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文言文阅读五题汇讲
命题趋势
近五年文言文阅读题型变化,从2021年起采用古诗文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综合考察,2022年分值达到19分。不仅是考查形式变化,其考查知识点也往课内偏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实虚词翻译题,改为课内外迁移,将考查的重点字词放在课本,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要求进一步提高。
重点考向
传记文本探究
实词虚词
句子翻译
内容理解与赏析
人物启示
考点一:传记文本探究
一、人物传记及人物传记三要素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二、人物传记结构
开头:姓名、籍贯、家族、品行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中间:时间、地点、情节
结尾:“盖棺定论”
三、解题攻略
1.勾画文意理解选项中有关于人物精神的词语。
2.通过文意理解的选项串联出文章的框架,推断文章的内容及主题。
3.通过对比时间、地点、情节,完成文意理解题。
4.删除其他理解题中与框架情节、精神无关的内容。
5.从文章理解题中寻找翻译题中的关键字。
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日:“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kuàng:墓穴。⑤窆biăn:落葬下棺。⑥柩jiù:棺材。
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 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小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1)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实词虚词
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方面。
二、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知识点在我们实际中考中并没有专门的虚词题目考察,但却在学生理解文言文并做文言翻译、断句题目时会无形中考察到这部分知识点。初中文言文一共包含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典例引领
2.与袁六休①
[明]汤显祖②
出关数日作恶念。与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视而笑,恍若云天。一路待君不至,知君已治吴。吴如何而治?瞿洞观③相过,应与深谭。
(选自《玉茗堂尺牍》)
与汤义仍书
[明]袁宏道
作吴令,备诸苦趣,不知遂昌仙令④,趣复云何?俗语云:“鹄般白,鸦般黑。”由此推之,当不免矣。
人生几日耳!长林丰草,何所不适,而自苦若是。每看陶潜,非不欲官者,非不丑贫者。但欲官之心,不胜其好适之心;丑贫之心,不胜其厌劳之心,故竟“归去来兮”,宁乞食而不悔耳。
弟观古往今来,唯有讨便宜人,是第一种人,故漆园⑤首以《逍遥》名篇。鹏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笼致之。若其可笼,必鹅鸭鸡犬之类,与夫负重致远之牛马耳,何也?为人用也。然则大人终无用哉?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海;参天之树,逍遥乎广莫之野;大人之用,亦若此而已矣。且《易》不以龙配大人乎?龙何物也?飞则九天,潜则九地,而人岂得而用之?由此观之,大人之不为人用久矣。对大人言,则小人也。弟小人也,人之奔走驱逐我,固分⑥,又何厌焉?下笔及此,近况可知。知己教我!
(选自《袁中郎尺牍》)
【注释】①袁六休;即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②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③瞿洞观:人名。④仙令:对县令的雅称。⑤漆园:指庄周。⑥固分:本来如此。
文字•推知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应与深谭 | 查阅词典法:①延伸,延及。②扩展,扩大。③同“谈”,谈论。 | (1)___________ |
长林丰草 | 课内迁移法 | (2)___________ |
又何厌焉 | 语境推断法 | (3)___________ |
考点三:句子翻译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指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中考难点。
其中文言实词和虚词已在前文分析,这里重点梳理文言句式。
判断句 | 判断参见语言标志为:“.…..者也”“.…..也”“.…..者……也” |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
倒装句 | 主谓倒装 | 例:甚奕,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宾语前置 |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 |
状语后置 | 例: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
定语后置 | 例: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 |
被动句 | 语言标志:“见”“为……所……”,
译为“被……” |
例: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意义上被动) |
省略句 | 省略主语 | 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
省略谓语 | 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 |
省略宾语 | 例: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 | |
省略介词 | 例: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 | |
固定句式 | (1)“如……何”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把……怎么样)
(2)“以……为……”例: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把……看(或)当作……) (3)“所以”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的原因)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用来……的) (4)“然则……”例: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虽然如此,那么……) (5)“得无……乎”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大概……吧) (6)“孰与”“与……孰……”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跟……比较,哪一个更……) (7)“不亦……乎”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不也,,,,,,吗) (8)“何……焉为”例:夫子何命焉为?《公输》(有什么……呢) |
二、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具体方法:“增删留补替”(初一语文书可见,此处不补充。)
典例引领
3.【甲】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宋史·欧阳修列传》节选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①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②,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有删减)
[注释]①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山西晋中榆次区)人,北宋时期大臣。②校勘:宋代校订官中藏书的官名。
