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文言文-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65734

专题03 文言文-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2023-12-26 八年级上册 0 3,371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03 文言文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内容提要]

(1)《三峡》阅读。

(2)《三峡》与《入蜀记》比较阅读。

(3)《答谢中书书》与《拟岘台记》比较阅读。

(4)《答谢中书书》与《水经注》比较阅读。

(5)《与朱元思书》《右溪记》比较阅读

(6)《与朱元思书》《三游洞序》 比较阅读

(7)《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比较阅读。

(8)《记承天寺夜游》与《吴船录》比较阅读。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史记·高祖本纪》比较阅读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齐桓晋文之事》比较阅读

(11)《富贵不能淫》《史记》(节选)比较阅读

(12)《富贵不能淫》《文山先生全集》比较阅读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记》(节选)比较阅读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吕氏春秋》比较阅读

(15)《愚公移山》《龙门子凝道记》比较阅读

(16)《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

(17)《周亚夫军细柳》比较阅读

真题演练

第一课《三峡》

(一)《三峡》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_________。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晴初霜旦  初生牛犊 B.哀转久绝  巧妙绝伦

C.不以疾也  讳疾忌医 D.高猿长啸  拔苗助长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 ,

_________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峡》与《入蜀记》比较阅读。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①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①然。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关西门正对滟灏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④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匹练:成匹的长幅白绢。②罅(xià):裂缝。③滟濒(hào)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④土人:当地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阙: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___

(3)仰视天如匹练然      然:_______________

(4)方夏秋水涨时       方: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甲文中的春冬之水,说说作者感慨“良多趣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甲、乙两文描写夏水的手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答谢中书书》

(一)《答谢中书书》与《拟岘台记》比较阅读。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然后溪之平沙①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②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③,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静观微步,旁皇④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⑤之乐有殊,而亦各适⑥其适也。

(节选自《拟岘台记》)

【注释】①平沙:平坦沙地。②旸(yáng):晴。③厌:满足。④旁皇:徘徊。⑤寓:寄托。⑥适:享受。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四时朝暮    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关和小渡阅读【甲】【乙】两文,展开以下讨论,请补全对话。

关关:小渡,这两篇文章都写到水,【甲】文中的水真①___________(特点)啊!

小渡:【乙】文中水富有变化,时而“平沙漫流”,时而“②___________ ”(原文)。

关关:【甲】【乙】两文都提及世人面对景物时的表现,作者对此亦有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的看法有何不同。

小渡: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答谢中书书》与《水经注》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江水又东径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②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③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①径:经过。②略尽:在这里是“稍显凋零”的意思。③泠泠:形容水声清越。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一面之交”“饥寒交迫”中三个“交”的意思相同。

B.“晓雾将歇”中“歇”的意思为“消散”,“歇”现在常作“休息”之意。

C.“沉鳞竞跃”中“沉鳞”指水中的鱼儿,“竞跃”渲染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至峡口百许里”中“许”表约数,“左右,大约”的意思。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语段分别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与朱元思书》

(一)《与朱元思书》《右溪记》比较阅读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2.根据下面表格提示,请你对加点词语进行释义。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课内迁移 山气日夕佳 (1)佳木异竹(        )
语境释义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合营溪(        )
关联成语 莫名其妙 (3)不可名状(       )
查阅字典

 

若:①你,你的;②像,好像;

③假如,如果; ④乃,才;

⑤此,这个;⑥至,至于(《古汉

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4)此溪若在山野之上(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甲、乙两文后,小如和小通进行了下面的讨论。请你补全对话内容。

小如:文人笔下的水有相同点,《右溪记》“洄悬激注”和《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都表现了水之湍急。

小通:是的,我还发现两文的水都有(1)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分别从“(2)

________________“和“(3) ________________”可以读出两位作者从正面直接写水的共同特点。

小如:这两篇文章都是借景寓志的美文,《与朱元思书》寄托了(4)________________;但《右溪记》寄托的情感我却理解不了。

小通:你可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比如“怅然”一词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右溪(5)

