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0: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①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②。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③班彪④,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注】①会稽上虞:古地名。②焉:于之,到这里。③扶风:古地名。④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俄而雪骤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3.谢道韫和王充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②,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③,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④?”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箅算,饭今成糜⑤。”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⑥不?”对曰:“仿佛志⑦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⑧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注释】①诣:到。②进火:烧火。③著箅【bì】:放置竹箅(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④馏:蒸饭。⑤糜:粥。⑥识:记住。⑦志:记住。⑧更相易夺:互相修整失误和遗漏。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去后乃至 乃俱窃听
B.待君久不至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C.相委而去 委而窃听
D.饭今成糜 饭疏食,饮水(《论语》)
5.请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7.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陈元方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邴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②学者,有亲也。一则③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④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⑤。”师曰:“童子苟⑥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节选自李贽《邴原泣学》)
【注释】①少孤:从小失去父亲。②得:能够。③一则:一方面。④中心:内心。⑤资:钱财。此处指学费。⑥苟:如果。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 水:冷水 B.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C.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D.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忠诚
9.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甲文段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请你选择其中一处谈谈自己的体会。
11.甲乙文段分别表现了颜回和邴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
注释:①稼穑:指农业劳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2)非学无以广才( )
(3)年与时驰( ) (4)儿自去国至今(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则不能治性。
(2)余前曾致击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
14.请说说甲文中“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15.两封书信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请概括两位父亲都从哪些方面劝诫儿子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束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鹄亦尾其后。群鹳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兄“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③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节选自李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
【注】①鹳(guàn);一种凶猛的鸟。②匝,圈。③庆,庆祝。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 (2)悲鸣不已__________________
(3)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_____(4)于古木上__________________
17.选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瞑
B.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C.集古木之上
D.宋之丁氏(《穿井得一人》)
18.选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D.(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19.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20.【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又是怎样的呢?请结合故事中鹊的行为具体说一说。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注】做人质,庞恭和太子是魏国人,将被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
2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溉汲: (2)国人道之:
(3)言市有虎: (4)邯郸去魏:
22.请谈谈【甲】文中“闻之于宋君”一句在翻译时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点?
23.请用|为【乙】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
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2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流言”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从两文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流言?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②兴叹不已。友拽之归,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③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④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夫世之多忧类⑤此也
(选自明代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蹙然:紧皱眉头的样子。③悒悒yì:闷闷不乐。④纾:解除。⑤类:类似。
25.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
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
26.解释加点字。
(1)因往晓之( ) (2)奈何忧其坏( ) (3)不能有所中伤( )
(4)友拽之归( ) (5)竹末甚锐( ) (6)归忧益重 ( )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忽见负竹入市者.
28.甲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晓之者忧_________ ;乙文中沈屯子忧_________和_________。
29.甲乙两段都紧扣“忧”字来写,你如何评价两文中几个人的“忧”?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以明志 深明大义 正大光明
B.无以致远 言行一致 兴致盎然
C.与人期行 遥遥无期 不期而遇
D.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舍近求远
31.把【甲】【乙】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2.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本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是勉励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淡泊宁静,不要怠惰险躁。
B.甲文中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C.乙文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批评了“友人”的无信、无礼、知错不改。
D.乙文中“元方入门不顾”属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元方性格直率的特点。
33.请从【甲】文中选择一两个词语或句子作为你的座右铭,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①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干、越、夷、貉: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_________
(4)长而异俗 异:_________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6.请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
37.【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绂传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3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同 僚 取 架 上 所 有 抽 以 难 公 无 不 立 对 人 皆 惊 骇。
39.把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40.请结合原文说说李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④而不得去者也。”发⑤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⑥,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节选自苏轼《黠鼠赋》)
【注释】①拊:拍。②橐:袋子。③嘐嘐聱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④见闭:被关闭。⑤发:打开。⑥索:搜索。
4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1)既止复作 | 根据成语判断:既得利益、一言既出 | |
(2)使童子烛之 | 课内迁移法:“一狼洞其中”,“洞”,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
42.翻译下面的句子。
异哉,是鼠之黠也!
4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鼠之黠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②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③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②,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③独不戴花,同列④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指:同“旨”,主要意思。②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③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④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4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手不释书 释:解释 B.群儿戏于庭 戏:嬉戏
C.众皆弃去 去:离开 D.水迸 迸:涌出
4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2)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46.(1)下面是对选文中司马光经历及性格特点的总结。请联系选文内容,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第①段 | 第②段 | 第③段 | |
司马光经历 | 手不释卷 | ② | 君赐乃簪 |
性格特点 | ① | 聪明机智 | ③ |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之”是读书的理想境界。在读书这一方面,司马光属于这样的“乐之者”吗?请结合选文第①段内容说说你的见解。
…………
参考答案
1.(1)不久,一会儿;(2)大体;(3)喜欢,喜爱。 2.(1)不如比作柳絮乘(趁)风而起。
(2)于是(最终)(他)精通众多学派的学说(观点、言论、知识)。 3.成才的重要因素:①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勤奋刻苦的精神;③博览群书的习惯。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一会。
②句意为: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③句意为: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死记硬背。好:喜欢,喜好。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