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人教版统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2分)
1.(本题2分)字词积累——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派遣(quǎn) 坍塌(tān) 晕眩(xuàn) 拈轻怕重(zhān)
B.硬朗(yīnɡ) 狭隘(ài) 怦怦(pēnɡ) 刨根问底(bāo)
C.瞬间(xùn) 呼啸(xiāo) 鄙薄(bó) 光秃秃(tū)
D.殉职(xùn) 水渠(qú) 隐秘(mì) 漠不关心(mò)
2.(本题2分)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滑稽 恍惚 惊慌失措 不毛之地
B.啜泣 硬朗 生机勃勃 见意思迁
C.鄙薄 殉职 精益求精 精疲力竭
D.凌乱 险躁 满腔热忱 慷慨激昂
3.(本题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想要成就一件事情,必须认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不能见异思迁,三心二意。
B.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种树,靠一已之力,将不毛之地变成富饶的田园。
C.这座坍塌的煤矿下还有五六个工人,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救出来
D.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市内不同的小学,老师发现大家的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
4.(本题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删掉“在”和“下”)
B.为激发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人提议把校运会可以改为体育节,这样参与的同学或许会多些。(将“或许”移至“这样”后)
C.学霸就是学霸,他稍微思考,就十分自信地说出了这道难题的两种解题方法,使在场的同学都惊叹不已。(将“稍微”改为“稍作”)
D.许多观众看完《战狼2》激情满怀,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使观众不约而同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删掉“使观众”)
5.(本题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③②⑤
6.(本题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B.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兄弟,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如诸葛亮的《诫子书》。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庄子》合称“四书”。
D.“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知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二、句子默写(共6分)
7.(本题6分)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__,无人送酒来。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4)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一个含有“日”的完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共5分)
(本题5分)在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浓溪小学开展了“知礼孝亲”综合性主题活动,下面是七年级1班的活动内容,请你积极参与该班活动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仔细观察下面四幅与“知礼孝亲”有关的图片,体会图片画面的含义,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图中的父亲说:“不听老子的话就是不孝!”乙图中的孩子说,“我妈说了,不用做家务,把成绩搞上去就是孝顺。”
8.(3分)请在这两种观点中,任选一种,针对其涉及的现象,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孝顺,将你的观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图_________: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分)图丙中人物的行为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丁中的行为可以用我国一首著名的流行歌曲用概括,这首歌曲的名字是《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6分)
(本题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3分)“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有什么表达效果?
11.(3分)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共10分)
(本题10分)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2分)解释文中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静:_________ ②无以:_________
③险:_________ ④枯落:_________
13.(4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4.(2分)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5.(2分)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六、现代文阅读(共21分)
(本题11分)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贫寒是凛冽的酒
①是在我小学毕业时,父母带我来北京玩,在天安门广场,父亲问一个捡瓶子的人一个月可以挣多少,那人说两千。所以父亲说,可以留下来,留下来捡破烂都能活。因为父亲的工资当时才八百。虽然说那时算是处于公务员下海浪潮的尾声,可父亲以优异的业绩炒了公家的鱿鱼,还是震动乡县,以至于我们那个县盛传着谣言说父亲是到北京来贩毒的,否则没法解释。
②可实际上,我们初来乍到,连暖气都烧不起,每天是要砸冰出门的,因为晚上呵出的水蒸气会把门死死封住,这个恐怕很少有人体验过吧?第二年更是穷得过年只剩两百块钱,连老家都回不去。
③但终究没饿死嘛。我母亲说北京人傻,吃鸭子就吃皮,留下个那么多肉的大鸭架子才两块钱一个,所以母亲就买鸭架子给我吃,我不记得自己吃了多少。母亲说,当时看着我蹲在门口能吃下一整只,她特别开心,但也总后悔说那时候没给我补好,害我个头没有长得像舅舅那么高。
