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部编版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含答案)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11日
资源编号 28887

2022年统部编版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含答案)

2022-06-08 中考 0 3,175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癖好(pǐ)          编缉室(jí)           断壁残垣(yuán)  

B.星宿(xiù)         紫藤萝(ténɡ)       自吹自擂(lèi)

C.鄙簿(bó)         压轴戏(zhòu)       笃定前行(dǔ)

D.粗犷(ɡuǎnɡ)     颤巍巍(chàn)       味同嚼蜡(jiá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实证明,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B.电影《水门桥》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一票难求。

C.书法是一门艺术,每一种经典字体的诞生都是书法家苦心孤诣、千锤百炼的结晶,都是取法先人、学习传统、融会贯通之后的成果。

D.一系列中国元素讲述着匠心独运的“东方故事”,呈现着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应该说,股票、证券投资、收购产权、金融信贷……等都是资本经营的一种形式。

B.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C.从“飞船时代”进入“空间站时代”,这其中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中国走出了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

D.想一想,是不是鲁迅创造了“朝花夕拾”这个词语?才有了现在流行歌曲中“朝花夕拾杯中酒”(《中华民谣》)这样的句子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旅游带给青年的,不仅仅凝练着成长阅历和时代印记,更是感官上的愉悦。

B.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喜欢阅读的比例超过50%以上,年人均阅读课外书籍15本。 

C.震旦鸦雀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种,其对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

D.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形象来自中国国宝大熊猫,冬残奥会吉祥物“雪融融”的设计灵感源于象征团圆喜庆。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黄发”用来指小孩,“垂髫”用来指老人。

B.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有韵。刘禹锡的《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C.《那个星期天》《秋天的怀念》都是史铁生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D.《变色龙》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的小说代表作。这篇小说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6、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究竟在哪些方面异于普通人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面孔识别达人对于面孔不同组成部分有着更为突出的整合能力。

①一旦一张面孔的图像以倒着的形式出现,其正常摆放时所具有的信息完整性就不复存在。

②行为研究表明,多数人更容易正着识别一张面孔,而非倒着。

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仍然能在其中获取比正常人更多的面部信息。

④但是,脸盲症患者却不受正着或倒着的影响,因为不管是正着还是倒着,他们都同样无法辨认面孔。

⑤对于大多数人,一张完整的面部图像所包含的信息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信息之和。

⑥而面孔识别达人对正着和倒着更为敏感。

A.⑤③④⑥①②     B.⑤①③②④⑥     C.②④①③⑥⑤     D.②④⑥⑤①③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7分)

7、默写填空(10分)

(1)可怜身上衣正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5)子在川上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6)_____________________,俯不怍于人。(《孟子·告子下》)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达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即便我们遇到像李白在《行路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那样的困境也不能气馁;面对挫折,我们要有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所表现出的不屈服于现实的豁达胸怀。

8、阅读下面的宋诗,选出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派宁静、欢悦的气象。“足”字体现待客盛情,“莫笑”二字体现民风淳朴。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祈福活动,既描摹出一幅农村风俗画,也表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尾联笔锋一转,写对重游的期待,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D.全诗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通过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来体现诗人不尽之游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蛮①马

南方诸蛮马,皆出大理国。罗殿、自杞、特磨②岁以马来,皆贩之大理者也。是马也,一匹直黄金数十两,苟有,必为峒③官所买,官不可得也。蛮人所自乘,谓之座马,往返万里,跬步必骑,驼负且重,未尝困乏。蛮人宁死不以此马予人,盖一无此马,则不可返国,所谓“真堪托死生”者。闻南诏越睒④之西产善马,日驰数百里,世称越睒骏者,蛮人座马之类也。闻今溪峒有一黄淡色马,高止四尺余,其耳如人指之小,其目如垂铃之大,鞍辔将来,体起拳筋,一动其缰,倏忽若飞,跳墙越堑,在乎一暍。

此马本蛮王骑来,偶病黄,峒官以黄金百两买而医之。后蛮王再来,见之叹息,欲以金二百两买去,勿予之矣。尝有一势力者欲强取之,峒官凿裂其蹄,然不害于行也。此马希世之遇,何止来十一于千万哉!谓可必得,害事多矣。

(选自《岭外代答》,有删改)

