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南京卷)
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从出土的稻谷可以看出,其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现代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养而成的。由此可知( )
A.中国是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
B.我国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分布
C.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水稻的栽培
D.我国原始农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2.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3.《唐新语》中说,长安城里,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衣衫,胡人几乎融进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亚的舞女和琴师在帝国的首都受到热烈欢迎。材料中的现象直接反映了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中外贸易的繁荣
C.开明的民族政策 D.文学的多姿多彩
4.李约瑟说:“在中国宋代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宋代的是( )
A.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5.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中写道:“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由此可知( )
A.郑和意识到海防与海权的重要性 B.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
C.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军是最强大的 D.明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6.在“强国追梦”主题演讲中,有同学说道“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材料所言“西方列强一巴掌”的主要影响是( )
A.使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完全崩溃 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D.使中国国门完全打开
7.“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A B.B C.C D.D
8.“我只要有一口气都不让敌人一寸土,坚决守着阵地” “我有决心、信心,敢叫敌人只能活着来,不能活着去”……查阅泛黄的志愿军战士决心书,字句铿锵。志愿军战士那献身祖国的满腔忠诚,跨越时空、久久回响。他们战斗在( )
A.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B.北伐战争战场上
C.抗日战争战场上 D.人民解放战争战场上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下列哪一项建设成果的资料不适合采用( )
A.鞍山钢铁公司 B.青藏铁路
C.沈阳第一机床厂 D.武汉长江大桥
10.“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据此,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
C.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读下面《香港转口贸易的主要市场及比率(1971﹣1991年)》表。该表中中国内地“比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2.2020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体现了( )
A.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13.“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表达的信息不包括( )
A.虎门销烟扬我国威 B.祖国完成统一大业
C.香港回归洗雪国耻 D.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14.“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希腊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希腊最早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C.斯巴达和雅典是希腊最强大的城邦
D.小国寡民是希腊的突出特点
15.“他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他的事业将世界推入了一个新的方向。”“他的事业”是指( )
A.灭亡波斯并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B.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C.把整个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 D.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16.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的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这表明( )
A.欧洲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开始于农业
B.租地农场的出现动摇了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庄园经济
C.租地农场主与土地所有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租地农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7.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真实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1492年,哥伦布船队开始横渡大西洋
B.欧洲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居民采取种族灭绝政策
18.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曾说:“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实行君王专制统治 B.议会具有最高的权威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联邦政府需分享权力
19.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工厂劳动;同时,经济收入带动了女性消费习惯的变化,她们也开始关心杂志、戏剧及绘画,这些新变化让女性重新定位并认识自我。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推动女性意识觉醒 B.改变职工性别比例
C.带动艺术产品消费 D.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20.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但恩格斯在离世前的文章中又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基本原理随实践不断调整 B.逐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
21.观察下面十九世纪中期世界各地发生历史事件图。该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征是( )
A.走向近代 B.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C.资本主义制度拓展 D.工业革命时代
22.马克思曾预言说:“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场“新的革命”( )
A.促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B.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C.使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D.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23.导致图中苏联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危机 B.计划经济体制脱离国情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4.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漫画《罗斯福的花园》。该漫画表明( )
A.自由主义推动经济的复兴 B.国家对民众实行财政补贴
C.“以工代赈”促进经济复兴 D.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福利
25.在前苏联电影《兵临城下》中,前线指挥官赫鲁晓夫在某场战役开始前做战争动员时说:“这是一座以伟大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它不只是一座城市,它是一个象征。如果让德国人攻占这里,整个国家都会崩溃瓦解。”这场战役( )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标志着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摘编自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分)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吐蕃是我国哪个民族的祖先?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和吐蕃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这表明唐朝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3分)
材料三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喇嘛教,发挥宗教聚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内外藩蒙古、回部;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3)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主要举措。(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处理民族关系举措的共同作用。(1分)
27.(12分)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2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苏大战略中的巨大差异:美国是要全球扩张,而苏联则要求划分势力范围。但是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对美国实现其大战略的巨大障碍与威胁,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于是就有了“遏制”政策。
——徐蓝《论题:美苏国家大战略的演变与冷战》
材料二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并不准备放弃作为重要角色的意愿。如何应对一个拥有数千核弹头的果断自信的俄罗斯,对美国是一个重大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1999年接纳了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其它7个前苏联控制的中东欧国家则在2004年加入。中欧和东欧国家不仅希望成为完全的欧洲伙伴,而且把他们的北约成员身份看作未来完全的最好保障。然而,接纳几个跟俄罗斯交界的国家被许多俄国人视为挑衅。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遏制”政策开始的标志。(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约东扩的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各国应秉持怎样的原则。(1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据题干“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从出土的稻谷可以看出,其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现代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养而成的。”可知,中国的原始农业发展程度较高,技术也较为先进,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比较中国和世界的状况,无法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水稻的栽培,排除BC项。
2、B
【解析】据题干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确;据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可知,“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有所削弱的,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成为正统,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