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旧石器时代”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2.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打制石器 B.炭化稻粒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司母戊鼎
4.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内容纳入同一个学习主题,则该主题最准确的表述是( )
A.中华文明探源 B.大变革的时代
C.大一统的时代 D.大分裂的时代
5.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6.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是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种情况反映了( )
A.周天子已无力控制诸侯 B.周天子主动放弃手中权力
C.天子和诸侯协商治理国家 D.民族之间交融进一步加快
7.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8.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下列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9.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因出土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10.商朝统治时期,由于水患,都城曾多次迁移。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 )
A.商汤 B.夏桀 C.周平王 D.盘庚
11.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王室衰微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12.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哪一特点( )
A.战争次数多 B.参战兵力多
C.持续时间长 D.交战区域广
13.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习总书记指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下列选项中与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相似的是( )
A.“兼爱”“非攻”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砍伐林木要适时,不可一次砍完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4.国家博物馆举办“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用九幅画勾勒出孔子的一生。其中最能体现孔子教师身份的是( )
15.《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 )
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16.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全国的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 )
A.3世纪前期 B.3世纪后期 C.4世纪前期 D.4世纪后期
17.货币与人类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应该是( )
18.对下面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B.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9.曾有人形容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犯人,如同集市一样。这种现象说明秦朝时( )
A.社会治安混乱 B.国民素质不高 C.人民法治观念淡薄 D.刑法严酷
20.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西楚霸王项羽在一场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中,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垓下之战
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40分)
21.水是生命之源,造就了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依水而居——见证文明诞生】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杰作。
【为民治水——传承中华文明】
材料二
【水动秦基——关注王朝兴衰】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百姓)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简要说说两种建筑样式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形成两种不同建筑样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大禹是采用什么办法治理黄河水患的? 都江堰的主持建造者是谁?都江堰的建造对成都平原的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根据所学回答,“水动秦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二 春秋到战国时期政治地图的变化
材料三 商鞅变法在战国变法中 虽不是首倡,但却是各国变法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 广、成效最大、影响也最深入的。其深刻影响了秦国政治体制与社会关系的转化,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制度基础,可谓是后来居上。商鞅变法的很多内容,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的秦始皇时期,依然还在沿用。
——《商鞅变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两个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最先争霸的是哪个国君?材料二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局势?
(3)据材料三,分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影响
23.制度的改变和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材料三 秦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处应该填写什么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它有着哪些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中的示意图,指出秦朝中央行政体制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据材料三文本框中的文字,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地区,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使用和保存火,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排除C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这是可以验证的历史遗存,属于第一手资料。最能支持这一结论,故A符合题意;BCD均是第二手资料,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