【注释】①蛮:南方少数民族。②罗殿、自杞、特磨:部落名。③峒: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④越睒:古国名,以产骏马著称。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罗殿、自杞、特磨岁以马来                   ②一匹直黄金数十两      

③蛮人所自乘,谓之座马                           ④盖一无此马                   

10、下面各组句中,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则不可返国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蛮人座马之类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一动其缰                    货恶其弃于地也              

D.欲以金二百两买去         策之不以其道

11、请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跬步必骑,驼负且重,未尝困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蛮王骑来的蛮马有哪些不幸遭遇?作者对蛮马的态度是怎样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下列各题。(15分) 

【甲】①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相类似,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些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②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曾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③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流行媒介将东方人物形象塑造成“吊梢眼”,这渐渐衍生为一种“丑化”的印象、一种固定的偏见。在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下,这种形象泛化为西方社会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共同想象。在艺术、时尚、电影等领域的人物造型上,通过化妆、拉扯眼角等方式形成“吊梢眼”,似乎符合了西方刻板印象中的东方人形象。而对这一类造型的批评性看待,并非歧视现实中人们类似的样貌,而是对这背后不平等的文化格局与机制的揭示。

④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文化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而正确定义我们自己、有效传播我们自己的前提,是真正认识我们自己。

⑤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谁而美。无论《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性光芒的优秀作品,还是近年《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节目,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⑥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在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选自《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有删改)

【乙】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西方几百年来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念,规定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先人提出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维护巩固传统社会发展的稳定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所要高扬的文化自信,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文化自信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关乎道路、理论、制度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牢固认同。

③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能够以无形的思想、特定的观念、丰富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文化自信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必然深厚而长远。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31日) 

13、下列对两则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1. 两则选文都用到了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观点。
  2. 根据【甲】文的观点,艺术、时尚、电影等领域的人物造型,通过化妆、拉扯眼角等方式形成“吊梢眼”,体现了国人对这种样貌的歧视。
  3. 在当下世界文化传播格局下,应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正确定义我们自己、有效传播我们自己的前提,是真正认识我们自己。
  4. 【乙】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很大程度上”,准确、严谨地介绍了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对文化的力量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14、请简要梳理【甲】文第④一⑥段的论证思路。(6分)

15、【甲】文第⑥段和【乙】文都提到了“文化自信”,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章写作目的进行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我的秦腔记忆  陈忠实

①在我最久远的童年记忆里,顶快活的事当数跟着父亲到白鹿原上和原下的灞河川道的村庄去看戏。

②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集聚着一大群穿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

③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

④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铿锵利爽的敲击声。

⑤起初,我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用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⑥上世纪70年代,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那些年在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⑦后来,我买回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音带,不仅我把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听了个够,我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在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累了需要歇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⑧我在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台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

这腔儿无疑最适合展示秦人的襟怀。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选自《初中生阅读》2020年第6期,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1. 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感觉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2. 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因此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C.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D.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17、文章第⑤段末说秦腔铸成“我”“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秦腔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面语句。(5分)

(1)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从加点短语的角度)

(2)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对文末三段画线句子内涵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0分)

21、(1)下列有关名著《昆虫记》的说法,选出有误的一项(      ) (4分)

A.《昆虫记》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作者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社会人生。

B.《昆虫记》为我们展示了许多昆虫的另一面:勤劳的蚂蚁竟然是残暴的掠夺者;看似笨拙的圣甲虫竟是个能工巧匠;看似恶毒的朗格多克蝎,却对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

C.《昆虫记》的绝大多数章节主要写同类多种昆虫,突出一种昆虫。作者对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D.《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其之所以引人入胜,与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法布尔坚持实地观察和反复实验,体现了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不仅为读者揭开了海底世界的神秘面纱,还在读者心中种下了追逐梦想和勇于探险的种子。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们的相关经历,以“梦想”或“探险”为关键词,谈谈你的认识。(6分)

①阿龙纳斯教授      ②尼摩船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

参考答案

1、D     2、B     3、B     4、…………

7、

(1)心忧炭贱愿天寒!     (2)隐隐笙歌处处随     (3)粉骨碎身浑不怕

(4)四面歌残终破楚     (5)逝者如斯夫         (6)仰不愧于天

…………

2022年统部编版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含答案)下载: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2022年统部编版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含答案) https://www.0516ds.com/28887.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