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七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项训练
专项11 散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标题的作用
1.贯穿全文的线索。
2.交代文章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
3.奠定文章情感基调。
4.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分析。
5.具有象征意味、寓意。
6.揭示文章主旨或一语双关,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7.制造悬念,引出读者阅读兴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的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休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唯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⑪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1.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每一个幸福美好的日子,都值得我们珍藏。小文邀你一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
杨志艳
①我曾经非常幼稚地问外婆,为什么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绽放笑脸,难道它就没有垂头丧气的伤心事吗?这时的外婆总会笑我傻。
②后来“朵朵葵花向太阳”的秘密也被我在书中尽悉:清晨,太阳升起来了,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里的植物生长素溜到背光一面去,因此,背着太阳的一面就长得稍微快一点儿,朝着太阳的一面就长得稍微慢一点儿,这样,花盘就会被牵引着一直朝向太阳。同时我也深谙了外婆不准我扒拉着花盘一探究竟的原因,那是因为向日葵头顶的那朵大花盘由近千万朵小花组成,每一朵小花都会结一粒籽,外婆担心我的莽撞会破坏那些微小的花朵相互授粉以及光合作用。随着每年夏季的来临,向日葵就会盛开成一片明艳的花海,朵朵葵花千娇百媚的俊俏模样自然很是招蜂引蝶,那些小蜜蜂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随着花朵的凋零,向日葵开始虚怀若谷起来,它渐渐地低下了头,开始在一个类似蜂巢状的大圆盘里酝酿果实。
③犹记有一年夏天,我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了一粒向日葵种子,轻轻地把它掩埋在一个大花盆里,眼巴巴地盼见两瓣月牙状的向日葵嫩苗破土而出。以后的日子里,我天天精心伺候着这株植物,渴盼着能早日吃上自己亲手种下的向日葵果实。还没等完全成熟,我就迫不及待抠了几粒果实,可是剥开后没有一粒有果仁,完全是一场空欢喜。当我向外婆讨教时,外婆还像当年一样笑我傻,她说向日葵是异花授粉的农作物,单独种一株不说,而且还“金屋藏娇”放置于阳台,蜜蜂都会疑惑不解,为啥你只种一株向日葵?所以没有经过授粉的向日葵最终长成空壳也就不足为奇了。
④如今又到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夏季,我不禁缅怀起有向日葵相伴的童年时光。那时的外婆就是我心底里的“小太阳”,我则像是一枚小小的向日葵,一路撒着欢儿地去追随她忙碌的步伐。可惜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外婆已然驾鹤西去,仿若一起带走的还有她对我的叮嘱,每每念及时,心海里便激情澎湃。眼前的向日葵一排排、一株株盛放,一朵花就是一粒瓜籽的灵魂,脑海里蓦然想起“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那些陈年旧事,难以言说的伤感顿时散落了一地……
⑤如果时光允许,我情愿做回那个被外婆宠爱的单纯少年,一如既往地站在灶台旁观察她炒葵花籽时喜笑颜开的神情,只见她手执锅铲在一口大锅里翻来覆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直至把我的衣兜装成鼓鼓状,直至我心满意足一溜烟跑开,直至我找到院子里的小伙伴们把荷包里的幸福秘密尽情地分享出去。
(原文有删改)
1.小文读完后发现文章没有标题,你会选择下面选项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A葵花为什么向阳开 B向阳而生的葵花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向日葵就会盛开成一片明艳的花海,朵朵葵花千娇百媚的俊俏模样自然很是招蜂引蝶,那些小蜜蜂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
3.读到第④段的“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时,小文想起了《咏雪》,同是“柳絮因风起”,请你帮他分析一下这两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意图。
