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
理解文章主旨
一、考点说明
文章的主旨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叫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是文章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情感态度。我们要掌握主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以此概括中心,或从审题、文章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段等部分入手来概括中心
二、常考题型
1.通读全文,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选文主旨。
三、真题链接
年份 | 地区 | 题目 | 能力要求 | 题干 |
2022年 | 湖南·长沙 | 《号魂》 | 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 |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号魂”的多重意蕴。 |
2022年 | 甘肃·兰州 | 《父亲的排箫》 | 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 | 小说中“胆小鬼”罗耀祖最终成了英雄,你从中读出怎样的现实意义?结合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的阅读发现。 |
2022年 | 四川·广安 | 《母亲的味道》 | 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 |
2022年 | 河南 | 《禁足》 | 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 | 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成长、爱、参与、教育……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2021年 | 青海·西宁 | 《老山界》 | 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 |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选文主旨。 |
2021年 | 江苏·宿迁 | 《磨刀匠进城》 | 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 |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旨。 |
四、技巧点拨
一、中心思想高频区:
1.题目
文章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体现在题目上。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容易概括。
2.开头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知作者的写作目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过渡句段
有些文章,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文章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
4.结尾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5.反复句
一些文章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这个反复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
6.抒情议论句
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二、作者的写作目的一般有:
1.通过文章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2.揭示某些事件意义;
3.说明道理;
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等。
三、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1.标题概括法
2.中心句概括法
3.重点段概括法
4.主要内容概括法
5.过渡句、段中心概括法
6.抒情议论概括法
四、文章类型不同分析侧重点
写人记叙文
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叙事记叙文
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件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
写景的记叙文
要抓住景物特点,分析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方式,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状物的记叙文
要领会文章状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答题思路: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写人:本文通过记叙……事,表现了某人……特点,表达了作者……感情(感悟)。
记事:本文通过记叙xx事,表达了作者xx感情(感悟)。
例文鉴赏1:
号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地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热闹闹地过。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特角岭,远远地看见了村里的熊熊大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熊大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地响亮,格外地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解放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⑨“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温养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自豪的成功人士。
⑪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特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
⑫“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精神名片。
(根据《经典小说选刊》相关篇目改编)
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号魂”的多重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标题概括法 | 结合文章第①段“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可知标题“号魂”中的“号”指的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号魂”可理解为这把军号蕴含的故事、内涵、品质等。 |
主要内容概括法 | 文章第②-⑦段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这是军号的故事。
结合文章第④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第⑥段“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可知,冲锋号在抗战时期激励了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的信念,据此可概括出“号魂”体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守护阵地的信念; 结合文章第⑧段“解放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被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可知,此处的“军号”的故事写的是解放后的故事。 根据第⑨段“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可知,此处写的是解放后建设家乡的故事,从“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可概括出“号魂”体现了乡亲们建设家乡的坚毅、拼搏的品质。 |
…………
理解文章主旨配套练习
一、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地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
⑪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章通过写母亲为孩子做出的奉献来赞扬母爱的伟大,作者的刻画真实、细腻、感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标题可知本文写作对象是母亲,以母亲的味道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是从母亲身上的不完美切入的,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大多数人心里的母亲形象,通过这些味道叙述母爱的伟大,母亲为了我做的事,我由嫌弃母亲的味道,到最后自然地回归到母亲的伟大,升华主旨,引导母爱的味道。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无论如何,母亲爱孩子的心是恒久不变的,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心,发自内心地爱母亲。故解答此题,围绕对母亲的爱和理解即可。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