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本通汇编
初中文言实词一本通
第十编 观、广、国、果、归、过、好、号、患、惠
【说文解字】
此字初文见于商代至西周时期。观,本义指有目的地仔细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别人显示。引申表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因“观”所见到通常是值得人们欣赏的景观,故又引申为观赏及值得观赏的景象。以上义读guān。由景象又可引申为观赏景物的建筑,即宫观,读guàn,特指道教的庙宇,即道观。
【字义例释】
①(动)看
【例】启窗而观(八下魏学洢《核舟记》)【例】予观夫巴陵胜状(九上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动)观赏
【例】以观沧海(七上曹操《观沧海》)【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七下周敦颐《爱莲说》)
③(名)景象,景观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九上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动)阅读
【例】无从致书以观(九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巩固练习】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由此观之( )(九下战国策《部忌讽齐王纳谏》)
【2】余因得遍观群书( )(九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拓展阅读】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
2.翻译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由此观之( )(九下战国策《部忌讽齐王纳谏》)看
【2】余因得遍观群书( )(九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阅读
【拓展阅读】
1.景象
2.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说文解字】
“广”原本是个象形字,读作yǎn,小篆写作“”,像依山建造的房屋;凡是由“广”字组成的字多数与房屋或场所有关,如“庵”“廊”“店”“庭”“庙”“府”“庠”等。如今,“广”作“廣”的简化字,读作guǎng。“廣”的甲骨文字形外边的“宀”指房屋,里面的“黄”表示字的读音,本义指四周无壁的大屋。金文和小篆的字形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宀”成了“广”,隶变后楷书写作“廣”,《汉字简化方案》中用“广”代替了“廣”。“狱”的本义是“四周无壁的大屋”,引申为“宏大”“广大”和“宽阔”等,又引申作动词“增广”“扩充”。
【字义例释】
①(动)增长
【例】非学无以广才(七下诸葛亮《诚子书》)
②(形)宽阔,宽敞。
【例】居天下之广居(八上孟子《富贵不能淫》)
③(动)增广,扩大
【例】请广于君(九下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巩固练习】
(1)安得广厦千万问( )(八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有所广益( )(九下诸葛亮《出师表》)
【拓展阅读】
自是之后,众人广座之中(《战国策·赵策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 众人广座之中( )
2.翻译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1)安得广厦千万问( )(八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宽敞
(2)有所广益( )(九下诸葛亮《出师表》)曾广
【拓展阅读】
1.广泛,众多
2.从此之后,大庭广众之中
【说文解字】
“国”是会意字。“国”原来是指诸侯的领地。后泛指国家。甲骨文中“或”与“国”是不分的。金文会以戈卫国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國”。汉字简化后写作“国”。在古汉字中,“國”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大“囗”字读wéi,意思也是“围”。即:圈子、范围。
里面的“或”中的小“口”代表人口(士兵或军队),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國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
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國家的“國”字。这是任何一个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字义例释】
①(名)国都
【例】国人道之(七上《穿井得一人》)
【例】国破山河在(八上《春望》)
②(名)国家
【例】齐国之美丽者也(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夫大国,难测也(九下《曹刿论战》)
③(名)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古代管大国叫“邦”,小国叫“国”,如:
【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第十六》)
【参考译文: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
⑤“地域”“地区”,如“北国风光”,如:
【例】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经·魏风·硕鼠》)
【参考译文: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快乐的城市去】
【巩固练习】
(1)【例】则有去国怀乡( )(九上《岳阳楼记》)
(2)【例】尚思为国戍轮台(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拓展阅读】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
1.解释加点的字
治国无法则乱 ( )
2.翻译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1)【例】则有去国怀乡( )(九上《岳阳楼记》)国都
(2)【例】尚思为国戍轮台(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国家
【拓展阅读】
1. 国家
2.治理国家没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说文解字】
果”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的下部为“木”,像树形,有根、干、枝;上部的枝条上结了果实,数量“三”用来泛指多数。金文则是在树木的顶端有了非常饱满的果实,里面的四个黑点表示果实中的籽粒;小篆将果实的形状进一步线条化,讹变成了“田”;隶变后进一步平整化,楷书写作“果”。
“果”的本义是“果子”“果实”,引申为“成为事实”“实现”;果实有丰满的果肉,又引申为“充实”“饱”;大概果壳有“坚硬”的质感,又引申为“坚决”“果断”;又虚化作副词,相当于“果然”“果真”等
【字义例释】
①名词,果子,果实。如成语“硕果累累”,如:
【例】为设果,果有杨梅(人教版旧教材《杨氏之子》)
②名词,结果,结局。如成语“前因后果”,失误发展的最后状态叫“结果”,工作或学习的收获叫“成果”,不好的结局叫“恶果”,如:
【例】无因无果(柳宗元《东海若》)
【参考译文:没有原因没有结果】
③动词,成为事实,实现。如:
【例】未果,寻病终(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形容词,充实,饱。如成语“食不果腹”,如:
【例】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参考译文:经过一日三餐的时间回家,肚子里还是饱鼓鼓的】
⑤形容词,坚决,果断。如成语“强毅果敢”“言必行,行必果”,如:
【例】果者临敌不怀生(《吴子·论将》)
【参考译文:果敢的人临阵不顾惜自己的生命】
【例】(戚继光)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明史·戚继光传》)
【参考译文:(戚继光)与俞大猷都是名将,操行虽不及俞大猷,但果敢刚毅超过俞大猷】
⑥副词,果然,果真。如成语“果如其言”,如:
【例】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列子《杞人忧天》)
【巩固练习】
解释加点的字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纪昀《河中石兽》)
【拓展阅读】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
1.解释加点的字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
2.翻译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