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1 名著《经典常谈》题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30日
资源编号 76603

考点21 名著《经典常谈》题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2024-05-21 八年级下册 0 862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 考点01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

考点21 名著《经典常谈》题练

班级 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过关情况__________

《经典常谈》

(一)识记填空题

第一部分:

《说文解字》第一:介绍了__________的传说,__________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

《说文解字》第二:介绍了《说文解字》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一些常见字的__________的解释。

《周易》:介绍了《周易》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的含义和作用,还举了一些__________的例子和故事。

《尚书》:介绍了《尚书》的__________和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的篇章和史实,还比较了《尚书》和《__________》的异同。

《诗经》:介绍了《诗经》的作者和内容,以及一些著名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还分析了《诗经》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礼》:介绍了《三礼》的作者和内容,以及一些__________的规范和意义,还讲了一些礼仪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春秋三传》:介绍了《春秋》的作者和内容,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谷梁传》的作者和内容,还分析了《春秋》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四书》:介绍了《四书》的作者和内容,以及《__________》《中庸》《__________》《孟子》的主要思想和影响,还讲了一些__________故事和言论。

《战国策》:介绍了《战国策》的作者和内容,以及一些精彩的故事和策略,还分析了《战国策》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史记》《汉书》:介绍了《史记》《__________》的作者和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还比较了《史记》《__________》的风格和水平。

《诸子》:介绍了《诸子》的作者和内容,以及__________家、道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名家、兵家、阴阳家、杂家等各家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还讲了一些__________的故事和__________。

第二部分:

1.《经典常谈》是______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_的著作。

2.《经典常谈》全书共______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___________、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3.朱自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___________”的传说。

4.《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_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6.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_________造的。东汉___________编写的__________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7.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讲八卦的便是________这部书。

8.___________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份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份是君臣相告的话。

9.___________被称作“诗三百”,现在实存__________篇。

10.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__________所作的__________

11.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13.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句中的“朱注”指__________的小注。

15.__________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16.__________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__________”,次于孔子一等。

17.“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句中的“他们”指的是__________。记载他们说辞的书叫__________,是汉代__________编定的。

18.__________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__________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

19.__________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20.__________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断代成书。

21.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

22.《史记》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是太史令__________的儿子。他因替__________辩护,被处以宫刑,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希图留个后世名。

2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史记自序》里说:“罔(网)罗天下放佚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__________,是编年的。十______,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______,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__________,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__________,类记各方面人物。

26.《史记》共_______篇,__________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__________为中心的。

27.《汉书》作者是汉代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汉书》的名称从__________来,是__________定的。

28.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9.__________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__________心、__________心、__________心、__________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

30.________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等恶端。

31.墨家的创始者__________,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__________”,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__________的专家。

32.《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__________”主义。

33.《墨子》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__________”主义。

34.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__________。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__________的态度。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5.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__________;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孔子托于__________、__________,墨子托于__________,孟子托于__________、__________,老、庄托于传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以前的人物。

36.秦相吕不韦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__________。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__________

37.到了汉代,模拟__________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汉人称这种体制为“__________”,又称为“__________”。

38.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像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的。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

39.汉乐府以__________为主。所叙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份。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

40.__________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41.__________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42.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__________,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__________;他们都是发现__________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__________。

43.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__________,称为近体;不是__________的诗,称为古体。

44.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

45.__________的诗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46.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__________;杜甫却更用来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

47.__________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

48.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

49.晚唐诗向来推__________、__________为大家。两人合称为“__________”。

50.有一种“寓言”,藉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__________多用神话,__________多用历史故事,__________有些神仙家言,__________是继承__________的寓言而加以变化。

51.__________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__________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

52.唐宋八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之外,六家都是宋人。__________为首,以下是曾巩、__________、苏洵和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到了宋代,又有“__________”。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

54.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__________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

55.到了__________,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象,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二)简答题

1.中国“四史”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秋三传”是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我国最大的丛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韦编三绝”是指_____读《易》的务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收列词目37万条,单字56000个左右,是目前最大的工具书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么理解朱自清说的“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选择题

1.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2.下列关于三传的说法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公羊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B.三传虽各个独立,却也大同小异。

C.《左传》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

D.杜预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

3.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的一项是(    )

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一些方法。

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

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D.该书是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

4.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5.选出下列说法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却不重辩。“老学”所重的是自然。韩非注重功利,主张以法禁辩,说辩“生于上之不明”。

B.《论语》以记言为主,所记的多是很简单的。孔子主张“巧言”,痛恨“慎言”和“利口”。

C.战国游士的说辞好用譬喻。譬喻成了风气,这开了后来辞赋的路。

D.战国末期,“雅言”之外,原还有齐语、楚语两种有势力的方言。

6.下列说法中符合《经典常谈》文意的两项是(    )(     )

A.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这些古书。

B.读《诗经》就不能让学生读白话《诗经》,只能直接读《诗经》原文。

C.《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作为文学作品,还是得直接读《史记》。

D.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这样做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

E.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实用之外的无用之用。

7.下列说法和《三礼第五》的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君师们认为社会混乱,所以需要排列次序制定礼法,人人各得一份应有的。

B.有人说“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并不吃人,只是人的思想、社会进程变化了,成了“伪礼”。

C.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是可以分开的。

D.《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三)语段阅读题

(一)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2.班长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二)

【文段一】

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文段二】

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文段一】中的“书”是指《_______________》,“小学”是指__________;

【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_______________,“这部书”是指《_______________》。

(三)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

下面表格。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1)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2)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A.《说文解字》第一B.四书第七C.《周易》第二D.辞赋第十一

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四)

班级正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完成下面填空。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做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

(1)《经典常谈》所讲的主要“经”书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是史书。

写《汉书》的四人,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班彪、班固,还有班固的兄弟____________和曹大家的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你认为其中的“似乎”二字可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1)上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__。“他”劝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__________派。

(2)“他”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为什么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____________》。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的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经典常谈》

(一)识记填空题

第一部分:

《说文解字》第一: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

《说文解字》第二:介绍了《说文解字》的结构分类,以及一些常见字的形声义的解释。

《周易》:介绍了《周易》的起源内容,以及八卦的含义和作用,还举了一些易经的例子和故事。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下册 考点21 名著《经典常谈》题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https://www.0516ds.com/76603.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