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
【考点一:把握内容是基础】
点拨角度 | 点拨内容 |
考题形式 |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篇或部分段落的大意。
2.文章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
答题方法 | 1.理清记叙要素,恰当连接。
记叙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答案要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语句要简洁通顺。 2.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从全局把握,压缩语段,提炼关键句子信息。 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何种情况下+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其中的“何人”,若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的名字(表现中心的人物);若为第三人称,必须用主人公的名字。 3.关注文章题目,就是针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再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就会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读文章,明确每段的大意,再将各段大意连接起来进行归纳,就能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
答题举例 | 1.《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57年前(时间),“我”(主要人物)和伙伴玩腻了弹子游戏(起因),去爬悬崖(地点),由于“我”的胆怯上不去下不来(经过),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故事(结果)。
2.《散步》记叙了“我们”一家四口(何人)去散步,奶奶要走大路,孙子要走小路(在什么情况下),“我”犹豫再三,决定陪母亲走大路(做何事),最后母亲决定顺从孙子走小路的事答题举例(结果如何)。 3.针对《散步》这个题目可以提问:“谁散步?”“在哪儿散步?”“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将这些答案归纳在一起,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我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半路上发生分歧,最后我的母亲顺从我的儿子走小路。4.《济南的冬天》分为两段,段意分别为:①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②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突出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与赞美。根据段意,主要内容归纳为:本文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
【考点二:领会主旨和情感】
点拨角度 | 点拨内容 |
考题形式 |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方法 | 1.分析文章标题。
2.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 3.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 4.抓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5.抓中心句,它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基石,是阐释文意的一个分支。 6.抓关键句,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要揭示的主旨。 概括主旨的一般格式: 本文通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表现(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答题举例 | 1.《伟大的悲剧》文题就点明了文章主旨。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魄力,足以汇聚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
2.《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旨:……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3.《再塑生命的人》主要写了莎莉文老师教给“我”很多字,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4.《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末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也点明了主旨。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最终成功战胜它。 5.《春》一文中通过抓住春天的特点,围绕“春”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
【考点三:记叙顺序要理清】
点拨角度 | 点拨内容 |
考题形式 | 1.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2.本文采用这一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 |
答题方法 | 1.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情节跌宕起伏,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3.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情节,丰富内容,衬托人物,突出中心。 4.补叙:在顺叙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种联系的内容,有人也把补叙归入插叙。 作用:补充说明,进一步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更丰富,行文更严密。 分辨方法: 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会出现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一般情况下,倒叙看开头,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 |
答题举例 | 1.《散步》采用顺叙:劝母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分歧。
2.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采用倒叙:开头写道:“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下面是回忆与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 3.《咏雪》中的最后几句补充说明了谢道韫的身份,属于补叙。 |
一、经典基础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①②⑤段划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第①段划线句子把泡桐花比喻成书签,写出了花的形状和颜色,很生动。
B.第②段划线句子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C.第⑤段划线句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D.第⑤段划线句子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
2.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城之冬
陈理
①在北方城市读书的第二年,我已经习惯了冬季里簌簌飞扬的白雪。
②然而在回老家的时候,在下火车的那一瞬间,抬头看见那片已经熟悉了近20年的灰色的天空,感受着以前读书时因为需要早起而常常抱怨的阴冷的早晨,我竟然有了一种满足之情。
③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有着故乡的味道,而故乡小城有着它独特的冬天的味道。
④印象中,这里的冬天难得会有和北方一般的大雪。对于我的家乡,雪是弥足珍贵的佳品。本身就很小巧单薄的雪花,在飘零的过程中,渐渐成为雨水的一部分,以晶莹娇弱的姿态坠落大地。
⑤小城之冬的雨水不少,然而,从来都不大,连绵不止,细密温柔,从灰色的城市上空逍遥自在地降临。太多的人总是抱怨这南方小城的冬天,阴冷,多雨,并且没有暖气。那是浸透骨髓的冰凉与潮湿。可是这样的天气却也有其独特的好处,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是会在这样的天气给自己找一个休息的借口。
⑥拉上窗,开一盏温暖安宁的有橘色灯光的灯,泡一杯微烫的红茶,随意翻看手上的米兰·昆德拉或者村上春树;抑或是蜷缩进温暖的被子,听那些属于冬天却可以带来温暖的声音。然后,在不经意间看见窗帘缝隙处浅灰色的安宁湿润的天空。
⑦雨水是多。然而,小城之冬却没有像北方那样粗犷凛冽的大风。在某种意义上,风就是为了迎合雨而诞生的。雨已经是缠绵的了,那么风自然也是温柔的。小城冬天的风,甚至很少会发出多大的声音,总是静静地吹过这个城市的冬天,吹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吹过五光十色的橱窗。冷,却不寒;潮湿,却不黏滞。或许是冥冥之中的自然之神以其独特的温柔来抚慰这个城市匆匆前行的人们。
⑧我们一直可以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小城故事多。
⑨然而故事发生在这样的小城的冬天才最有味道。
⑩小城之冬,就像一个浸透了浅浅灰色又氤氲温暖的缓慢物语。已经习惯了匆忙的脚步,在沉默的雨水中渐渐放慢了速度;追逐速度的眼神,在慢行中开始仔细打量这个被忽略了太多的美好的城市。生活的意义在并不强烈的冬风中,慢慢从浮于表面的光鲜外衣里剥离出来,清晰到只剩下单纯的原始美好。
⑪我们需要这样的冬天来收容我们平日里不得不承担的疲倦。
((选自《渤海早报》,有改动)
4.第③段中说,“故乡小城有着它独特的冬天的味道”。读完全文,你认为故乡小城的冬天有什么独特的味道?
