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说明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南京专用)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30日
资源编号 75796

专题10 说明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南京专用)

2024-05-12 八年级下册 0 95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南京专用)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南京专用): 专题01 字音字形-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南京专用)

专题10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②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③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④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⑤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⑥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选文第①至第④段都是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的,先说哪个因素,后说哪个因素,有什么讲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请你运用物候知识,简明、准确的向大诗人解释个中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完成下面小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林之光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选自《科普时报》2021年11月21日)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温度迅速上升。

B.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

C.“雪上加霜”比较常见,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D.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

5.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句话。

(1)“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这句话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6.文章第八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一直在“发低烧”

王昱

①人类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你可能会本能地回答:“37℃啊!”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体温一直在下降,目前平均体温仅为36.6℃,而非37℃。这意味着,人类的正常平均体温可能需要重新定义。难道百年前的古人一直在“发低烧”吗?别笑,事实可能还真是如此。

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经过长期的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

③虽然这项调查的对象只有美国人,但帕森内特指出,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的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人类体温的下降趋势会不会很快停止?她表示:“人体体温存在一个极限值,体温不会降至0℃,但具体降到哪个值,我现在也不知道。”

④其实一个多世纪以来,37℃被用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也是不断地受到质疑。这个标准是由19世纪中叶德国医生卡尔·翁德里希对2.5万名成年人的腋窝进行了数百万次的温度测量后提出了这个标准。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类的体温需要恒定,以及为何恒定在37℃左右。

⑤对于人类以及其他恒温动物为何具有恒温能力,科学界已经有了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认为大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更好;另一种则认为这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生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这两种解释也许都是一些动物维持身体恒温的目的。动物维持比环境温度稍高的体温,有利于增强动物体内糖酵解的能力,以及促进酶的活性。在生存竞争中,这就意味着有许多的优势。

⑥那么,为何人类的体温又要恒定在37℃呢?研究发现,37℃其实是人类维持体内酶活性的一个“高限”,比这个温度稍稍升高几度,人体内的酶就会失活。但相反,温度有些许下降(比如在30℃~35℃)对这些酶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能让其更加高效。

⑦既然温度降低能让酶的活动更高效,那么人类为何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呢?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

⑧在地球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在生物界横行无阻,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生物学家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惊人的少。比如肺囊虫,它可以使人类免疫系统受损并引发肺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乱。

⑨无独有偶,人类并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扰的物种,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也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尽管它们所接触的真菌种类超过4000种,但长在哺乳类动物身上的只有不到500种,并且大部分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同样显示,几乎没有什么真菌引发的鸟类疾病,而大多数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动物的更高。

⑩而那些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鸭嘴兽就是一例。它们体温略低,仅有 32℃。同样的,在北美,冬眠蝙蝠也容易被真菌入侵,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导致发病死亡。

⑪由此可见,恒温动物并不是自主选择了较高的体温,而是被真菌等病原体“逼上梁山”,不得不维持高体温,用这种升温的方法制无处不在的病原体入侵。所以,人类采取高体温策略也并非自愿。那么,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的环境中,我们的体温是否会自主地降下来呢?最新研究似乎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摘自《齐鲁晚报》2020年1月17日,有删改)

7.通读全文,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帕森内特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正常体温将会无止境地下降。

B.美国科学家根据本国数据分析推出:所有现代人的体温较之过去人的体温都在下降。

C.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 37℃这个人类健康体温的标准一直有所争议。

D.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举世无敌。

8.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9.文中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0.赏析下面两段说明性文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2)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乱。(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未来我们把数据存在哪里?

