一层桂花,用木瓢压紧装满封好,放在阴凉处。一个月后,就成了可取食的桂花卤了。桂花卤是越陈越香的。
④母亲又把最嫩的明前或雨前茶焙热,把去了水气半干的桂花和入,装在罐中封紧,茶叶的热气就把桂花烤干,香味完全吸收在茶叶中。这是母亲加工的做法,一般人家从我们家讨了桂花,就只将它拌入干的茶叶中,桂花香就不能被吸收,有的甚至烂了。可见什么东西都得花心思,有窍门的。
⑤母亲日常生活,十二分简朴,唯有泡起桂花茶叶来,是一点不节省的。她每天在最忙碌之时,都要先用滚水沏一杯浓浓的桂花茶,放在灶头,边做事边闻香味,到她喝茶时,水已微凉了。她一天要泡两次桂花茶,喝四杯。她还边喝边唱:“桂花经,补我心,我心清时万事兴。万事兴,虔心拜佛一卷经。”她说桂花茶补心肺,菊花茶清肝明目,各有好处。喝过的茶叶,她都倒在桂花树下,说是让花叶都归根。
⑥杭州有个名胜区叫满觉陇,盛产桂花。八九月间,桂花盛开时,林中桂花满地,踩上去像踩在丝绒地毯上。可到底不是家乡的桂花。
6.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围绕母亲选取了哪些事例。
不愿意委屈金桂→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和“我”秋季旅行
7.不同的人看桂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父亲认为______是君子,______是小人,因为______;母亲却认为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味细节,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制作桂花卤时的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可以体会到母亲对桂花卤的______;从母亲沏桂花茶、______、______、把茶叶倒在树下等可以体会到母亲______心情。
9.一花一叶总关情。琦君也曾说过“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也散开了”。作者为什么在第⑥自然段写到杭州满觉陇的桂花?请结合短文,简要说说作者借助桂花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琦君散文的结尾大多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请结合下面的“阅读链接”,推测一下本文的结尾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链接】琦君,1917年出生于温州,1949年迁居台湾,从此50多年没回过温州。她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A.真的是到今天回味起来,都是甜的呢。
B.我常常想起在故乡童年时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桂花雨。
C.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如今都只能于梦中寻求了。
D.杭州的桂花好,家乡的桂花更好。
三、阅读。
老藤椅
①它真的太老了,那是外祖母用了很久很久的老家具。
②婷在刚有了记忆的时候,就记住了家里有这么一把老藤椅。她还记得外祖母坐在椅子上,婷坐在她的怀里,听她用浓重的乡音讲故事、唱歌谣。
③外祖母去世后,它成了妈妈的专座。
④在以后的日子里,婷从小学升入中学。老藤椅修了一次又一次。妈妈修得很认真,用布条儿缠,用线绳儿绑。
⑤前年夏天,老藤椅老得发出了吱吱扭扭的叹息声。妈妈请来了一位老工匠,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拆掉了那些布条儿、线绳儿,换上了新的藤条儿,老藤椅精神焕发了。
⑥真没想到,老工匠索要的修理费,几乎可以再买一把新藤椅。但是,妈妈二话没说,慷慨解囊。那一夜,妈妈坐在老藤椅上,安详地读书、看电视。爸爸说,看妈妈那表情,比买了新沙发还高兴。
⑦婷到过许多同学家,他们的家具都在不断更新。这几年,婷的家也换了新颜。
⑧婷总觉得这把老藤椅与这些新家具不协调,就像在一座座美轮美奂的新楼里,还藏着一所( )的旧房子。
⑨今天家里大扫除、大清理,婷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自作主张地把老藤椅扔掉了。
⑩现在,妈妈知道了女儿擅自扔掉她的老藤椅,竟急得( )。她都来不及发脾气,就跑到楼下的垃圾站去找。
⑪啊,她看见邻居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把老藤椅搬到树荫下,正坐在椅子上看一本画报。
⑫小女孩见妈妈走到她面前,微笑着看着她。小女孩说:“坐在这老藤椅上,就像奶奶抱着我。”
⑬妈妈听了小女孩的话,笑得很甜。
