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
知识梳理
重点字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穿:挖掘、开凿。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重点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3.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__
(2)丁氏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__
(3)得一人之使 使: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吾穿井得一人。
(2)闻之于宋君。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 B.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
C.国人道之/ 问之于丁氏 D.丁氏对曰/ 对子骂父
5.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生活中,为了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穿井得一人 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之于宋君 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氏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9.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10.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怎样的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11.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是一篇_______________(体裁)。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C.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
13.下列句中的“之”与“宋之丁氏”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学而时习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5.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种信息,有时真伪难辨。如果生活中发生了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事,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
阅读《穿井得一人》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B.吾穿井得一人 吾:我
C.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D.丁氏对曰 对:面对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宋之丁氏 国人道之 B.不若无闻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D.国人道之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1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B.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
C.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所以派人向丁家询问此事。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尤其不要以讹传讹。
对比阅读
19.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①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②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③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薄:靠近。 ②安:怎么。③咸:全,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__________
②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
③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2处)
愚 人 食 盐 不 已 味 败 反 为 其 患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B.闻之于宋君 其一犬坐于前
C.及其家穿井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天下之事皆然
(4)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5)读完两则短文,你从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段二:
子夏①之②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窦’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注】①子夏:人名。②之:去,往。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而”字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闻而传之者 B.学而不思则罔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至于晋而问之
21.翻译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2.阅读两段选文,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二)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②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③,和五声④,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注释】①乐正夔: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形状像龙而只有一足的动物,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②重黎:古代中国传说中人名,重与黎,为羲、和二氏之祖先。③六律: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④五声:指“唇、舌、齿、牙、喉”。
2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__
2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5.从《穿并得一人》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从多个角度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26.《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和(二)文中的鲁哀公有何相似之处?试结合文章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知之。”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及其家穿井( )
②国人道之( )
③质于邯郸( )
④市之无虎也明矣( )
2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我如浮云
B.有闻而传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
C.国人道之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D.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夫学须静也
29.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B.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C.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D.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31.仔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乙】两文都谈面对传言的问题,【甲】文中宋君听到传言后,是这样做的:“①___________”,【乙】文中从故事结尾“果不得见”说明魏王②________(填“真的”或“没有”)听信传言。从两文中,明白了生活中面对传言我们应该有③____________的精神。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穿井得一人》)
(二)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②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③讼已,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④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⑤诸理?
(选自《犀怪》)
【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③讼:诉讼,打官司。④殆:大概。⑤揆(kuí):度量,考察。
32.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穿:挖掘、开凿 B.有闻而传之者 闻:知道,听说
C.乃故言曰 故:故意 D.国人道之 国:国家
33.请给语段(二)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于 是 艺 麦 家 持 石 往 断 犀 足 不 复 疑 邻 牛 云
3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
35.两个语段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讲述 应答,回答 使唤
2.(1)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2)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3.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言论,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谈论。
(2)句意:丁氏回答道。对:应答,回答。
(3)句意:得到一个人来使唤。使:使唤。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吾,我;穿,挖掘、开凿。
(2)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之,这件事。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