任志方

①怎样把记录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

②苏美尔人在黏土板上存储信息,法老在石柱上刻象形文字记述自己的故事,黏土和石头可以保存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此后出现的羊皮纸和纸张,在精心保管的情况下,可以保存一百多年。电影胶片、照片在气候条件控制良好的环境中也能大约保存100年。

③在数字化存储数据的时代,数据、文档或记录时长却十分有限。目前广泛应用的硬盘只能在室温下使用大约10年。即便保存寿命可达50年的光盘,一旦写入数据,其保存寿命就会降到5年左右。

④不过,所幸的是,人类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就在2016年2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技术,利用玻璃中的微型纳米结构去编码信息。基于这一技术,标准尺寸光碟能保存约360TB的数据,而在温度高达190℃的环境中可维持长达138亿年(这一时间与宇宙的历史相仿,是地球年龄的3倍)

⑤这一技术被称作“五维数据存储”。五维光碟能使用位于玻璃碟片内的微型物理结构,即用“纳米格栅”保存信息,而通过读取折射的激光可以表达5种数据状态。这也是这种技术名称的来源。利用激光技术,设备可以知道纳米格栅的方向、激光折射的强度以及用X、Y、Z轴表示的空间中的位置。因此,相对于传统光碟,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更大。蓝光光碟可以保存128GB的数据,而五维光碟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左右,即360TB。

⑥由于玻璃是一种坚固的材料,只有很高的高温才能导致玻璃熔化或变形,而玻璃又有着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这种五维光碟能确保数据在非常长的时间里不会丢失。

⑦不过,又如何保证过去存储下来的信息能被将来的人解读呢?1963年,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录音磁带,彼时,一盘90分钟的录音带能存储700KB到1M大小的数据。1971年,IBM推出8英寸容量为81KB的磁盘。1980年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出了数字光盘。在今天,除非专门购买一个读取设备,否则最常见的电脑也无法读取上述储存设备的信息。这不仅涉及硬件的问题,还有不断更新的操作系统和那些被淘汰了的配套软件。“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曾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我们创造的旧的文件格式不能用最新软件来阅读,因为不能总是保证新软件能与过去匹配。长久下去的情况是,即便我们汇集了大量数字内容,我们可能都不会知道这些内容是什么,随着硬件和软件过时,未来的人可能难以找到有关21世纪的任何记录。

⑧因此,可以设想一下,1000年以后的人类,面对我们今天使用的U盘或移动硬盘,可能就像人们初次发现甲骨文一样。

⑨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可能就是保存所有的软件和硬件,使它们永不过时,就好像博物馆一样。但这个博物馆是数字形式的,放在云端的服务器上,对内容、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一起做一个快照,并对其所运行的机器进行描述,然后长期保存。在漫长的时间中,这些快照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技术环境,从一个云端移到另一个云端。

⑩这看上去很复杂,不过,未来拥有无限可能。也许再过几年或几十年,们就能利用一片类似五维光碟的简单玻璃记录并保存文化、语言等信息。这将提供给未来的文明,或是其他可能出现的一切。

(节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11.与传统光盘相比,五维光盘具有哪些优势?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蓝光光碟可以保存128GB的数据,而五维光碟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左右,即360TB。(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2)目前广泛应用的硬盘只能在室温下使用大约10年。(分析加点词语能否删去,并给出理由。)

13.文中划线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说说它的作用。

14.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分别使用了两个问句,请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错失恐惧”那些事儿

钟雨庆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以下这些经历?新年第一天,写下目标和计划,决心好好学习,结果刚过5分钟,就不自觉地拿起了手机;从断网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到焦虑,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正在出差途中,眼看着手机快没电了,立刻感到心急……如果这些时刻你都不陌生,那不妨了解一下“错失恐惧”吧!

错失恐惧是什么

错失恐惧最早由美国作家安妮·斯塔梅尔提出,随后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最初,心理学家沃恩提出的定义为:因为担心错失“同伴做得比自己好、知道或拥有的比自己多”之类的信息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感受。后来,有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错失恐惧指的是个体因担心自己错失他人有意义的经历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而且有错失恐惧的人具有期待持续知晓他人所做之事的显著特点。