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进一步可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作者年轻之时因被朝廷搁置,长期闲赋,“怅然”一词还隐藏着(6)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二)《与朱元思书》《三游洞序》 比较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三游洞序》①(节选)[唐]白居易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②刈翳,梯危缒滑③,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④,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⑤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

【注释】①作者与好友元稹、弟弟白行简三人同游西陵峡口北岸岩洞,这篇序文即为此次游览时所作。白居易此时因得罪权贵,被贬。②芟芜:割倒杂草。③缒滑: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④未:未时,今午后一点到三点。戌:戌时,今晚上七点到九点。⑤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学习活动一:明文中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蝉则千转不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虽乘奔御风        猛浪若奔

C.斯境胜绝         沿溯阻绝

D.但水石相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酒 酣 闻 石 间 泉 声 因 舍 棹 进 策 步 入 缺 岸

学习活动二:理文中图

3.阅读《三游洞序》,完成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三:赏文中景

4.仿照示例,请用“一字赏美景”的方法,欣赏《三游洞序》的奇山异水。

【示例】我用“幻”字,作者陶醉在美景之中,一会儿,石峡之中光线昏暗了,忽而月亮破云而出,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明暗交替。云气在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的形象,虚实相生,如人到了梦幻之境,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

我用“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四:感文中情

5.《三游洞序》和《与朱元思书》都写了奇山异水,但两文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贴士:我国古代优秀的写景散文以“山川之美”作为基本描写对象,在简洁生动的写景过程中或抒发感慨,或阐明道理,达到写景与写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因此要多关注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第四课《记承天寺夜游》

(一)《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比较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2)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

(3)午、未、申三时________________ (4)其实湖光染翠之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可为俗士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同是描写月色,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记承天寺夜游》与《吴船录》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沙湖

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幕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游沙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写的一篇随笔小品。②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③玉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往求疗

B.解衣睡  夕日颓(《答谢中书书》)

C.颖悟绝人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与同游清泉寺  已而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流》)

2.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余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章内容。

(1)苏轼与张怀民“欣然”赏月漫步,与庞安常“作歌”游清泉寺,你能发现这两位朋友与苏轼各有什么共同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简单质朴而富含共同的哲理,请联系生活写出简单体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史记·高祖本纪》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乙】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节奏,标两处。

夫 运 筹 策 帷 帐 之 中 决 胜 于 千 里 之 外 吾 不 如 子 房。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地而不予人利   予: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所以失天下也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主要通过人物___________(描写)展开情节,汉高祖把自己和项羽进行了___________,探究取胜原因,可见刘邦善于反思。

5.乙文中大臣们认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什么?甲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用来概括刘邦胜利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齐桓晋文之事》比较阅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齐宣王曰:“楚人胜。”

孟子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注释】①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②盖,同“盍”,何不。③本,指仁政王道。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④涂:通“途”。⑤赴愬;前来申诉。⑥惛:同“昏”,思想混乱不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而去之(        )     (2)民不以封疆之界(        )

(3)亲戚之(       )      (4)我虽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若是,孰能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与【乙】文的“孰能御之”一句相照应,想取得这样的结果,就要实施孟子的____________治国主张。

4.请结合【乙】文画线句子和【甲】文内容,分析孟子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课《富贵不能淫》

(一)《富贵不能淫》《史记》(节选)比较阅读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丙】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及孝文帝即位,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主在与在,主亡与亡;即与皇帝生死与共。③征;追究;系;拘囚、关押。④清室;监狱的代称。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    (使……迷惑)

B.军中不得驱驰  (纵马奔跑)

C.改容车      (同“轼”,这里指车前的横木)

D.上庄        (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动              宗室诸公莫敢

B.无何                居天下之广

C.天下大道            天子

D.使人称              盎遂不

3.对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B.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C.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D.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运用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分别结合乙、丙两文中的周亚夫和周勃的表现,分析哪一位更具有大丈夫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富贵不能淫》《文山先生全集》比较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所学何事        此物何足贵

