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17日
资源编号 65652

专题11: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2023-12-26 七年级上册 0 1,056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诗歌鉴赏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写实景部分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找出实写部分写动景的句子和写静景的句子,抄写下来。

动景:__________________

静景:__________________

2.透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这首诗为什么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

4.这首诗的主旨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D.这首诗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历来广为传诵。

6.请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和“入”二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马致远                                        岑参

枯藤老树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7.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性词组列出九种景物,而不用动词或副词关联事物,与第四句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言简而意丰。

B.《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登高”本为重阳节的习俗,诗歌中“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C.两首诗歌,都写秋季,但诗歌中均不着“秋”字,而巧妙地借用秋季独有的景物或活动表明时令,例如“枯藤”“西风”“登高”和“菊”。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诗中以边塞征战为题材的五言律诗。

8.两首诗歌题目都有“思”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的“思”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10.对上面这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B.“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写出了征人浓重的、绵绵不绝的乡愁。

C.诗前两句写的是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音,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

D.全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凉的气氛,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

B.【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凉的典型环境。“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甲】诗中夜郎本已荒远,再加一个“西”字就更显得荒远;【乙】诗中,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杨花落尽子规啼”“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1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13.两首诗都写到了“月”,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的?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6.请你任选一种这首诗运用的写作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8.“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鹤”是怎样的形象?

1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唐)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①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②秦:指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境内。

20.甲诗题目中“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于旅途之中;乙诗题目中“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诗歌的题材是送别诗。

2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字里行间暗含着旅途奔波之意。

B.乙诗“数声风笛离亭晚句,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作者欲借幽怨笛声,烘托出离愁别绪。

C.甲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乙诗“君向潇湘我向秦”说明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分别,自己渡江北上潇湘,友人则南下长安。

22.试简要分析甲诗尾联和乙诗第一二句,诗人采取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3.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_________(人名),甲诗是诗人在得悉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后写下,遥寄给他的。乙诗是诗人在二十几岁时初次离开故乡,四处游历时的作品。

24.甲诗首句借助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点明了_________时令,渲染了_________的氛围;乙诗前两句极具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月映清江的美景。

25.甲乙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但又不同,你能简要分析一下吗?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作者的好朋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2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第二句,写出了诗人路途遥远艰辛,与《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的第四句异曲同工。从两首诗的整体看,王昌龄与明卿的命运相同,二人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7.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标题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它起着统领全诗的作用。

B.前两句诗人用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诗人的经验之谈具有示范作用。

C.诗的末句,诗人用梧叶秋声来比喻,表现了秋天萧瑟的情景。

D.这首诗议论、描写相结合,语言既平易也形象。

29.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这首诗给了你哪些启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的热闹场面。

B.诗的后两句写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散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C.这首诗描写景物时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D.这首诗虽短小,容量却很大,从白天写到傍晚再写到半夜。

31.本诗是如何表现游人之多、游情之欢的?请联系诗意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注】①张园:张姓主人的园林。②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③水浅深:水或浅或深。④熟梅天气:梅子已经成熟的季节。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夏天第一次游览张园的情景。

B.这首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

C.第二句中的“半”字用得精妙,准确地写出了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

D.诗人“醉”不仅是因为饮酒,更是因为陶醉于园内美好的景象。

3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注】①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爱民歌《竹枝词》,于是写了十一首,这是其中一首。②縠文,是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二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描写了瀼西之景。

B.“江上朱楼新雨晴”中的“朱楼”一语双关,既指朱红色楼,也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

C.“瀼西春水縠文生”中的一个“生”字,写出了和风送暖,瀼西春水泛起细微的波纹。

D.诗歌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写人,全诗有声有色,动静配合。

35.“桥东桥西好杨柳”中的“好”字用得妙在何处?

…………

参考答案

1.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示例:透过诗句,我看到了一位胸怀宽广、有远大抱负、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对未来踌躇满志的诗人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词景物描写的分析。

前八句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据此填空即可。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专题11: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https://www.0516ds.com/65652.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