1.阅读下列文言词义积累卡,结合上文和所给例句,完成词义解释。
坐贬夷陵令
解释:(1)________ |
例句:遣郭威招诱白承福入居太原城中,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不留一个。
(《新编五代史平话》) |
|
目之曰“党人”
解释:(2)________ |
例句:(陈平)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
(《史记·陈丞相世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内容理解与赏析
一、内容理解题主题点:
找出文段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1.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2.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3.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4.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5.强加因果关系。
二、读懂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先读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者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动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考点五:人物启示
一、人物评析
在文言文阅读中,评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形象的事件,从人物行为举止、思想主张、性格情趣、志向抱负、评价议论等方面,筛选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评价。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直接描写,如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等方法些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可以根据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另外,积累一批分析人物形象的词语。
正面人物:
君王:善于纳谏、知人善用、体贴民情、爱民如子
臣子: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精于谋划、以死卫国、为人谦让
名士:情趣高雅、超凡脱俗、桀骜不羁。多才多艺、机智果断、断案如神
父母: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重视教育、教导有方
小孩:机智聪慧、好学上进、孝敬长辈、口齿伶俐、勤奋刻苦、专心致志
反面人物:
狡诈贪婪 趋炎附势 背信弃义 沽名钓誉 恃强凌弱 见风使舵 蛮横专断 表里不一
口蜜腹剑 无恶不作 忘恩负义 油嘴滑舌 卑鄙无耻 落井下石 投机取巧 趁人之危
典例引领
4.甲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乙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丙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②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③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④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
(《楚国先贤传》)
【注释】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
1.阅读甲乙诗文,用诗中词语填空。
《赠从弟》中寒风“________”、冰霜“________”,可看作是对甲文“岁寒”的具体描写。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下列句中“就”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征聘不就( ) (2)就家拜汉中太守( )
(3)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 A.从事 B.就职、赴任 C.完成 D.前往
4.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
理解:听闻宗世林德行而到他家(拜访)的人很多。曹操成年后,多次到他家拜访。这样写,从侧面表现了宗世林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B.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
理解:曹操不高兴,但因为自己有贤德的美名,所以对宗世林还是非常尊敬。“犹”字富有意味,表现了曹操复杂的心理。
5.揣摩曹操与宗世林的对话,完成小题。
“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
“松柏之志犹存。”
(1)朗读曹操问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助甲乙诗文,谈谈宗世林以“松柏之志犹存”回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训练
1.【材料一】
超霞台记【材料二】
明·詹莱①
①予既作招摇池馆②于金川门内,久之复辟书院于其北,以贮典籍。每暇日著屐③登后山之巅,徜徉寄目焉而乐之。遂筑台构室三楹,既成,登览四顾,愕然而骇,俯首而思曰:此境之可乐固也,然未见其佳胜如此也。今则山也,水也,草木也,鱼鸟也,群然争技而竞妍,使耳目不知所接也。其奇倍蓰④于旧者,何耶?昔也散而无统,今也聚而有归,是奇以台而增也,奇为台增,而台因有此奇也。我则登台而增此奇,是我又有夫台也,我有夫台则台亦因以有我矣。君子放浪于形骸之外,逍遥乎埃墙之表。廓乎,天地难为大也:炯乎,日月难为明也;悠乎,江河难为流也;奥乎,鬼神难为变也,而为一台所有,则亦渺乎其小哉!吾因染翰而书其额曰“超霞”,矫其失也。
②夫霞之为物也,非云非雾,若烟若霏,映日而绚,际雨而舒,朝暮互易,青红异姿,体态轻盈,连蜷纡徐,烂若锦绣,变若龙螭,倏尔四塞,忽而太虚,乍往乍来,若有若无。此物之至渺者也,而犹超之,则凡天下之所谓可喜、可怒、可忧、可惧者,皆不足以为心累,而岂台之所能泥哉!故曰矫其失也。
③或曰:“超,犹有迹,不若无为;霞犹有形,不若无联⑤;台犹有区,不若无垠。子知自广而犹有泥焉,其犹有窒之心欤。”予曰:“非然也,吾不能无乎身,又安能去乎物?霞可超不可无也,身以及身无穷之超也。万物一超也,世以及世无穷之霞也。天地一霞也,超霞非以自谓,谓夫人也,谓夫子若孙也。然则何以超之,亦求诸身而已矣。”是为记。
(选自《常山历史文化丛书·古代文选》)
【注释】①詹莱(1522——?),字时殷,号范川,常山人。②招摇池馆:旧址位于县城西南方,现石崆寺门前百步之遥处。③屐:木头鞋,泛指鞋。④蓰:五倍。⑤朕:先兆,征兆。
1.请你仿照材料一“石门佳气”的景点名片,为“超霞台”编写景点名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文章,请将下列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你认为《超霞台记》的选材和写法,与下列哪篇文章类似?请阐述理由。
A.《核舟记》 B.《岳阳楼记》 C.《桃花源记》 D.《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詹莱在文中表达的人生态度,让你联想到哪些古诗文句?请写出连续两句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考点一:传记文本探究
1.D 2.D
3.(1)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虽然不信,却难以阻止他对好友的感情。
4.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葬。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本句中的“恨”同为“遗憾”意。故选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