5.联系上下文,品析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6.《济南的冬天》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响晴的特点。《小城之冬》也运用了这种对比,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垃圾女
梁晓声
①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月下旬的一个日子,刮着五六级风。前一天我就将旧的抽油烟机卸下来丢弃在楼口外了。它已为我家厨房服役十余年,油污得不成样子。一除去它,上下左右的油污彻底暴露,我得赶在安装师傅到来之前刮擦干净。我想到了用湿抹布滚粘了沙子去污的办法,在外面寻找到些沙子用小盆往回端时,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儿,站在铁栅栏旁。我丢弃的那台脏兮兮的抽油烟机,已被她弄到那儿。并且,一半已从栅栏底下弄到栅栏外;另一半,被突出的部分卡住。
②女孩儿正使劲跺踏着。她穿得很单薄,衣服裤子旧而且小。脚上是一双夏天穿的扣绊布鞋,破袜子露脚面。两条齐肩小辫,用不同颜色的头绳扎着。她一看见我,立刻停止跺踏,双手攥一根栅栏,双脚蹬在栅栏的横条上,悠荡着身子,仿佛在那儿玩的样子。而我为了不使她感到害怕,主动说:“孩子,你是没法弄走它的呀!”
③她却说:“是一个叔叔给我的。”——又开始用她的一只小脚跺踏。我说:“是吗?”她说:“真的。”我说:“你可小心点儿……”我的话还没说完,她已弯下腰去,一手捂着脚腕了。我说:“唉,扎着了吧?你要这么脏兮兮的东西干什么呢?”她说:“卖钱。”——其声细小。说罢,她抬头望我,眼泪注汪的——显然是疼得。接着,低头看自己捂过脚腕的小手,手掌心上染血了。她又说:“我是穷人的女儿。”——其声更细小了。她的话我始料未及,我张张嘴,竟不知再说什么好。
④我将她带到家门口,给了她几件不久前清理的旧衣物。她说:“穷人的女儿谢谢您了,叔叔。”我又始料未及,觉得脸上发烧。我兜里有些零钱,本打算掏出全给她的,但一只手虽已插入兜里,却没往外掏。那女孩儿的眼,希冀地盯着我那只手和那衣兜。我说:“不用谢,去吧。”她单肩背起小布包下楼时,我又说:“过几天再来,我还有些书刊给你。”
⑤四五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去散步,刚出楼口又一眼看见了她。仍在上次见到她的地方,她仍然悠荡着身子在玩儿似的。她也同时看见了我,语调亲昵地叫了声叔叔。我驻足问:“你怎么又来了?”她说“我在等您呀,叔叔。”——语调中掺入了怯怯的、自感卑贱似的成分。我说:“等我?等我干什么?”她说:“您不是答应再给我给些您家不要的东西么吗?”我这才想起对她的许诺,搪塞地说:“挺多呢,你也拎不动啊!”“喏”——她朝一旁翘了翘下巴,是一块带轮子的车底板。显然也是别人家扔的,被她捡了。之后,她用一双大眼瞪着我强调说:“我都等了您几个早晨了。”我终不忍令她太过失望,再次使她满足……
⑥我第三次见到那女孩儿,日子已快临近春节了。我开口便道:“这次可没什么东西打发你了。”女孩儿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她说从我给她的旧书刊中发现了一个信封,怕我找不到着急,所以接连两三天带在身上,要当面交给我。那信封封着口,无字。我撕开一看,是稿费单及税单而已。她问:“很重要吧?”我说:“是的,很重要,谢谢你。”她笑了:“咱俩之间还谢什么。”而我却看出了破绽——封口处,留下了两个小小的脏手印儿,而我夹在书刊中的稿费单是从不封口的。好一个狡黠的“穷人的女儿”啊!她对我动的小心眼儿令我心疼她。
⑦“看”——她将一只脚伸过栅栏,我发现她脚上已穿着双新的棉鞋了,地摊儿上卖的那一种。并且,她一偏她的头,故意让我瞧见她的两只小辫已扎着红绫了。我说:“你今天真漂亮。”她悠荡着身子说:“叔叔,初一早晨我会给您拜年。”她说她连拜年的话都想好了:“叔叔马年吉祥,恭喜发财!”“叔叔,我一定来给您拜年!”说完,她转身一蹦一跳地跑了。两条小辫上扎的红绫,像两只蝴蝶在她左右肩翻飞……
⑧初一我起得很早。我挺希望一大早走出家门,一眼看见一个一身簇新,手儿脸儿洗得干干净净,两条齐肩小辫扎得精精神神的小姑娘快活地大声给我拜年。一上午,我多次伫立窗口朝下望,却始终不见那“穷人的女儿”的小身影。下午也是。到今天为止,我再没见过她,却时而想到她。每一想到,便不由得在内心默默祈祷:小女孩儿,马年吉祥,恭喜发财……
(选自《人间清醒》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围绕抽油烟机的描写,为小垃圾女的出场做铺垫,侧面烘托小垃圾女生活的窘迫。
B.小女孩自称“穷人的女儿”,在作者面前说自己穷,卖惨,希望得到更多同情和帮助。
C.小女孩将稿费单还给“我”却什么也不要,说明她成熟了,书籍和尊重改变了小女孩。
D.结尾处写小女孩焕然一新,说明小女孩是个喜欢漂亮,喜欢被夸奖,有自尊心的孩子。
8.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事,请认真梳理故事情节,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时间 | 女孩儿的表现 | “我”的表现 |
一月下旬一个日子 | 拖拉弃物,弄伤脚腕 | (1) |
四五天后的一个早晨 | (2) | 不想让她失望,再次满足她 |
临近春节 | 当面交给我信封,承诺给我拜年 | 看出她的小心思,心疼她 |
初一到今天为止 | 始终不见 | (3) |
