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全套资料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0日
资源编号 4120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全套资料

2023-01-02 七年级上册 1 716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9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知识点梳理

1.《春》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1) 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 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4、着,着,两个滚,几脚球,几趟跑,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其中,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着采蜜的情景。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9、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10、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斜织”“薄烟”形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渲染了春雨的轻柔、湿润。

…………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5、《秋天的怀念》

一、文学常识 

体裁:散文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1 文章几次写到秋天? 

答:文章两次写秋天,一次是在母亲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2.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3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答: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

4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答: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忍耐.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5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母亲喜欢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为了“我”,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花。 6.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只惦记着儿女。 

7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扑”和“抓” 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

 8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

 9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分析这句话。 

答:“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

10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祥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 “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的品格:淡雅.高洁.深沉。同时也表明了“我”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11 “对于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母亲觉得自己很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周到保护儿子,照顾儿子情绪。 

12 “和妹妹到北海看花的心情:  

愧疚 怀念:怀念亲爱的母亲;  

…………

第三单元 知识点梳理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

“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确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

1、 “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

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2、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10、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   、 地点    、  工具   、 条件   、 方法 、收获 。

11、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12、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13、《纪念白求恩》

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

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中心句

每段中心句: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段意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

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17、《猫》知识点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  学者、  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

 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在文章中的地位,借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她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从而来判定猫咬死了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武断、粗暴有关,它催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这两句话标志着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的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全文。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句话是对的错误行为的无情鞭挞。因为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

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21、《皇帝的新装》

 1安徒生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

2、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3.本文主要表现哪些人物?集中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主要表现的是皇帝和大臣、官员。  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愚蠢、虚伪和自欺欺人。 表现了大臣、官员的阿谀逢迎,愚蠢和虚伪和自欺欺人。

4.本文在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上具有什么特点?   

丰富想象 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表现皇帝和大臣们自欺欺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5.本文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6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由于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被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被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他们都不敢说真话。  

7.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是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资格做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和虚伪。   

8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9.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22、《诗二首》

一、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9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1)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全套资料 https://www.0516ds.com/41204.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