这些定义看起来有点抽象,其实错失恐惧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的人爱不停地刷微博、刷抖音、刷朋友圈,生怕错过别人分享的动态。即便刷久了自己也觉得没意思,过了一会儿还是照刷不误,因为不想错过任何一条最新动态。心理学家沃瑟姆在2011年提出,错失恐惧是指对后悔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来源于个体对于社会交往、新体验、有利投资或其他正性事件的担心,因此个体强烈期待持续跟进他人所做之事。

错失恐惧分为哪几类

总体而言,错失恐惧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线上背景中的状态性错失恐惧,是指由频繁使用网络所引发的错失恐惧。2018 年 11 月 18 日,在北京发布的《传 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18)》指出,现代人平均每天刷手机 97 分钟。《2019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则指出,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达 5.69 小时。长时间使用网络是产生错失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类是社交媒体错失恐惧,是指个体因为担心错失社交媒体中的相关内容而产生的 错失恐惧,外在表现为频繁刷新各大社交媒体的消息及动态。第三类是饮酒错失恐惧,是指个体因担心无法参与饮酒活动而产生的错失恐惧。

哪些因素会让人产生错失恐惧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共有三类因素会影响错失恐惧的产生。

第一大类影响因素是个人的心理因素。首先,人格特质会影响错失恐惧的产生。研究表明,表现出好社交、外向、热情等人格特质的人,错失恐惧水平一般较高。 其次,错失恐惧可以理解为个体在进行自我调节受阻时产生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足够的自主权,或者没有事情让其产生胜任感,都会增加其产生错失恐惧的可能性。关系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系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而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这种关系需要的缺失也会导致错失恐惧。

第二大类影响因素是社交媒体的使用。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通俗来讲,就是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越强,错失恐惧的程度越深。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当人们无法使用社交媒体时,个体的焦虑水平会上升。

第三大类影响因素是年龄和性别。有研究得出结论:年轻人的错失恐惧水平往往更高,而且男性高于女性。

错失恐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错失恐惧主要会影响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和心理适应情况。错失恐惧对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分为两类:一般社交媒体使用和非适应性社交媒体使用。一般社交媒体使用是指,当人们为错失恐惧感到困扰时,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因为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可以自主交友、与他人进行互动,使自己的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得到满足。非适应性社交媒体使用是指,个体在不当的场合或 者采用不当的方式使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会导致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出现问题,包括手机成瘾、“低头症”等。

错失恐惧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错失恐惧会影响个体的压力感,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出门没带手机时,就会备感压力,这也是错失恐惧导致的后果。最重要的是,错失恐惧会导致抑郁等消极情绪。有研究证明,错失恐惧与幸福感、自尊等积极的心理健康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

错失恐惧是病吗

有一些媒体在介绍错失恐惧时,常常称之为“错失恐惧症”,但实际上错失恐惧并没有达到精神病理学的标准,只是具有轻度或中度的心理与生理症状,因此严格来说它不是病。如果想了解自己是否有错失恐惧问题,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填写相关问卷、量表进行测量,目前使用率最高的是普日贝尔斯基等人编制的错失恐惧量表。

不可否认,网络社交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导致一些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还是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多参加一些线下的社交活动,感受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深度与温暖。

(选自《百科知识》2021.3)

15.文章开头段写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有何作用?

16.请为“错失恐惧”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字。

17.文章采用了多个小标题,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8.最近一段时间,小玉同学迷恋上网刷朋友圈,浏览各种信息,精神不振,成绩每况愈下。他解释的理由是“同学们聊天的内容我都不知道,不上网了解的话,就会被大家孤立”,他认为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对此感到十分焦虑。请你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对他进行规劝。

…………

参考答案

1.答题要点:(1)逻辑顺序;(2)从提示性词语“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看,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第三个是同一地点的不同高度,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的高度都如此。说话讲究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这种现象是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春夏两季,越往高处植物抽青、开花越迟,即海拔越高的地方,与平原地区气温差异越大,因此其气温回升较慢,相应的气候变化存在一种滞后现象。所以才会出现大部分地区的花儿早已开放完了,而山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的现象。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下册 专题10 说明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南京专用) https://www.0516ds.com/75796.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