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学习评价样卷
(本试卷共6页,共25题;考试时间: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和运用(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匿(nì)笑 殉(xùn)职 怪诞不经(dàn)
B.粗犷(kuàng) 贮(zhù)蓄 拈轻拍重(niān)
C.挪(luó)动 抽噎(yè) 哄堂大笑(hōng)
D.哺(bǔ)乳 勋(xūn)章 人声鼎沸(fó)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拗口 执拗 拗断 B.打折 折本 折腾 C.漂泊 停泊 淡泊 D.出差 差错 差不多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鄙薄 溜达 庇护 莫不关心
B.琢磨 晕眩 凌乱 惊慌失措
C.蜷服 冤枉 炫耀 大相径庭
D.气概 绵延 缥缈 力不遐供
4.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些词语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 。
②听到一些同学的 ,他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A.①应接不暇 ②随声附和
B.①应接不暇 ②各抒己见
C.①美不胜收 ②随声附和
D.①美不胜收 ②各抒己见
5.选择关联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_______笔墨二字,_______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_______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A.因为 不但 而且 B.因此 不但 而且 C.因为 或者 或者 D.因此 或者 或者
6.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知道来时的这条路上,还有一束寂寞的寒梅在念我,在等那雪地上悄然无声的脚印。
②路的后面,是马蹄声碎的汉时关,是雪一样晶莹的秦时月。
③雪意和冰花,在立春以前就铺成一条路在等我了。
④萧索的外表,静谧的内心。
⑤静的冬,在每一年的末尾处等我。
A.①④③②⑤ B.①②③④⑤ C.⑤④①③② D.⑤④③②①
7.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这里用了比喻修辞。
B.汉语中所有的词都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如“伟大”“丑陋”等。
C.数词,我们很熟悉:“第一”“老三”“初五”,表示序数。
D.“怎样”是疑问代词,其他的还有“那里”“那么”“这样”等。
8.默写。
孔子非常注意向同行的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①_______________。”他的进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长进的:“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5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这两首诗均写到“夜雨”。前者付诸视觉,如______________,诗人伴随夜雨彻夜未眠;后者付诸听觉,如______________,诗人希望夜雨______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空)
10.两首诗均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感,但前者有憧憬未来团聚的欢乐,后者有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
【乙】昔者曾子①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④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战国策·曾参杀人》)
【注释】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学生。②费:鲁国的地名。③同名族:同姓同名。族,指姓氏。④杼:织布机的梭子。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 ②国人道之( )
③投杼逾墙而走( )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尚织自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①这是两则传闻变谣言的寓言故事。【甲】文中的谣言产生于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乙】文中的谣言产生于_______。
