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
八年级历史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与委员共商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 )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2.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奋斗历程时,自制了历史年代尺,其中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 B.当家作主 C.胜利曙光 D.重心转移
3.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A.祖国获得了统一 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西藏自治区成立 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4.下图所示人民代表肩负的主要历史使命是( )
A.商讨《共同纲领》 B.修改土地改革法案
C.编制“一五”计划 D.制定社会主义宪法
5.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1954年,为了贯彻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同仁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无偿没收 B.赎买政策 C.平均分配 D.成立乡镇企业
6.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他就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邓稼先
7.如下图,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是( )
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A.快速上升 B.曲折发展 C.缓降缓起 D.持续下滑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9.20世记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廷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10.对联折射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中反映改革开放之后情况的是( )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1.1982年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惊人奇迹,被称为“深圳速度”。同时被称为“深圳速度”的,还有深圳人创造的办事效率高、条条框框少、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下列选项与“深圳速度”的出现相关的是(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城市的开放 D.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12.下表是我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表(亿元),其中2000—2010年间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发展乡镇企业 B.建立市场经济 C.加入世贸组织 D.中国梦的推动
13.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以经济建设中心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14.先进的思想始终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5.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最能体现新发展理念中的哪一理念? ( )
A.创新 B.绿色 C.开放 D.共享
16.为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18.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在哪一年( )
A.1984年 B.1987年 C.1997年 D.1999年
19.2017年5月20日,吴敦义当选新一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在记者会上,他表示,应尊重“九二共识”。材料中的“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和坚持( )
A.一国两制 B.一个中国原则
C.和平统一方针 D.两岸三通
20.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这反映出,尼克松( )
A.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B.认为合作是双方关系主流
C.希望建立平等的世界秩序 D.彻底放弃敌对中国的政策
21.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作了精彩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此次会议( )
A.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B.促使中国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C.引发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潮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22.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历史上,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搭载他的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2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
24.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这反映了(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时代变迁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0分,第26题8分,第27题8分共26分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说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事件和时间?该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和国外形势。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1950—1954 4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4)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它们的作用。
26.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党史之工作中心转移】
材料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哪个方面?提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
【新中国史之工业建设】
材料二 随着苏联对我国重工业与军工产业领域援建的帖6个项目逐步建立,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我国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04亿元,是1949年的 542倍,钢铁、保炭、梅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提升。
——摘编自陶长琪等《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史之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二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三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说出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说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指的是什么?
【社会主义发展史之经济建设】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超过98%的行政村通了 4G移动网络,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全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据《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
27.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自《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 1953年12月周思理接见印度代表时:“我们相信,中印两国关系会天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的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
——周恩来
(2)材料二中,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了什么原则?此原则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而且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出现“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并列举两项外交成果。
材料四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4)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有何作用?
…………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详解】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B项正确;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已经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1949年9月召开,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到1966年的十年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了,B项正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是胜利曙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重心转移,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