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二、生字词语
窜(cuàn);1、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犯。~扰。~逃。~踞。流~。抱头鼠~。 2、放逐:~逐。 3、修改文字:~改。~定(删补改定)。点~(删减涂改)。
觅(mì):找,寻求:~食。~取。寻~。搜~。
跪(guì):两膝着地,腰和股都伸直。
拗:[ ǎo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 ào ]不顺,不顺从:~口。~口令。
[ niù ]固执,不驯顺:执~。~不过他。
确凿(què záo):真实;确实。
轻捷(qīng jié): 动作轻快敏捷。
云霄(yún xiāo): 1、云块飘浮的高空。 2、旧时比喻极高的地位。
倘若(tǎng ruò):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多用于书面语。
鉴赏(jiàn shǎng):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啄食(zhuó shí):[指鸟] 用嘴取食。
和蔼(hé ǎi):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恭敬(gōng jìng):指严肃、端庄有礼貌。
质朴(zhì pǔ):朴素;淳朴。
博学(bó xué):知识渊博。
渊博(yuān bó):精深而广博。
倜傥(tì tǎng):形容洒脱;不拘束。
淋漓(lín lí):1、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2、形容痛快。
盔甲(kuī jiǎ):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
绅士(shēn shì):1旧时在地方上有财有势或得过一官半职的人,以地主和退职官僚居多。2行为优雅有礼的男士。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注:
易错读音:
斑蝥(máo) 攒(cuán) 桑葚(shèn) 油蛉(líng) 珊瑚(shān hú) 窜(cuàn)
觅(mì)跪(guì) 拗(ǎo) 确凿(záo) 轻捷(jié) 云霄(xiāo) 鉴赏(jiàn)
脑髓(suǐ) 书塾(shú) 鉴赏(jiàn) 和蔼(ǎi) 渊博(yuān) 倜傥(tìtǎng)
盔甲(kuī) 人声鼎沸(dǐng) 秕谷(bǐ)
易错书写:
拗 确凿 云霄 啄食 倜傥 盔甲 人声鼎沸 窜 急躁 畦 渊博 鉴赏 和蔼 牌匾 桑葚
【背景链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他是为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三、内容理解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3、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表现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其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是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时候的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6、童年时候的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7、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反映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而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8、“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9、画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10、仔细阅读描写百草园景物的一段话,并赏析其语言的妙处。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再如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昆虫鸣声的悦耳。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
四、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五、写作特色
1、作者为表达主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百草园的“乐”与“三味书屋”的乏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被摸过,说明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10、《再塑生命的人》
一、文学常识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1968):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马克·吐温也给了她极高的评价:“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她的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生字词语
捡(jiǎn):拾取:~拾。~东西。
感慨(gǎn kǎi):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
搓捻(cuō niǎn):将线、纸等揉捏成条状物。
绽开(zhàn kāi):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也比喻人们的笑脸。
争执(zhēng zh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地争论。
惭愧(cán kuì):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2、感幸之词。意思是多谢﹑难得﹑侥幸。客气的说法。
悔恨(huǐ hèn):对过去的事后悔怨恨。
激荡(jī dàng):受到冲击而动荡。
奥秘(ào mì):深奥莫测的秘密;奥妙;隐秘。
拼凑(pīn còu):将零碎的东西放在一起。
企盼(qǐ pàn):盼望;希望。
截然不同(jié rán bù tóng):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疲倦不堪(pí juàn bù kān):倦:疲倦,劳累。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贬义)
混为一谈(hùn wéi yī tán):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油然而生(yóu rán ér shēng):汉语词语,也是成语,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油然:自然而然地。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美不胜收(měi bù shèng shōu):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注:
易错读音:
捡(jiǎn) 感慨(kǎi) 搓(cuō) 捻(niǎn) 绽开(zhàn) 奥秘(ào) 疲倦(pí) 锦囊(náng) 譬如(pì)
易错书写:
感慨 惭愧 小心翼翼 花团锦簇 搓捻 截然不同
【背景链接】
海伦·凯勒一岁半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7岁,海伦·凯勒考进哈佛大学,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语言。大学期间,她开始写作。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无比敬爱和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
三、内容理解
1、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3段):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4—13段):莎利文老师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
2、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3、莎莉文老师为什么从学习识字开始教海伦?
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莎莉文老师在识字的过程中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样事物,洋娃娃是有感情的,水是有生命的,这个世界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知识,也用爱和温暖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4、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海伦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1)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海伦,有意识地给海伦玩具,并在她手上拼写“doll”。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海伦很感兴趣,在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她也学会了拼字。(2)莎莉文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然后在海伦另一只手的手心写出“water”这个字,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使她马上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5、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莎莉文让海伦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并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正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6、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呢?
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7、文中的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女孩。莎莉文是一个爱海伦,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抓住教育时机的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8、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老师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其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
四、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并非只有一位“海伦·凯勒”,你能说出你所了解的其他的“海伦·凯勒”的动人故事吗?(可以结合多媒体图片了解那些付出艰苦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
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等作品,成为著名作家。
2、收集关于“微笑面对挫折”的名人名言。
①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②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培根)
③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11、《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文体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文白対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二、文言词汇积累
1、字形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子(zēng) 曲肱(gō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笃志(dǔ)
2、重点词语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3、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5、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