9.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她穿得很单薄,衣服裤子旧而且小。脚上是一双夏天穿的扣绊布鞋,破袜子露脚面。两条齐肩小辫,用不同颜色的头绳扎着。(从人物描写角度)
(2)那女孩儿的眼,希冀地盯着我那只手和那衣兜。(加点词角度)
10.从全文看,女孩是个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11.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以“小垃圾女”为题的用意。
12.阅读《香山红叶》,完成小题。
①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硬朗得很。
②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就是高,一进山门,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③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④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⑤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地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做活的扛到山里,就走不动了,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⑥这当儿刘四大爷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这就是“梦赶泉”来历。
⑦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⑧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我们上了半山亭,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捧清水;万寿山、佛香阁。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⑨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⑩刘四大爷说:“本来就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⑪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⑫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⑬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⑭刘四大爷也慢慢地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⑮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⑯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游香山赏红叶为线索,深情满怀地描述了香山的动人景象。
B.文章写红叶插入离奇的传说,使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
C.“香山红叶”在文中一是指山林中的香山红叶;二是像“香山红叶”一样的刘四大爷。
D.游香山赏红叶,我们在高山坡上看到了满片的枫叶林。
(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本次香山之行的游览路线。
乡村小馆→ →双清、梦赶泉→ →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等→
(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4)文章第⑭段中,刘四大爷说自己当了四十年向导,如今才第一次闻到红叶的香气。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2021年岁末的一天,我打开电脑正准备给学生上网课,却接到了社区的电话……作为一名被大数据锁定的新冠密接者,我被隔离在了Z市一家商务酒店的1111号房间,独自度过了16个漫长的夜晚和白天。
②隔离的日子,简直就是与世隔绝,白昼变得极短,那漫长的夜幕黑得像垂暮之人的眼睛,浑浊不清。心中对于可能感染的恐惧,还有这次的国家级课题正在最关键的结题阶段,怎么就偏偏这个时候,厄运找上了我。当一个人心里有了黑暗的种子,看什么都是灰败的。
③近段时间,每天就是无休止的核酸检测和汇报身体状况,本来规定是只要1、3、7、14这几天做就够了,但现在上头部门多,今天你发个文件,明天他发个指令,弄得我们听谁的都不知道了。反正是层层加码,苦了我们。
④好在酒店的隔音不是太好,隔壁房间的人声未被隔断。隔壁1110室的大妈,每天都在对着手机动情地歌唱,操着一口地道的绍兴普通话,唱着几首俗烂的老歌,什么《真的好想你》《纤夫的爱》之类,时而浅吟低唱,时而引吭高歌,时而还与视频中的男主对唱。她没啥技巧,却很有热情。有时医生敲门来检测,恰逢她正自得,这时她的应门之声就很富乐感了。时而是“来—嘞”一声,那“嘞”字在“来”字的上抛后戛然而止,仿佛唱了个清晰的休止符;时而是“来—喽—”的笑腔,那“喽”字起伏绵延着,伴着踢踏踢踏的快步声,直至与她开门时的呵呵一笑无缝衔接。