②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3分)
母亲的厨房
李秀萍
①冬日,乡下人家的厨房,烧火做饭的热气和寒气交融在一起,雾气缭绕。清晨,我在睡眼惺忪之时听到锅碗瓢盆相互触碰的声响,就知道母亲已经在厨房的一片雾气中准备早饭了。
②我们家的厨房是母亲的厨房。母亲似乎永远都精力充沛地在厨房里忙碌着,为全家人准备一日三餐。她的厨艺谈不上精湛,但她总是力所能及地满足着全家人的口腹之欲。我品尝过天南海北的许多美食,但偏偏钟情于寻常食物——母亲蒸的馒头,烙的油饼。
③母亲蒸的白面馒头特别好吃,尤其是刚出锅的。母亲迅捷地揭开锅盖,馒头便赫然呈现在眼前,白白胖胖,热气腾腾。她捡出热馒头,双手来回倒换着放在小篮筐里。我忍不住抓起一个放到嘴里,嚼起来面香浓郁。一些馒头下面没有屉布,面团膨胀时直接穿过蒸笼的小孔,出锅后馒头下面便有了很多小凸起。我就喜欢吃小凸起,挨个揪着吃。
④母亲烙饼时我爱到厨房帮忙——帮着往灶膛里添柴。柴不能随便添,玉米秸秆或是稻草秸秆要轮换着添,还要控制好数量,以保证大铁锅温度适宜。母亲烙饼我添柴,我配合得恰到好处。新出锅的油饼让我垂涎,油汪汪,香喷喷,既酥脆又松软。母亲烙饼的手艺在亲戚中是出了名的,但她还是会问我好不好吃,我嘴巴忙着吞咽,顾不上说话,只能点头。
⑤小时候最喜欢除夕那天厨房里煎炒烹炸、热气腾腾的景象。平时不下厨的父亲登台亮相,一展身手。香气透过门缝飘出来,我和弟弟悄悄溜进厨房,看见父亲手拿一把勺子,动作夸张地翻炒着,锅里腾起一股油烟。母亲在灶下添柴,不时地递酱油,递白糖,递醋,递盐……两人呼来唤去,又转来转去,厨房里仿佛有千军万马的喧嚣。弟弟馋得厉害,不时询问什么时候开饭。
⑥雏鸟终会长大,在广阔的天地间独自飞翔。我和弟弟也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从此,母亲的厨房沉寂了许多。只有节假日时,全家齐聚一堂,厨房里才会重现昔日生机勃勃的景象:大铁锅里炖着肉,电磁炉上煨着汤,煤气灶上炒着菜。我们在厨房里各自施展厨艺,母亲在一旁看着,时不时地告诉我们各种调料的位置。她心里应该很快乐吧。我从年少到现在,母亲和我说的许多话——那些鼓励的话、劝慰的话,大多是在厨房里我们一起做饭时说的。
⑦后来,母亲在我家帮我看护孩子多年,于是,我家的厨房也成了母亲的厨房。母亲识字不多,但并不缺少生活智慧,说话做事讲究分寸,她通常征求我们的意见为孩子准备食物,也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有时下班晚了,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在昏黄的暮色中,望见家里的厨房亮着灯,便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待我推开家门,厨房里正飘出饭菜的香气,还未等我坐定,母亲已经把饭菜摆在了餐桌上。
⑧母亲从一个厨房辗转到另一个厨房,交付了全身心的热忱,使得她常常忘记自己,也从不觉得单调乏味。她把厨房当作自己的道场,演绎着她的情感与责任,她只希望她的孩子们能够积蓄力量,如鸟儿般从地面一跃而起,翱翔在生活之上。母亲的生活是简单的,又是丰富的;是狭窄的,又是辽阔的。
(《光明日报》2023年01月06日)
14.文章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15.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父亲下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⑥段没有写母亲在厨房劳作,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最后说“母亲的生活是简单的,又是丰富的;是狭窄的,又是辽阔的。”这样说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5分)
冬雪
杨菁菁
①在南方,雪,是一桩需要事先张扬的大事件。天气预报会在一周前就提示:雪就要来了!人们会为雪的到来设一个倒计时。到了万众瞩目的那一天,无心工作,几乎每个小时都要去看一眼窗外,星星点点的盐粒子落下来了没有?最后,若有若无的小雪往往下一小会儿就停了,让人好生失望。
②在北方,雪是另一种样子。
③一次在哈尔滨,雪是骤然下起来的。鲁迅写过:“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的确,那场雪如干粉,落地即白,一两个小时后,屋顶与树梢,江面与道路俱成一片琉璃世界。我出门去,雪很深,但行人如履平地——下雪原是平常事啊。走到松花江边,江面原先结着碧绿色的冰,裂纹在冰面之下横七竖八。下雪了,冰又被雪覆盖,车辙和足印在雪面上印出形形色色的花朵。有人在江面上凿洞钓鱼,人在洞边坐着,久了,须眉俱白,像个雪人。旁边有许多真雪人,形态各异,有着煤球眼睛和胡萝卜鼻子。