④母亲还会买将死的泥鳅给我吃。她说泥鳅早上被贩到菜场,颠簸得都会翻白肚子,看起来像死的,所以才卖一块钱一斤。母亲就把它们买回来,用凉水一冲,不一会儿就都活了。
⑤当年住过的小屋,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就两张床,一张桌,一个电灯,一口锅,最高级的电器是我学英语不得不用的步步高复读机。那也是我们全家的娱乐工具,一家人吃了饭总会围着它唱歌录音。
⑥还有一次我踩翻了凉在电饭锅里的开水,烫了一脚的泡,母亲抱着我一个劲儿地哭,心肝宝贝地喊着,“真对不起,对不起,好好的干嘛到北京受这份罪呢?要是在老家,哪里会这样烫着脚了”。这倒是真的,我们用电饭锅煮开水,不就是为了省下一个热得快的钱吗?但忧患就是如此,会让亲爱的人抱得更紧,父亲在日后与我散步时曾对我说,那时他与母亲的感情比新婚还要恩爱。有太多的夜晚,他们愁到失眠,但是可以相依为命。
⑦可我毕竟是少年,当时对于贫穷并没有太多的感受,经常都是嬉笑过去了。比如我们没有钱买第二套校服,却需要每天都穿它,没办法的时候就在锅里炒衣服,校服洗过放到锅里去炒干。我很擅长这种技艺,我可以告诉你如何不把衣服炒皱,如何不把拉链炒化。
⑧好在后来富裕了。那是只有苦过拼过的人才知道的滋味。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富有,而是当年的贫寒;不是那些小家子气的冷暖自知,而是破釜沉舟的卧薪尝胆、含辛茹苦。因为,贫寒像凛冽的酒,喝过才敢提着虎拳,往世上走。 (有删改)
16.(3分)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贫寒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事)
17.(3分)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8.(3分)谈谈你对“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富有,而是当年的贫寒”的理解。
19.(2分)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
(本题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他不是我们的家人
古保祥
王一松到教室里报到时,我嗤之以鼻,与我一样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
他名声不好,之所以从他班移至我班,是他的父亲苦口婆心的结果,老师原谅了他,却过不了我们这一关。
那个冬天,异常寒冷,他穿着破旧的棉袄,有些地方甚至露出了发黄的棉絮。有一次上体育课,我恶作剧地用铁丝将那些旧棉絮掏了出来,博得了许多同学的哈哈大笑。但那天放学路上,王一松被冻僵在半路上。
他请了好几天的假,我的心中过意不去,每每回过头去,都想看到他矮小的身影。
他重新来上学了,我的心像揣着一只小鹿一样怦怦乱跳,生怕他发现我的阴谋,而他则十分阳光,手虽然冻裂了,却开始关注我们教室里的煤火。
煤火是去年冬天时,那个老门岗帮我们垒的,他退休了,今年冬天,我们要过一个苦冬。
他说:“我这些天没闲着,一直在向爷爷学习如何垒煤火,如今,已经出师了。”课间他忙活得不亦乐乎,没有人帮助他。他拆砖、倒土,一脸污泥。当他匆忙地坐到教室里时,老师怒目而视于他,因为他的形象有碍观瞻。僵持了十分钟时间,老师忍无可忍,而他则不知所以然,因为,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脸上有多么脏。
他不得不逃出教室,没有热水,水管被冻住了,他只好用冰去擦自己的脸,冰带刀,像岁月,像流言,他的脸破了,鲜血直流。
我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人,良心难安的我,带着他到了学校门口的卫生所。医生眼睛不好,忙乎了半天,我火了,骂了医生。他的脸部有了伤疤。
那件事后,我默认他成了我的朋友,虽然他的性格孤僻,实在是难以接近,虽然他经常逃学。我试图在同学们面前改变他的形象,他家穷,但志气不能穷。我要求他每天认真地洗脸,将洗脸当成一件无上光荣的工作。他第一次擦去了多日的浮尘,也在我面前,第一次露出了真颜,他不丑,反而帅气阳刚。
夏季多雨,雷声大作,那个下午,教室里成了海洋。老师们去开会了,只留下30多个学生坚守。他坐不住了,站起身来,站在板凳上,对大家说:“我们冲出去吧,这房子危险。”
那个时代的学生,怕老师怕得要命,因为经常被罚站、晒太阳或者体罚。因此,他的想法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们在默认与反对之间徘徊。他跑了出去,拖着我,我坚持不肯,因为外面大雨倾盆。刚到门口,房子漏得更厉害了,接着,墙倒了,梁塌了。
他发了疯似的冲进教室里,他腿不好,却一个个地拖同学,30个学生,出来28个,两个小女生,在角落里瑟瑟发抖。他大骂她们,她们迈不动脚,他一手一个,将她们拽了出来。
他想最后一个冲出来,却错过了机会,梁砸了下来,他血肉模糊。
他不是我们的家人,却胜似我们的家人。虽然我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
每年的清明,我们班里的29名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到家乡,去坟上看他。经年累月,每个人都改变了容颜,但对他的情感依然不减。那两个小女生,如今已经为人妇为人母了,搂着他的墓碑,泣不成声。
衣襟带花,岁月风平,凌厉的日子磨平了我们的斗志,削完了我们的青春。有些人甚至因为整日在情感路上纠缠不休,或者由于金钱而锒铛入狱。而他不管,他依然带笑,那伤疤成了永远醒目的标识。他送给我们的,永远是笑,一辈子的笑。(摘自《意林》)
20.(2分)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我”对王一松情感的变化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王一松初至“我”班,嗤之以鼻→_______→垒煤火取暖,良心难安→_______→舍己救他人,一生难忘
21.(2分)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不是我们的家人,却胜似我们的家人。
22.(3分)文章开头写“我”和同学们一起对王一松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23.(3分)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主人公王一松的形象特点。
七、作文(共40分)
24.(本题40分)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朋友。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她)挺身而出;当你有困惑需要倾诉的时候,他(她)总会不厌其烦,为你化解心中的不快。
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作。
要求:(1)请自拟文题,然后作文。
(2)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容易显露个人信息的地名。
…………
参考答案
1. D
【详解】A项,派遣(qiǎn),拈(niān)轻怕重。B项,硬(yìng)朗,刨(páo)根问底。C项,瞬(shùn)间,呼啸(xiào)。
2.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本题B项中的“见意思迁”应为“见异思迁”。据此,答案为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