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01日
资源编号 66386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2024-01-02 九年级下册 0 2,045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I卷选择题60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360

1.1932年,德国产业工人的失业率达30%。拉丁美洲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在生活水平逐渐向欧洲靠拢的途中突然发现它们的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于是撤出了欧洲市场,导致1938年的世界贸易额仅为1929年的60%不到。这段话强调了经济大危机(   )

A.波及的范围特别广

B.促进了拉美的发展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造成了生产的过剩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救济的典型做法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C.限定农产品产量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根据总统罗斯福的建议,美国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维修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B.通过民生工程来增强国力

C.控制国会权力来转移危机

D.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4.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终止市场”,但“终止市场”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据此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给美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了贫苦人民的生活

B.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C.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D.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5.下图是1934年美国《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画面中枯萎的果树表示美国,在罗斯福的拯救下逐渐结满果实。罗斯福说“这是进化,不是革命。”漫画表达的是(    )

A.罗斯福新政使整个美国经济重现繁荣景象

B.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C.罗斯福新政的宗旨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罗斯福新政是维护现有制度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6.有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新政无论有多少缺点,确实也防止了大萧条产生最坏的结果。通过经济改革和兴建公共工程,罗斯福做到了让公众保持对资本主义和民主政府的信心,而那时这两者似乎已经到了崩溃的境地。”这主要肯定了罗斯福新政(   )

A.促使美国经济复兴

B.解决工人失业问题

C.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D.政府干预经济发展

7.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当时,美国关注苏联是因为(   )

A.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小

B.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重创

C.苏联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8.1934年,洛雷纳·希科克在美国访问数月后感慨道:我原以为至少在大工业中法规会起作用,但我现在敢断言,99%的美国大企业正试图撕毁法规,而小企业则连假装遵守都不干。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B.遭到了部分资本家抵制

C.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D.实施了全面公有制政策

9.1933—1935年,苏联同美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建立外交关系,1935年5月,苏联还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条约,约定遇到危险时应相互援助。苏联采取这些举措旨在(   )

A.防范法西斯国家侵略

B.加快国内工业化建设

C.瓦解英法的绥靖政策

D.改善外交被孤立局面

10.二战期间,德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联合大罢工,抗议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不仅在工厂加强宣传活动,还深入到军队、监狱和集中营进行反战宣传。由此可见,德国共产党(   )

A.对推动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B.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C.成功阻止了希特勒的战争阴谋

D.遭到法西斯势力的极力打压

11.1932年时,德国空军总共有各类飞机36架,到1939年就拥有各类飞机8295架,是1932年的230倍,是英国、法国、波兰三个国家空军力量的总和。对上述现象解释恰当的是,德国当时(   )

A.结成同盟,谋划世界大战

B.发展军工,积极扩军备战

C.解散工会,加强思想控制

D.发展经济,以重工业为主

12.下列大事年表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法西斯国家的形成与扩张

B.各国面对经济危机进行改革

C.欧洲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13.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该资料可用于研究(   )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建立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二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4.有学者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政府必须主宰经济发展

B.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应是必然选择

D.苏联计划经济的完美性

15.从下表中我们能够得到的认识是(    )

A.帝国主义国家总是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本国的利益

B.恐怖主义给世界带来了严重危害

C.加剧美苏之间的矛盾,冷战开始

D.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16.以下这一组照片的主题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C.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

17.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相继提出要给法国一个占领区,英国不愿意看到战后只有一个苏联称霸欧陆,它希望与法国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势力向西欧扩张,但斯大林坚决反对。据此可知,雅尔塔会议(    )

A.推动了二战的最终胜利

B.具有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

C.暴露了大国之间的矛盾

D.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18.1944年10月,美英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巴尔干百分比”,即苏联在罗马尼亚,英美在希腊各占90%的主导权;苏联和英国在南斯拉夫各占50%的主导权;苏联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占80%的主导权,美英占20%。据此可知,“巴尔干百分比”(    )

A.实现了巴尔干半岛的永久和平

B.埋下了地区冲突的隐患

C.缓和了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

D.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参加英苏美同盟的国家否认在意识形态上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别那是可笑的。但是,这是否可以对这个同盟中的成员采取共同行动进行排斥,去反对使它们受奴役威胁的共同敌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呢?绝对不排斥。”斯大林的观点是(    )

A.否定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同盟国内部意识形态分歧对立

C.极力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

D.反法西斯国家面对共同的敌人

20.在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人们可以看到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残骸,“仿佛看到它在那场战争中冒烟,水手在水中挣扎,油在水面上燃烧,一片混乱”。材料中的“战争”标志着(    )

A.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B.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D.苏德战场形势扭转

第Ⅱ卷非选择题40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40分)

21.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们陶醉于经济的繁荣,以为进入了千年盛世。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了。(14分)

【繁荣孕危机】

材料一  1929年初,美国似乎日趋繁荣……10月,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全球通史》

【新政脱危机】

材料二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 复兴(Recoverv)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董、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创新渡危机】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1)结合材料一指出1929年由美国开始的这场危机的特点。这场危机给资本主义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三个R”的具体措施各举一例说明。结合新政的目的和结果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的理解。(5分)

(3)有人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属于成功的政策,你认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4分)

22.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深刻的教训,也唤醒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人们热血沸腾,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子排队等候入伍,奔赴疆场的战士像是去从事一场伟大的冒险。人们高唱着歌曲,妇女向年轻的战士献上鲜花。一家报纸的社论写道:“我们多么渴望这一时刻。”

——摘编自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

材料二  在前线的战区,战斗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死亡。无人区域到处是弹壳、死尸和残体。阵地战的残酷现实与政客和将军们为这场无情屠杀的响亮辩护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战争不再是高尚和公平的事务,即便它曾经是。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世界正义力量和民主阵营的各国人民团结一致、互相支持,以结成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盟的方式联合奋斗,最终取得胜利的一次伟大实践。

——摘编自冯绍雷《我们为何要纪念二战胜利》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联合奋斗”中所建立的同盟是什么?简析建立该同盟的历史意义。(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2分)

23.对于战争的反思不仅是记忆,而应是教育与警示。(14分)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把1914—199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14—1945年是大灾难的时期;持续到70年代初,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是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两幅图片的提示信息,分别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的时期”的史实依据?(4分)

材料二

——整理自网络和胡德坤主编《世界文化遗产》

(2)综合材料二所述,说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4分)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确定了两个国家纪念日。

(3)请依据材料三提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这两个纪念日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两个纪念日从国家层面设立的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战争的认识?(2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360

1.A

【详解】材料反映德国产业工人的失业率上升,世界贸易额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材料说明经济大危机波及的范围特别广,A项正确;根据“拉丁美洲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在生活水平逐渐向欧洲靠拢的途中突然发现它们的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可知,拉丁美洲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项;1939年二战爆发,排除C项;材料强调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无法体现经济大危机“造成了生产的过剩”,排除D项。故选A项。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下册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66386.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