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66783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2024-01-08 八年级上册 0 738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

 标题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指津: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点)。(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一)描写——人物描写
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描写方法+效果+表层内容+深层作用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与上文(下文)……
(1)表层内容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有一个中心语,来表明人物的身份或职业。如“……的教师形象”“……的清洁工”“……的人”
(2)深层作用包括多种角度:
①文中人物的特点——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②作者的感情与感悟——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悟。
③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深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④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化中心;进一步升华主旨;
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3、示例一: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与上文“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示例二: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的起义领袖。
(二)描写——环境描写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对比;
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  +   表面内容(景物特点)  +   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
示例: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侧面描写
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应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
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四)抒情
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议论
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中心;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
题型一:体会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
1、方法指津: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来品析语言的含义及作用。
2、答题模式:词语  +  效果  +  表面内容  +  深层作用通过……词语,……(效果)描写了……(表面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示例:“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两个孩子的纯真善良。
题型二:理解句中代词指代的内容
1、常考的代词:这、那、这些、这种、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方法:指代的内容一定在代词的前面,或者指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者离代词最近的那句话,或者指前面某句话;有时指代的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短语或词语)。

一、经典基础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雪花”面

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1.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联系语境,说说第①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

(2)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

3.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4.第⑥段中写道:“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你认为父亲是中邪了吗?为什么?

5.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这篇通讯,回答问题。

新时代国庆阅兵彰显中华民族强起来雄心壮志

①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记者李宣良、樊永强)10月1日上午,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用一场盛大阅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雄心壮志。

②10时17分,阅兵式在嘹亮的号角声中拉开序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红旗牌检阅车,检阅在东长安街上整齐列阵的三军部队。

③随后,千人军乐团奏响《请您检阅》乐曲,分列式开始。当1.5万名官兵、580台装备、160余架飞机组成的59个方阵梯队以气势磅礴的阵容通过天安门广场时,整个中国为之沸腾。

④这次阅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首次国庆阅兵,也是共和国武装力量改革重塑后的首次整体亮相。

⑤领导指挥方队、火箭军方队、战略支援部队方队、联勤保障部队方队、文职人员方队、维和部队方……这些在国庆阅兵中第一次亮相的方队,展现了人民军队的新构成、新风貌。99A坦克、歼-20飞机、巨浪-2导弹、东风-41核导弹……这些不断引发现场观众掌声与欢呼声的武器装备,全部为中国制造,40%为首次亮相。

⑥“看到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想起共和国70年的非凡历程,忍不住热泪盈眶。”受邀参加国庆庆典活动的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元帅的女儿——72岁的贺晓明难抑冲动,“人民军队的开展壮大充分证明,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⑦秋日阳光下,见证了岁月沧桑的天安更显庄严雄伟。

⑧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成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生动写照。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焕发新生的人民军队走过天安门广场的铿锵足音,成为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富起来交响曲中的响亮音符。

100面鲜红的战旗,像熊熊燃烧的火炬。映红了受阅官兵的脸庞,引燃了观众的激情。行进在战旗方队中,高擎着老班长用生命换来的荣誉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第78集团军某炮兵旅“董存瑞班”第55任班长何德洋眼角湿润。71年前,董存瑞高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舍身炸碉堡,献出年仅19岁的生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为了实现富国强军的梦想,作为新时代的‘接旗人’,我们也要有老班长一样的精神!”何德洋说。

⑩11时30分许,最后一个受阅的教练机梯队飞过,划出7条彩带,如同佩挂胜利勋章的绶带,为70周年庆典写下浓重一笔。

(本文为2021年10月1日新华社消息)

6.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段?有什么作用?

7.画线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8.第④段和第⑧段在结构上属于消息的哪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历书上的英雄豪杰

卞毓方

①小时候,家里每年都要买四册黄历,祖父、父亲、大哥,一人一册,剩一册备用。既然大人备而不用,我就拿来作我的历书。

②我的历书,我别出心裁,在每个日子下面,填上一位我喜爱的人物。

③人物从哪儿来?

