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16日
资源编号 66590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2024-01-05 七年级上册 0 3,227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二则

一、译文:

《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而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 尊君在不 “不”通“否 ”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行:

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下车之: 

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课文分析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5.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点拨:聪明有才学。

6.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7.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8.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9.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0.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

《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 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 字 仲尼 ,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 、 政治家 、教育家  儒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恼怒)

4.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得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7.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法度)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 )

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 )(作为)

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的人)(喜爱、爱好)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表修饰)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止息)

27.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9.博学而笃志(坚定)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年的事情)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 “悦”,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意思是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古义:温习;今义:习惯 )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三,古义:多次,今义:数次)

3.温而知

(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旧的,过去的 )

4.择其善者

(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好的。从,古义:引申为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允许 )

六、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作为)

2.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3.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 

温故而知新(理解和体会)

4.乐:

不亦乐乎(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快乐)

八、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不习乎(动词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6.择其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7.温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诫子书》

一、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依靠内心恬淡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心句)(“志当存高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 静 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叹息,知道要悔过,又怎么也来不及了。

【启示】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二、《诫子书》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二)文学常识

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三)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四)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五)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六)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狼》

 

一、原文及译文: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议论句)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启示:

(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二)通假字:止 同“只”,只,只是,仅仅

(三)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2.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3.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一、经典基础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野有麦场”中的“顾”意思是“回头看”,如“元方入门不顾”,这里指往旁边看。

B.“意暇甚”的“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C.“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是指“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D.“狼亦黠矣……止增笑耳”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狼的赞叹与感慨。

2.理解填空: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_______——御狼——_______”来展开。

3.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曰:“天,积气耳,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屈伸呼吸/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B.因往晓之未/若柳絮因风起。

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杞人为什么有“天地崩坠”如此可笑想法?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什么评价?

5.阅读《诫子书》,补全对话,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同学们,阅读本文后,有哪些词句不知道意思么?

老师,我想问一下8.“淫慢则不能励精”中的“慢”和“励”是什么意思?

勇于提问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谁来帮助一下小红、同学?

老师,“慢”的意思是__________;“励”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互助交流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感谢小明。

谢谢老师,我特别喜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它的意思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它告诉我要以修身、养德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并通过宁静专注、勤俭节约的方式实现。生活中我要更加明确方向,专注学习,在物质条件不攀比,不浪费,严于律己。

小明的表达特别有条理性,大家要向他学习。

那么除了这一句外,9.你想把哪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请说明理由。

老师,我要把“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一句的意思是:B __________,我的理由是C __________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10.《论语》中孔子也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学习方法。请你举例说明。

子曰:A__________B__________ 就是告诉我们: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诸葛亮(181-234),字_______,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任蜀国丞相。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7.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静以修身(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B.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

C.诫子书(诫:告诫、劝勉)

D.治性(治:治疗)

8.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_______、不能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

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那“俭以养德”与“静”之间有何关系呢?

10.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或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典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选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俄而/雪骤

C.公/大笑乐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鬼使神差         B.参差不齐               C.差强人意               D.一念之差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4.“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谢安的态度?

你觉得纷纷白雪还像什么呢?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来说:白雪纷纷像(似、如、堪比)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D    2.     惧狼     杀狼    3.议论。启示: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对狼的赞叹”有误,该句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狼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

故选D。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66590.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