⑭此刻,婷已站在妈妈身边,也听到了小女孩的话。她忽然感悟到了妈妈为什么如此珍爱这把老藤椅。
⑮那天,婷把老藤椅擦拭干净,帮妈妈搬回了家。
11.短文围绕“老藤椅”写了几件小事情,找一找,完成下面的图表。
12.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1)第⑧自然段:A.美中不足 B.金碧辉煌 C.质朴无华
(2)第⑩自然段:A.不知去向 B.不知所措 C.大发雷霆
13.读了文章,同学们对文中画“ ”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妈妈笑得很甜,是因为她找到了她所珍爱的老藤椅。
B.妈妈笑得很甜,是因为小女孩也很喜爱这把老藤椅。
C.妈妈笑得很甜,是因为小女孩的话说出了她的心声。
D.妈妈笑得很甜,是因为小女孩的话让她想起了外祖母。
14.“她忽然感悟到了妈妈为什么如此珍爱这把老藤椅。”妈妈珍爱老藤椅的原因是( )
A.老藤椅是妈妈花了一大笔钱修理好的。 B.老藤椅坐着舒服,就跟坐沙发一样。
C.老藤椅在妈妈眼里仿佛就是自己的妈妈。 D.老藤椅已经换上新藤条儿,显得精神焕发。
15.第⑦自然段好像和老藤椅无关,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是( )
A.为了凸显老藤椅的破旧,为下文的“婷扔老藤椅”做铺垫。
B.为了让读者体会留着老藤椅是不合适的。
C.写出了家具更新速度快,衬托出老藤椅的珍贵。
D.写出了老藤椅换上新藤条后跟新家很协调。
16.场景和细节里常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文中作者用一个个场景和细节写“妈妈”对老藤椅的珍爱,选择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来,并在下面的横线上作批注,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你边欣赏栗花盛开的美景,边回答下面的问题。(课文同情感:思故乡、忆童年)
又见栗花开
张兆清
①栗子的收获是家乡的一件盛事,而栗花盛开也是家乡的一道美景。
②当栗花盛开,花开满树,漫山遍野呈现出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远远看去,风吹树摇,树叶翻卷栗花涌动,就像白雾飘浮在绿莽莽的山野上。看那栗花一束束地开在栗树枝头,一根根长条的形状,毛茸茸的,就像一条条毛毛虫,憨憨的可爱。栗花的香味,带着甜味的芬芳,一种化不开的浓稠,花香袭人,沁人肺腑。栗花的浓香也引来了蜜蜂,栗花繁盛,辛勤的蜜蜂采蜜更忙,此时栗林里到处嘤嘤嗡嗡,好不热闹。
③我欣赏栗花,源自童年与栗花不解的情缘。栗花有一用途,就是驱蚊。从前的夏天,农村里没有蚊帐避蚊,夜晚常用土法驱蚊,燃香草绳、艾蒿绳和栗花绳等驱蚊方法都有效。家乡栗花繁多,捡拾方便,常用的是栗花绳,我家用得最多。因为栗花绳燃起来烟气比较清淡,不但驱蚊,还能够避虫,同时栗花绳拧得细密紧致,燃得比较慢,还可作为火源用,以节省火柴。因此,在我小时候每年栗花开的时候,善于精打细算的爷爷就常指派我去拾栗花,用于拧火绳。
④栗花花期较长,大概半月左右,盛开之后便由淡白变浅黄色,然后变成土黄色谢落。就在栗花将要开败掉落的时候,我就挎上篮子,约上小伙伴上坡去拾栗花。在栗树林里,我观赏栗花可爱的形状,闻着浓浓的清香,饶有兴趣地把一根根毛茸茸软乎乎的栗花拾到篮子里。树下落得不多的时候,就上树摇晃树枝,把欲落未落的栗花摇落下来拾,直到装满篮子。我和小伙伴们也常常在栗林中打闹玩耍,拾一阵子玩一阵子,充满着童年的欢乐。
⑤不光玩闹,干起拾栗花的活来我也是认真的。按照爷爷的吩咐,我专挑较长的栗花捡拾,一把一把顺条顺缕地放在篮子里,这样便于爷爷编火绳使用。拾满篮子挎回家,拾了一篮又一篮,一直堆叠起一大摞。爷爷把已干枯的栗花洒上水使之变软,然后像为女孩编辫子一样,把栗花拧成紧致细密的栗花绳,每根约一米半长。每当这时候,我就给爷爷当助手,帮忙拿栗花,取三四条一绺,递给爷爷拧。爷爷常夸奖我勤快、爱劳动,我也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为家庭的贡献而高兴。拾栗花伴随了我童年、少年的生活,我见惯和喜欢上了栗花的花开花落,也把栗花收藏进了我的记忆。
⑥今又回乡,又见栗花开,又闻栗花香。遍地栗树花开得更蓬勃热烈,更浩瀚壮美,更浓香馥郁。我脑海里浮现起童真年少时在栗树林中捡拾栗花的身影,似乎看到了爷爷慈祥亲切的笑容。望着满山的栗花,我更似乎看到了秋季满枝头的栗蓬含笑、咧嘴吐栗的情景,看到了家乡人民再获板栗丰收的快乐。
(文章有删改)
17.摹形状物——介绍“花”
…………
参考答案
1.缚 慷慨 粗糙 赐予
2.槐树下荡秋千 采集槐花和槐果换书费
3.祖父缚秋千的过程 槐米美丽而芬芳
4.B
5.不能。因为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