【链接材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张君燕
①秋风顿起、气温骤降,走在街上,会有一种进入深冬的感觉。刚回到家,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妞儿,我把你去年落在家里的羽绒服整理好了,赶快过来取一下。”“取羽绒服干啥?”“傻闺女,你看天这么冷,你不得穿羽绒服啊?”老妈的话让我不禁咂舌,这天确实是冷,可还不至于穿羽绒服呀。可她哪里肯听我的辩解,撂下一句“你不来取,我给你送去”便挂了电话。
②在去老妈家的路上,突然想到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二十来度的天气,一位小美女郊游时却穿着羽绒服,面对好友们不解的目光,小美女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联想到老妈的行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心头涌上温暖。
③从小到大,每次天气转凉,不管我身上穿着什么,老妈总会跟在后面喋喋不休:“死丫头,瞧你穿的那点东西,快去加件衣裳。”那时候年少,一来爱美,二来也真不觉得冷,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老妈作对,偏偏不肯多穿一件衣服。初中时住校,周末回家,老妈特意交代我多带点衣服,说看天气预报这周要降温。我撇了撇嘴,对老妈的话不以为意。临走时,还悄悄把老妈塞到我包里的毛衣毛裤取了出来。
④没想到,到周三时,天空竟然零星飘起了雪花。阴历十月,谁能想到会下雪呀。只穿一条秋裤的我坐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我一边不停地搓着手,一边暗骂自己不听老妈的话,活该受罪。课间我一路小跑着去厕所,隐约听到熟悉的叫声,下意识地回头,竟然看到了满身雪花的老妈。“死丫头,跟你说的话偏偏不听,这下冻坏了吧。”老妈嘴上责备着,眼神里却满是关切和疼惜。在寝室里换上棉衣后,浑身一下子暖和起来,这时我才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妈,你怎么来的呀?”老妈一直不会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可是十几里的路呀。“走路呗,又不远,正好锻炼身体。”老妈轻描淡写地回答。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
⑤如今我已长大成年,老妈却依然时不时地在我身后念叨,提醒我多穿衣服,仿佛我还是那个倔强的不懂事的孩子。那天和同事们闲聊,说起穿衣服的事情,同事们都争先恐后地“控诉”起老妈的“罪行”来。然而,我却分明在同事们的脸上看到了甜蜜,那是一种幸福的炫耀啊。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是最深沉最体贴的母爱。
(原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2.请分析第②段中“笑”的原因。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母亲的人物形象。
4.请分别概括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半片铁铃摇响的夏天
闫敏哲
①“算黄算割,一割就落……”夏收前这神奇的鸟一叫,关中地区的小麦就成熟了,挂在后院墙上的镰刀,早已锈迹斑斑,每到麦黄的季节,“刺啦刺啦……”磨镰刀的声音似乎又在耳边萦绕,门前老槐树上挂着的那半片铁铃也在风中轻轻地摇响,树下有孩子的身影跳起来在够,那高过头顶系它的麻绳在空中轻轻地荡。
②搭镰割麦的清早,热气就开始在头顶上蒸腾,草帽下磨镰刀的父亲穿个背心汗衫敞着怀圪蹴在地上,用手试试他磨好的刀刃,感觉还不够锋利,就给磨石上再撩些水,继续磨,麻雀站在树上、院墙、房檐上叽叽喳喳地凑热闹,锅头前做饭的母亲,风箱拉得比平时都响。
③村头不再有婆娘们聚堆说别人的闲话,都早早做好了饭,吃完跟在男人后头,拉上架子车提着镰刀往地里赶,难免有嫌磨蹭急眼骂咧咧的男人,女人这时一般都识趣不还嘴,只是拉着个脸,跟着往地里赶。
④平时乱跑的狗,都乖乖地卧在门口,吐着舌头看家里人出来进去地忙活,邻居家被硬拽着出来的灰驴打着响鼻,“欧啊欧啊……”叫得不情不愿。
⑤忙活的人们都赶着去了地里,老槐树守着的村子就异常安静了,除了身体不行的他爷他婆还有几个碎娃比较悠闲,其余的都拉开架势,撅着屁股哈着腰散落在金色麦浪翻滚的地里。
⑥割麦人手脚并用,身后是被顺手捆扎齐整的麦捆,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终于四仰八叉躺在屁股后面新割的麦茬地上,冲锋在前的大多是男人,也有泼辣的婆娘冲到前面,急性子和慢性子这时在麦地让人一目了然。
⑦草帽下的脸都热成了红芋蛋,挂在脖子上的毛巾能拧下汗,麦芒刺痛着黝黑的胳膊,顺着裤腿有时还往里面窜,这些,割麦的人早已习惯。累了直起腰,如果能有一股风吹来正好,喝一口提来的凉茶或者白糖水,长满老茧的手掌搓开颗粒饱满的一个麦穗,吹掉麦芒混杂的麦壳,一把扔进嘴里嚼嚼,望着大太阳底下还没割完的麦子,只觉得有个好收成心里比啥都甜。
⑧家家急着抢收,“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就怕麦子熟了落在地里头,让这一年白忙活了。割完的麦都急着拉回到麦场上去,要说这架子车上装麦可是个技术活,一层一层,一捆压着一捆,被骨叉挑起的麦捆又高高地扔到车顶,架子车装得像个山头,结果车辕前只能容下一个人,隐约还能看见两个轱辘的边边,拉车的人要跳起来才能压下车辕,肩上拉车的绳子几乎嵌入骨头里,后腿用力蹬,前半身几乎与麦地平行,脖子暴着青筋探着脑袋奋力地向前。婆娘和娃在架子车后面连推带掀,这满满高山似的架子车,装不好走半路倒了可就叫苦连天。
