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备战2024年徐州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
押徐州卷第3-7题 文言文阅读
徐州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察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难度逐渐提高:徐州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内容难度在逐年提高,考场内容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课内的文言文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考查形式多样化: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两篇(段)对比阅读,诗文联读、以及群文阅读等形式逐渐增多。这要求考生能够适应多种阅读形式,灵活应对各种考查方式。
3.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等。这要求考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4. 强调能力层级:在考试要求中,增加了“能力层级描述”一栏,对于不同语文能力的考查,做了分层说明。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鉴赏能力和文言文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徐州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察趋势呈现出内容难度提高、考查形式多样化、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强调能力层级等特点。考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年份/题号 | 考点 | 2024年考向预测 |
2023.3-7 | 内容理解、文言划分、语句翻译、主题分析 | 1. 语句划分必考
2. 文言字词解释必考 3. 语句翻译必考 4. 内容理解概括分析必考 |
2022.4-7 | 内容概括、文言划分、语句翻译、主题分析 | |
2021.5-8 | 内容概括、文言划分、语句翻译、主题分析 |
(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延陵季子将西聘①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
【乙】
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③吾心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③倍:同“背”,违背。
【丙】
咏睢宁
(明)杨于臣
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
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嗣 君 曰 先 君 无 命 孤 不 敢 受 剑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②始一反焉
B.①然吾心许之矣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C.①北遇徐君 ②北山愚公者
D.①以过徐君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2)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4.请对【丙】文“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作简要赏析。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君想要季子的宝剑,季子“心许之”,待完成出使任务后即了却心愿。“季子挂剑”是诚信的象征,也是一座友情与仁义的丰碑。
B.两千多年来,包括司马迁、刘向、杨于臣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记述或提到过季子的事迹,由此可见“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
C.【甲】【乙】两文除了写季子,还写了从者,从者的言行既对季子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又使情节发展出现起伏。
D.同是“季子挂剑”的故事,【甲】文记述最详尽,【乙】文次之,而【丙】文仅用了“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寥寥十个字,由此可见【甲】文的记述最真实可信。
(2022·江苏徐州·中考真题)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①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邪?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邪?彻②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岁:收成。②彻;除,摘下。③环瑱(tiàn):古代垂挂在冠冕两侧的玉质饰物。
6.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彻 其 环 瑱 至 老 不 嫁 以 养 父 母 。
7.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书未发 ②无从致书以观
B.①使者不说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①臣奉使使威后 ②使内外异法也
D.①何以王齐国 ②陈涉乃立为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2)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如何,老百姓情况如何,最后才问到齐王是否无恙。这充分显示了赵威后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民本思想。
B.从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批评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重用贤人、赏罚分明的政治文化见解。
C.全文围绕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
D.钟离子、叶阳子和婴儿子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国治理的有德之人,却没有得到重用。赵威后以“无恙邪(乎)”发问,弦外之音是对齐王的指责。
(2021·江苏徐州·中考真题)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①,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展,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样、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②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
(选自苏辙《黄楼赋并叙》)
【注】:①澶渊:古湖泊名。②被:遭受,蒙受。
10.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以 身 帅 之 与 城 存 亡 故 水 大 至 而 民 不 溃。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 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①使民具畚锸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
C.方水之淫也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D.①水虽复至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澶渊诚塞,徐则无害。
(2)故水既去,而民益亲。
1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徐州面临灭顶之灾。苏轼带领徐州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洪的胜利。
B.抗洪中,苏轼“水未至”就未雨绸缪,准备充分,所以大水到来,城内百姓并未逃散。他还赈济灾民,使无数受灾百姓获救。
C.水灾过后,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楼上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寓土能克水之意,表达驱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
D.选文描述了黄河泛滥徐州受灾的情景,记述了苏轼不辞劳苦抗洪救灾的政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
一、文言文词汇的掌握
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中考中经常会考查学生对这些特殊词汇的掌握情况。学生需要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连词、介词等,以及它们的不同用法。比如,“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妻子”则是指“妻子和儿女”,这些都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用法。
二、句子结构的理解
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而且语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学生需要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能够正确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理解句子的意思。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主语“汝之不惠”被放在了句末,学生需要理解这种特殊的语序。
三、篇章内容的理解
中考文言文阅读还会考查学生对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文言文的整体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同时,还需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如人物的性格、事件的经过等,这些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四、修辞手法的识别
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学生需要能够识别这些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烽火戏诸侯”这句话就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
五、文化背景的把握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理解文言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内容。这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整体意思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主要包括词汇的掌握、句子结构的理解、篇章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识别以及文化背景的把握等方面。学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下,未得知名。烦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郞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再拜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何 闻 信 亡 不 及 以 闻 自 追 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数以策干项羽 执策而临之
B.信数与萧何语 广故数言欲亡
C.具礼,乃可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大王之入武关 行天下之大道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乙】
凡战者,以正合①,以奇胜②。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有删节)
【注】:①正合:以正兵抵挡敌人。②奇胜:集中主力从敌侧后寻其弱点,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丙】
高祖自淮南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作歌,令儿皆和习之。沛宫,又名“歌风台”,今县治东南旧泗水岸,数毁数筑。明唐寅伯虎,尝游此台并赋诗于其画,诗云:“此地曾经王辇巡,比邻争睹帝王身。世随邑改井犹存,碑勒风歌字失真。仗剑当时冀亡命,入关不意竟降秦。千年泗上荒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虽物是人非,伯虎慨之,甚矣!
1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奇 正 相 生 如 循 环 之 无 端 孰 能 穷 之?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融亦以为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悉如外人
C.数毁数筑 珠可历历数也
D.故善出奇者 既克,公问其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
(2)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21.请赏析【丙】文古诗的最后两句。
…………
参考答案
真题在线
(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
1.嗣 君 曰 / 先 君 无 命 / 孤 不 敢 受 剑
2.A
3.(1)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2)徐君非常喜爱季札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
4.“泗水南”指地理位置,“高台”指当年季札挂剑之处;“至今”交待了挂剑赠人、一诺千金的故事一直在流传;“芳踪”是指“挂剑赠人”的事、遗址还都有迹可循,千古流传;这两句话高度赞扬了季札重情义、重然诺的美好品德。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