B.从容谓吏曰        此之谓大丈夫

C.吾事毕矣        吾与汝毕力平险

D.见闻者无不流涕        经纶世务者

2.用/为划线句子断句。(限段两处)

俄 有 使 使 止 之 至 则 死 矣 见 闻 者 无 不 流 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链接《周亚夫军细柳》所学过的知识,根据【甲】、【乙】两文完成如表。

任务 揣摩句子 分析形象 学习“大丈夫”的品质
文天祥 ①  ________ ②  ________ 威武不能屈
周亚夫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刚正不阿

不卑不亢

③  ________

5.请你仿照《感动中国》的节目,为孟子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概括人物主要事迹、精神;运用第二人称。

示例:

你宣传仁政思想,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观点,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刚直不阿,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你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和机智应变的能力。你,做顶天立地中华大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记》(节选)比较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曰:“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后勾践伐吴,吴师败绩。

(选自《史记》,有改动)

【注】①种:文种,辅佐勾践灭吴。②汤:商汤,夏桀假召汤入朝议事,将他囚禁于夏王朝监狱,后灭夏建商。③羑:yǒu,古地名。④莒:jǔ,中国周代诸侯国名。⑤范蠡: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劳其筋骨        劳:________    (2)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__

(3)女忘会稽之耻    女:________   (4)吴师败绩    师: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篇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列举的人物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他们都可以作为【甲】文_______观点的事实论据。

4.从两篇选文来看,你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吕氏春秋》比较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实,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中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教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教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信神、向神求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困于心,衡于虑(     )

(3)王数封我矣(     )        (4)而子辞(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课《愚公移山》

(一)《愚公移山》《龙门子凝道记》比较阅读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西域贾胡有持宝来售,名曰瓓者,其色正赤如朱樱,长寸者,直踰数十万。龙门子问曰:“瓓可乐饥乎?”曰:“否。”“可已疾乎?”曰:“否。”“能逐厉乎?曰:“否。”能使人孝弟乎?”曰:“否。”曰:“既无用如是,而价踰数十万,何也?”曰:“以其险远而获之艰深也。”龙门子大笑而去,谓弟子郑渊曰:“古人有云:黄金虽重宝,生服之则死,粉之入目则眯。宝之不涉于吾身者尚矣。吾身有至宝焉,其值不特数十万而已也。水不能濡,火不能焫,风日不能飘炙;用之则天下宁,不用则身独安, 乃不知夙夜求之,而唯此为务, 不亦舍至近而务至远者耶!”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先王枢》)

【注释】①瓓(làn):玉的色彩。这里指玉。②踰(yú):超过。③厉:通“疠”,疫病。④眯:灰沙入眼而不能视物。⑤焫(ruò):烧。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居天下之广居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操蛇之神闻之        有闻而传之者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寓言的情节设计是为寓意服务的。如果把结局设计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经过世代努力终于移山成功,跟借助神力搬走大山这一结局相比,哪一个更好?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的表达意图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

【甲】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要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真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式氏岩。

(选自《中国成语故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       )    (2)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这两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课《周亚夫军细柳》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佯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注】①党项:北方少数民族。②北:失败。③虎翼军:打仗的劲旅。④易:认为……容易。⑤殆无遗类:全被歼灭殆尽。⑥预:事先。⑦钲(zhēng):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⑧阳却:装着退却。⑨遽:突然。

1.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又 青 在 泾 原 尝 以 寡 当 众 度 必 以 奇 胜。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①使之出战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B.①天子为动            ②为“虎翼”所破

C.①皆执短兵器           ②群臣皆惊

D.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       ②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虏人大笑,相谓日:“孰谓狄天使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起对对联”活动中,老师写出了上联,请你根据乙文对出下联。

上联:亚夫军细柳,军纪严明。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我最喜爱的古代将军”评选活动中,需要向活动组委会推选一位将军,并写出一段推荐词,请你从周亚夫和狄青中选出一位完成任务。(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第一课《三峡》

(一)《三峡》阅读。

1.郦道元    2.A    3.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4.一是突出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出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5.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专题03 文言文-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https://www.0516ds.com/65734.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