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小题)
1.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文轻武 B.重农抑商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中国封建王朝君臣关系“坐—站—跪”的演变说明( )
A.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B.丞相权力日益削弱 C.特务统治日益强化 D.地方权力日益弱化
4.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5.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6.宋代开封城内许多娱乐兼商业场所,称为( )
A.“夜市” B.“草市” C.“瓦子” D.勾栏
7.《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其中讲的是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 )
A.碉堡 B.市舶司 C.烽火台 D.驿站
8.明朝科举考试推行形式为“八股文”,其目的是( )
A.便于录取 B.禁锢思想 C.选拔人才 D.内容丰富
9.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10.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在1553年被哪国殖民者攫取居住权?( )
A.英国 B.西班牙 C.葡萄牙 D.美国
11.北宋时期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发明传到欧洲的是( )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日本人 D.朝鲜人
12.《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在这部史书中能查阅到的内容是( )
A.元朝的建立 B.明八股取士 C.秦统一中国 D.清朝文字狱
13.“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该材料评价的是( )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14.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以下科技成就属于宋代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5.下面是汉至宋的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的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社会安定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交融加强
16.《宋史·食货志(下)》记载:“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 )
A.三国时期蜀国 B.三国时期吴国 C.唐朝四川地区 D.北宋四川地区
17.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宣政院 B.市舶司 C.澎湖巡检司 D.西域都护府
18.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19.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 )
A.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20.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外国学者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 )
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B.明朝时期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
C.明代中后期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D.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巨著
21.“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22.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发边地区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防止分裂
23.1405年,郑和率领60余艘船只,从刘家港出发,出使西洋,当时皇帝是( )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清顺治帝 D.清康熙帝
24.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丝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③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④对外贸易频繁,以海路为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除关汉卿外,“元曲四大家”还包括( )
①颜真卿 ②马致远 ③郑光祖 ④白朴 ⑤王实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26.关于宋元时期陆路交通和海路交通的发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得益于指南针等科学技术的进步
B.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这使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数量不断增加
D.它推动了陆路运输和海外贸易的繁荣
27.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
A.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28.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9.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的宋代词人是( )
A.岳飞 B.辛弃疾 C.李清照 D.文天祥
30.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
A.唐诗 B.宋词 C.四大名著 D.四书五经
二、非选择题
3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 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代通史辑要》
材料三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1)图①成就最早的发明者是谁?
(2)请写出图②中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名称?
(3)图③中明长城东西起止点各自到达哪里?
(4)材料二介绍的是哪一部通史巨著?它的作者是谁?记述了哪一段历史?
(5)在众多的宋朝词人中,有一位词人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这位词人是谁?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6)通过以上问题探究,请谈谈当代青少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2.明朝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后期,承载着由古及今的厚重历史,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明史的研读,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二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 明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建明二三十年间,经济已恢复到前代的水平,为中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最远到达哪里?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分别有哪些表现?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小题)
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D项正确;明长城的起止点为东起鸭绿江,而不是山海关,A项错误;东起辽东,西至临洮是秦长城的起止点,B项错误;明长城的起止点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西至临洮是秦朝长城,C项错误。
2.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过于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A项正确;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会导致军事实力衰弱,排除B项;和亲会盟加强了各民族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