④另一次在太原。抵达时已是黄昏,正值年初五,街市上开门的店少。走了三四个路口,见一家涮羊肉的馆子,大喜。坐下来,要了一只黄铜小锅,羊肉、萝卜片、大白菜、麻酱、汾酒,吃着喝着暖和着沉醉着。店里还有几桌食客,热气扑到玻璃窗上,化作水珠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正是透过这些水痕,忽儿看见,下雪了!就在坐下来吃饭这短短半个多时辰里,乱云千叠,雪下得沉,在风中舞,如琼花似碎玉,我看得呆了,掀开帘子出门站在雪中,雪打在脸上,落在唇边,迷离了视线恍惚了神思。好雪!林教头山神庙那一夜的雪,不知有没有这么大。
⑤前些年,总是爱往西、往北去,胡天八月即飞雪,燕山雪花大如席。有一年去纳木错,车过一个垭口,海拔过了五千米,那里有座著名的冰川。雪在头上飘,气温很低,氧气稀薄,我们吃力地下车去,如蜗牛般缓慢地移动着。因为已在雪线之上,放眼望去,尽是一片冰雪世界,偶尔可见没被雪覆盖的荒岩,漆黑嶙峋,是黑白分明的凛冽。时间似乎也变慢了,我站在冰川前,心中只剩敬畏,某种近于永恒的东西令人沉默无言。足够高的高处,令人想起音乐、神明或者灵魂。在这里,能与高海拔对抗的只有生命本身——某些花儿哪怕无数次被淹没于霜雪,也依旧会在冰雪消融的短暂时光里凌空绽放。
⑥若说赏雪,还是应该到江南。曾在绍兴偶遇一场雪,细如玉屑,拂面不寒。雪是静静地落下的,落在地面,瞬间化作水;落在掌心,一片晶莹;有些存了下来,成了江南园林中富有情致的点缀。暖国的雨,不曾变作冰冷、坚硬、灿烂的雪花。那场雪,落在沈园,落在东湖,落在乌篷船上,这些年也时常落进我的梦里。每每想起,总是无限喜悦。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20日)
18.作者笔下的四处冬雪,特征不同,感受各异。默读全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19.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①天气预报会在一周前就提示:雪就要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是透过这些水痕,忽儿看见,下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划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任选一题)
①林教头山神庙那一夜的雪,不知有没有这么大。
(为什么要提到“山神庙一夜的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足够高的高处,令人想起音乐、神明或者灵魂。
(为什么作者会想到“音乐、神明和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题为“冬雪”,而第①段却从几乎没有雪的南方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著阅读(5分)
22.【片段】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选自《朝花夕拾》)
选文中的“他”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名著阅读。
却说那老魔吞了行者,以为得计,径回本洞。众妖迎问出战之功。老魔道:“拿了一个孙行者,被我一口吞在腹中哩。”第三个魔头大惊途:“大哥啊,我就不曾吩咐你,孙行者不中吃!”老魔听说,心惊胆战,只得硬着胆叫:”兄弟们,莫怕!把我那药酒拿来,等我吃几盅下去,把猴儿药杀了吧!”那小妖真个将药酒斟了一盅,递与老魔。老魔接在手中,喝到肚里。那妖怪吃一盅,悟空就接一盅。一连咽了七八盅,都是他接吃了。老魔放下盅道:“不吃了,这酒常时吃两盅,腹中如火;却才吃了七八盅,脸上红也不红! ”原来这大圣吃七八盅下肚,在肚里撒起酒风来,打秋千,竖蜻蜓,翻跟头。那怪物疼痛难忍,倒在地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七一五回)
(1)文段中的“老魔”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
(2)《西游记》多次写到孙悟空通过钻入腹内制服对手的情节。除文段中提到的这一次,请再举两例,简要概括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共50分)
24.留心生活,总有一些东西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一首歌曲,一种花草树木……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55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粗犷(kuàng)——guǎng;C.挪(luó)动 ——nuó,抽噎(yè) ——yē;D.人声鼎沸(fó)——fèi;
故选A。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ào/niù/ǎo;B.zhé/shé/zhē;C.都读bó;D.chāi/chā/chà;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莫不关心——漠不关心; C.蜷服——蜷伏; D.力不遐供——力不暇供; 故选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