⑤我常听着想笑,觉得她不像大妈,倒像个开心的女娃,隔离带给她的似乎不是什么孤独,而是她一个人的狂欢。然而,她那开怀的歌声,恰似一抹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清冷的1111号房间。
⑥比大妈的歌声更具穿透力的,是隔壁1112室那位大叔的电话声。他每天总要接听好几个电话,且声如洪钟,一墙之隔俨然形同虚设。他在电话里总是跟对方说着这里的好,早餐好、菜品丰盛、水果吃不完……日子简直比当皇帝还惬意,皇帝还要为国家操心,而如今却是国家在为他操心。我听得暗自发笑,心想这大叔怎么就只报喜不报忧呢?从不跟对方说我们的房间朝北,整天照不到阳光,酷似冷宫;空调温度被限定在20℃以下,太冷,澡都不敢冲……难道这些他都没感觉?或许他是个很为别人着想的人吧,报喜是想让对方放心,不报忧是不想让亲友为他担心;又或许他是个悦纳生活的人吧,他悦纳生活,生活自然也就悦纳了他,确实令人羡慕。
⑦隔离在1111号房间,接触最多的,就是那位每天来房门口为我测体温、做核检的小伙子了。然而他从头到脚一身防护,与我又有着不可触碰的隔膜。好在防护服遮不住他高挑的身材,防护罩更隔不断他那清澈的眼神。每天清晨6时许,小伙就来挨个敲门做核酸。解除隔离前的那天清晨,更是连做两次核检,且前后间隔还不到2分钟,我问这样连做两次与做一次有啥不一样,小伙答得利索:“反正领导说不一样就不一样了呗,他们负责说,也不管我们做得累不累。”
⑧但他也仅仅只是抱怨而已。他做鼻检最是轻柔,棉花棒的深浅轻重拿捏得很准,不会让人酸痛得要后仰。我也曾托他要过一支笔和一沓纸,他都热情地为我送来。我还两次向他要过茶叶,他也不厌其烦,且每次都是绿茶红茶各5包。是好让我自己选择?或者让我尝尝不同的口味?多好的小伙啊!正直,率真,细心……还有太多令人欣赏的特质。
⑨解除隔离后,我专门请他吃了顿饭。有的人就是这样,你越了解他,越觉得这样的灵魂可敬可佩。这个小伙子是医学院的研究生,想要留在省城的三甲医院工作,就必须读博,而疫情将这一切都打乱了,出国留学的计划更是遥遥无期。而现在,他白天工作,晚上一个人挑灯夜战,复习迎考。他说,一开始很不能适应,但当你心里明白有的事是不得不去做的时候,便不再抱怨,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努力,机会来了就一定能抓住。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是轻松的,眼里是含笑的。我从可没想到,我会被一个初出茅庐的后辈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是啊,心里的热望怎么能因为现实的寒凉而失了湿度。
⑩那夜,夜幕里的星子,一闪一闪,像明亮而清透的眼睛,微笑着看着这个世界。隔离在1111房间那16个日夜,隔断了时空的联系,却未能隔断心灵的眺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隔离在1111号房间16个日夜,我始终是处在恐惧、焦急黑暗之中。
B.1110室的大妈把隔离当成她一个人的狂欢。她的表现温暖了我。
C.1112室的大叔报喜不报忧,他是个悦纳生活的人。我羡慕他。
D.文章以“我”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把不同人物在隔离期间的表现贯穿起来。
(2)自选角度赏析②段中划线的句子。
(3)请简要概括文中做核酸的小伙子的人物形象。
(4)第⑩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根据文章主题和链接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境。
【链接材料】
网络里有这样一条视频:“我爱人是做餐饮的,受疫情影响被隔离在家。现在,她很焦虑也很烦躁,其实这是正常的,谁的生活失去控制了不焦虑呢?情绪就是我们适应环境的产物,有情绪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在接受情绪后,我们便可以慢慢思考,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不是给了我们重新构建自己生活的机会。所以,我们一起商量如何共度难关。首先,让生活丰富那么一点,做饭吃饭运动,让生活有了味道。然后,我们一起讨论食谱,研制新的菜色,做着做着,似乎我们都对疫情后的店铺发展有了新的畅想。是啊,每个问题的背后可能是一个新的机遇。”
…………
参考答案
1.A 2.详写这些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突出文章主题。 3.母亲爱书、支持儿子读书:“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儿子进城后母亲保管书、晒书;母亲尊重知识、好学、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儿子读“小记”时的动作和表情可以看出。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A.有误,结合“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可知,本句并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钻进”是拟人的修辞;
故选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