⑨提前统一碾光的麦场,每家都会分到一块地方,长方形、圆形或者不规则的麦积子在麦场堆成一座座山,轰隆隆的几台打麦机黑白不停地连轴转,打麦扬麦完成后,你看头顶帕帕的婆、抽烟锅的爷就开始帮忙晾晒了,不停地用竹耙耙去阳坡里来回搅和,一趟又一趟,累了就圪蹴在树荫下或者麦积子的凉坡歇着,娃们光着脚在滚烫的麦场上疯跑耍闹,偷爬到麦积子的顶端,掏洞然后藏在里边,洞小人多,你挤我我挤你一起咯咯咯地傻笑。
⑩晚上,麦场里发电机的灯泡前,成群的飞蛾直迷人的眼,那时的父母都年轻,干一天重活晚上还得挨家帮忙打麦,半夜回家歇上一觉第二天就又有了力气。晒干的麦子把它一袋一袋扛着入仓,再种上一茬玉米或者西瓜,这夏收芒种才算收场。
⑪一到这个季节,那火辣辣的夏收就萦绕在心头,那时干活不干活的人都用大老碗吃饭,你端着一老碗扯面,他端一老碗搅团,吃啥饭谁也不会笑话谁,饭好饭坏谁也不弹嫌,圪蹴在挂着半片铁铃的老槐树下,男女老少的老碗会围成了一圈圈。
⑫远离了多少个日夜啊,多么想念蹲在地头汗如雨下的那个夏天,想那满眼都是金色麦浪翻滚一望无际的麦田,如果可以那怕成为麦田里一株青涩的麦穗,好让父母握在年轻有力的手里边。
⑬那时总觉得长大的过程太慢,在想逃离的年龄,突然就有了烦恼,曾经以为自己的孤独有村庄那么大,走远了,才知大槐树下鸡飞狗跳的烟火成了我再也回不去的遗憾。
⑭贫穷的日子早已时过境迁,朦胧的记忆成了黑白片,忘不了门前挂着半片铁铃的那个老槐树,就连村头那几个长得看起来不好惹的婆娘,日渐模糊的记忆里也都变得慈眉善眼。
⑮站在北方的边城看长安,漫漫长夜我又走入那个半片铁铃摇响的夏天。
(选自《齐鲁文学》)
[注释]①圪蹴(gē jiu):方言,蹲。
1.作者记忆中的“夏收”氛围很浓烈,主要通过哪些场景来展现?请简要概括。
2.随文批注是良好的阅读习惯。请根据提示补全下面批注内容。
①草帽下的脸都热成了红芋蛋,挂在脖子上的毛巾能拧下汗,麦芒刺痛着黝黑的胳膊,顺着裤腿有时还往里面窜,这些,割麦的人早已习惯
从这里我读出了三点:农人割麦的天气酷热、_______、_______
②拉车的人要跳起来才能压下车辕,肩上拉车的绳子几乎嵌入骨头里,后腿用力蹬,前半身几乎与麦地平行,脖子暴着青筋探着脑袋奋力地向前。
此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文章第⑪和⑫段,在语速、感情处理上你有怎样的朗读建议?请根据对文段的理解说一说。
4.本文题为《半片铁铃摇响的夏天》,其实作者的记忆里有很多标识性的东西,如果另选一种代表物来拟题,你会怎么拟?文章最后一段又如何点题照应?
重拟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改写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每一段平凡温暖的时光,总会藏着浪漫。小语邀你一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的阅读漂流卡。
藏在时光里的浪漫
张亚凌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一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③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④想想,吃个苹果都像过年一样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都在母亲反反复复中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的。摘苹果是母亲亲自做的事情。高处,母亲会站在梯子上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撞掉一个苹果的。不过,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
⑤呵呵,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
⑥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村口。我们准备走了,母亲又喊住了我,问,你把啥忘了?我想了一会儿,没想起什么。母亲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后面还挂着一个小绒球。母亲说,把家里大门的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舒坦。
⑦“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我和父亲已经走了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⑧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⑨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⑩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⑪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
⑫我喜欢母亲身上的那股浪漫,我今天之所以喜欢写作,多半是继承了她的浪漫吧。我更想把它作为一种财富,让孩子传承!