④洋画片。那是那时代少年的最爱,每个人都有大把大把,素材取自《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白蛇传》等等。我从中选出365张,一式英雄豪杰——日子就此精彩而梦幻。

⑤某天早晨,我打开历书,适逢武松轮值。武松景阳冈打虎,这场面,我画过。大虫三技: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三快:一闪,一躲,又一闪。武松抡起哨棒,劈将下去。大虫咆哮,翻身又一扑,武松疾速跳开,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狠劲擂得五六十举,大虫早一命呜呼。我把那张武松打虎的画片,搁进上衣口袋。出门上学,故意绕行田间小路。遇到沟坎,纵身飞跃,设想武松就是这般跳。遇到拦道的歪脖子树,挥臂一砍,思量哨棒就是这般劈。课堂上腰杆挺得笔直,目不旁视,壮士自有壮士的坐相。课间玩“斗鸡”,我师法武松,先闪,继躲,再闪,避其锋芒,然后伺机猛攻,几位人高马大的同学,俱在我武二郎的钢腿铁膝前败下阵来。

⑥武松有灵,一定会在画片上笑出声。

⑦又一日,轮值的是姜子牙,这是我心目中天神级的人物。我读过《封神演义》,熟悉他的全部故事。元始天尊派他下山辅佐周王伐商,并赐子封神的特权。

⑧封神,这差事太美了!

⑨那时候,你若问我的理想是什么,那就是学姜子牙,登台封神。姜子牙封的是死了的人,我封的是活着的人。比如,右边屋里那位裁缝师傅,你看到了吗,他摆了个连环画书摊,规定看一册一分钱。有一晚,我看上了几本画册想借回家临摹。一掏口袋,傻了,仅剩下几分钱,不够交押金。我的困窘一定写在脸上,他看出来了,直接说:“拿回去看吧。”所以,我封他为“善解人意神”。你再看,前面那家药房,对,就是那个站柜台的店员,他呀,每天凌晨,总要赶在各家各户开门之前,把周围半里长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所以,我封他为“无私奉献神”。且慢,后边有人喊我,哦,是刘蜀吾,同班的。这家伙大大咧咧,星期天陪我踢毽子,赢了开心,输了也开心,从没见他有过懊恼,我封他为“快乐神”。

⑩最得意的,是碰上孙大圣值日。我刚好属猴,我读《西游记》,巴不得化作花果山水帘洞的一只猕猴,好跟大圣学习十八般武艺。我嘛,今天也要学他“大闹”课堂——不是舞枪弄棒,破坏秩序,而是心猿意马,神游天外。老师讲语文,我在课本上画猴子,画够了,又在两个拇指肚上画真假美猴王,在其余八个指肚上画妖魔鬼怪,让他们轮番捉对厮打。玩厌了,我开始琢磨,怎样说服文娱委员,让班里排一出《三打白骨精》,我扮孙悟空。

⑪当日扮演唐僧的,叫周古廉。后来,我们相逢,跟他说起小学课堂上的即兴构想,周古廉摇头:“你的性格不像孙悟空。”我承认他说得对,我向来是逍遥派,比猪八戒还“无能”,比沙和尚还“悟净”,哪里有半点“斗战胜佛”的影子?

⑫如今回忆起历书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仍觉得弥足珍贵。毕竟,我与那些英雄豪杰有过亲密的互动——每一天,从早到晚,我活跃在他们的时光里,他们也活跃在我的时光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儿时利用备用的黄历与英雄豪杰相伴,充满了童真童趣。

B.姜子牙是作者心目中天神级的人物,作者熟悉他的全部故事。

C.作者在语文课上“大闹”课堂的方式是心猿意马,神游天外。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儿时在黄历上画英雄豪杰的故事。

(2)作者回忆了哪些与英雄豪杰相处的“精彩而梦幻”的事情,请简要概括。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第⑤段画波浪线句连用六个“一”字,请结合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

②有人认为第⑨段中的画横线句子过于口语化,表达不够凝练,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末“每一天,从早到晚,我活跃在他们的时光里,他们也活跃在我的时光里”这句话的理解。

(5)在作者眼中,武松、姜子牙、孙悟空都是英雄豪杰。关于“英雄豪杰”每个人的认知也有所不同,请结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英雄豪杰”的认识。

链接材料:

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梁启超

②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

参考答案

1.环境描写,写了雪景和天气的寒冷。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2.(1)“满满”在这里是形容面条煮得之多。同时也为后文我把面条端出去给瘦大叔吃做了铺垫;同时也是反映出“我”平时不怎么做饭的事实;(2)“满满”在这句话中是为了写出我给瘦大叔盛得面条之多,其实在这里是为了表现出“我”当时急于将多余的面条出手的心理,其实也写出了“我”的自私。    3.插叙。插入父亲年轻时在外受到他人平等对待的事件,为了表明父亲下雪在外面陪着瘦大叔吃面的原因;同时表现出父亲的善良;有利于深化文章的主旨,即善良的举动会传递下去的,只要人人保持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66783.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