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项训练
专项09 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主要考点
1.把握内容,理解情感;
2.分析艺术手法表达效果;
3.欣赏品味语言。
二、鉴赏策略
1.抓住诗眼:诗眼是诗歌的关键字,是全篇的引领者。诗眼可能是动词或形容词,也可能是其他词类,需要认真体会。比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这个字在诗中起到引领全篇的作用。
2.抓住意象:意象是诗人所写之景、所表之物,是借景抒情中的景。要认真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明确意境:意境是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物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情境。需要认真组织答案,按照总分结构表达,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4.分析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如用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直接抒情、夸张、对比、烘托等。需要仔细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歌尾联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紧扣“早春”,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西湖明媚风光图,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请举出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以景物自比,写飘零之感。
C.颈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以传神之笔描画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景。
D.尾联写前线统帅骑着马在萧关欢迎诗人的到来,让诗人心生温暖。
4.某公园内草木繁盛,鲜花遍地,树干上悬挂着写有花草诗句的标牌。阅读下面标牌上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庭中有奇树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迟日江山丽 |
绿叶发华滋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春风花草香 |
甲 | 乙 | 丙 |
(1)解释甲标牌上的诗句中“华”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标牌上的“浅草才能没马蹄”表现了春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丙标牌上“春风花草香”一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B.颔联是首联的延伸,这两联是对实景的描绘,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叹息。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音铿锵,富于音乐美。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赤壁》,完成下面小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下面对《赤壁》这首唐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古物写起,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引起诗人无法平静的心绪。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10.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历来为人传颂。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如色彩、修辞、感情等)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参考【链接】,顺承【示例】,请补全这首诗余下两联在构成章法方面精妙之处的赏析。
【链接】
古时作诗,讲究起承转合。一首律诗一般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构成,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这样的构成,一方面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诗意的波澜;一方面首尾呼应,前后相承相续,使诗歌形成一个整体。
【示例】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单车简从去慰边,烘托孤寂的心境,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颈联由个人荣辱浮沉转向开阔壮美的境界,通过描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既展现塞外风光的意境雄浑,奇特壮美,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承一转,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诗意的波澜性;
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班级的“诗词大会”“你说我猜”环节,要求同学们根据所给出的线索猜出某两句诗歌,请你在下面的三条线索之外再添加一条线索,让同学们将答案锁定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本诗的作者被后人称为“诗圣”。
B这首诗是诗人于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
C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愁思。
D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细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在朗读“自将磨洗认前朝”时,特意重读了“认”字。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宗”,本词是否体现了婉约的风格?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①。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②,一晌③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①阑珊:衰残。②身是客:指南唐后主李煜被拘汴京,形同囚徒。③一晌:一会儿,片刻。
(1)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词同是描写春景,面对春景,两位词人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黄鹤楼》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写于诗人出使边塞途中,叙述所见所闻所感,写尽边塞奇观,抒尽胸中豪情。
B.甲诗颔联以“征蓬”自比,写出自己如蓬草一般无依无靠,表达作者的飘零之感。
C.乙诗前两句以动衬静,人物和景物融合为一,共同构成幽静脱俗的隐居生活画面。
D.两诗都用比喻手法写眼前所见之景,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甲乙两诗写于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甲诗是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乙诗是王维晚年隐居时所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王安石曾对本诗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请你解答他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报君黄金台上意”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直接抒情,抒发了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迷恋与赞美。 2.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描绘的是早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向阳的树上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早春鸟儿为避春寒而争栖暖枝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情感。
诗歌的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表达了对西湖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属于直接抒情的方式。其中,“最爱”一词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行不足”则表明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程度之深。而“绿杨阴里白沙堤”则通过描绘美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