1.【卡片A·图解浪漫】“藏在时光里的浪漫”体现在哪些地方?
2.【卡片B·塑造形象】文章于朴实无华的叙述中凸显人物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卡片C·含英咀华】第⑨段为什么说“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4.【卡片D·审思明辨】小语认为“藏在时光里的浪漫”是母亲的浪漫,文章写父亲显得多余了,你认为呢?请结合内容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那年那月那日
石钟山
①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当然是过年的那些日子。当下过几场雪,学校一放假,便离过年的日子不远了。先是腊月二十三,清冷的几声鞭炮炸响,便掀开了过大年的篇章。
②在上小学的日子里,有那么几年,每逢过年都是我们一群伙伴狂欢的日子。我们盼着过年——不是穿新衣服,而是我们钟情放鞭炮。鞭炮中的最爱是“二踢脚”,一炸两响,天上一个。响声干脆,威震四方,让我们热血沸腾,还有飘在空气中淡淡的硝烟味道,足以让我们沸腾上好一阵子。
③对于“二踢脚”,我们不仅听它的响动;更重要的是,剥开层层包装,总能让我们获得火药枪所需要的黑火药。比起放鞭炮,我们手里的火药枪会让我们更加刺激和兴奋。装满火药的枪,往往让我们的腰杆总是挺得笔直,有底气得很。
④父母给的仨瓜两枣零钱,远远不够我们买“二踢脚”的资费。我们盼着过年,是抢别人的“二踢脚”——确切地说,另外一响在空中变成了哑弹,我们便飞奔过去,把“哑弹”抢在手里,总会有所收获。在过年那些日子里,谁家放炮,我们便往谁家门前凑。
⑤记得有一年,我的同学,马朝阳被哑弹伤着了眼睛。马朝阳个子比我们都要高一些,遇到“哑弹”时他总能跑到最前面。有一次,邻居家的一位哥哥放的“二踢脚”出现了“哑弹”,又去准备放下一个。这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蜂拥着向“哑弹”奔过去。马朝阳第一个把那个“二踢脚”抓在手里,那枚“哑弹”在他手里炸响,又蹿到他脸上,再有两公分,他的眼睛就保不住了。因为这次受伤,他没能参军,也没当上他一直喜欢的警察。后来,再后来他又下海经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⑥也就是马朝阳受伤那一年的春节开始,我们似乎就长大了,升入到中学,每到过年仍然放鞭炮,当然雄壮的“二踢脚”仍然是我们的最爱。但因为有马朝阳受伤的案例,半晌之后,我们才小心走过去,半晌之后,仍没响动,再踢几脚雪把它掩埋。
⑦再后来,许多城市开始禁放烟花爆竹了,不论过小年还是过大年,年说来就来了,一点兆头都没有。清冷的院子,无精打采的人们,似乎早已经把过年的事忘到了脑后,只是放几天长假而已。
⑧虽然,现在过年没了爆竹声,但只要一入冬,我站在窗前,总会有那么几次愣神。“二踢脚”的脆响,似乎又嗅到了空气中的硝烟味道,让我在瞬间又血脉偾张——依稀又回到了童年,某年某月某日的那个春节。
⑨同学马朝阳早已人到中年,前两年自己宣布退休,把公司交给儿子打理。每到过年,寒暄几句之后,我总会半开玩笑地问他:“今年过节放炮了么?”他在电话那头停顿两秒,然后发出爽朗又洪亮的大笑声。
⑩我们一起在此时似乎又穿越到了那年那月那日的春节。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文章围绕“二踢脚”,记叙了不同时间段“我们”的行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时间 | 行为 | 原因 |
小学那几年 | 抢哑弹 | ① |
上了中学 | 埋臭弾 | ② |
现在 | ③ | 由于禁放,过年没有爆竹声 |
2.文章中说“鞭炮中最爱的是‘二踢脚’”,阅读文章的第②至④节,分析文章是如何突显“我们”对“二踢脚”的“最爱”的。
3.赏析句子,分析“我们”的心理状态。
我们便飞奔过去,把“哑弹”抢在手里。
4.阅读全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5.品读全文,题目“那年那月那日”中包含哪些情感?
…………
参考答案
一、1.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2.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年轻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可改变家乡贫瘠落后的面貌;二可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