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期中质量调研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综合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分歧(qí) 霎时(chà) 瘫痪(tān) 絮絮叨叨(xù)
B、应和(hé) 莅临(lì) 确凿(záo) 人声鼎沸(fèi)
C、停滞(zhì) 粗犷(guǎng) 绽开(zhàn) 花团锦簇(cù)
D、睫毛(jié) 酝酿(niàng) 祷告(dǎo) 咄咄逼人(chuò)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宽恕 感概 淅淅沥沥 精神抖擞
B、诀别 干涩 截然不同 浑为一谈
C、卓号 捶打 恍然大悟 滚瓜烂熟
D、遗憾 荫蔽 整装待发 花枝招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驾起船小心翼翼地向对岸驶去。
B、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六一”晚会上,两个小朋友的表演让人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D、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演技高超,他在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演得惟妙惟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C、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
D、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C、《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宋时期的刘义庆编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著作。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6、古诗文默写。(6分)
(1)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缺少思考的学习往往盲目,一味思考而不学习则常常陷入疑惑,这个意思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表达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以积极、乐观、鼓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4分)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__》,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____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8、光华中学正开展“墨香书法”语文实践活动。学校拟邀请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下周四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做书法欣赏指导讲座。假如你是学校“墨缘”书法社的李华,让你前去邀请陈先生,你该如何说呢?(3分)
二、阅读探究(42分)
(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6分)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春
[元]马致远 [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 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 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 啼莺燕舞,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9、第二首小令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画面。(2分)
10、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和白朴《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司马光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③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指:同“旨”,主要的意思。
③至:甚至。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自是手不释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儿戏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众皆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句子。(2分)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
13、司马光有哪些特点?(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一代宗师陆谷孙
黄显宁
①我记得,念小学五六年级那会儿,当科技翻译的母亲送给我一本《新英汉词典》。母亲说:“中学毕业前用这本就够了,读大学得换《英汉大词典》。”我看到,两部词典的主编是同一个人:陆谷孙。
②显然,这个人是母亲的骄傲。作为复旦大学英语系六四级本科生,母亲大二那年正好赶上毕业留校任教的陆先生开启他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
③谁不愿意当陆谷孙的学生呢?母亲说起陆老师当年英语如何零基础开始,一年之后成绩就甩同学一大截,任教讲课如何生动精彩。母亲似乎在讲传奇故事,我也像听评书那样默默地替这些故事添油加醋。以至于多年后,每每遥想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陆先生,儿时擅自叠加的岳飞、秦琼、杨六郎的形影,依然隐约可见。
④记得2000年前后,在别人攒的饭局里叨陪末座,席上有陆先生。我语无伦次地告诉他,家母是他的学生。他问了母亲的名字和年纪,想了没多久就反应过来:“你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陆先生果然记忆力过人,但我一想到自己身无长项,一时尴尬得接不上话。陆先生当然也看出来了,于是把话题岔开:“虽然我比你父母年长不了几岁,不过,按师门规矩,你得排到徒孙辈啦。”说完朗声大笑,那股子胸襟坦荡的侠气完美地契合了我儿时想象中的一代宗师。
⑤从此,“徒孙”和“师祖”成了我和陆先生闲聊时最常提的“典故”。我曾张罗请陆先生到我任职的出版社给青年编辑做业务培训,虽随口一提,没想到曾推掉无数大型活动的陆先生爽快应允,还手书三页纸的提纲,嘱咐我打印好事先发给来听讲座的同仁。讲座名为“向外文编辑们进数言”,勉励我们务必以“知书习业、查己识人、深谙语言、比较文化”为己任,穿插其间的是十几个双语案例。昨天找出来,提纲上的水笔字迹清晰如昨。再细看,有些短语旁边还有淡淡的铅笔字:“请打作斜体。”
⑥陆先生就是这样。前几年请陆先生出山翻译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传记《生活曾经这样》,不到两个月已经完成大半,我说“您悠着点啊,不是说过一年后交稿吗?”他摆摆手,说:“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不如早点了却心事。”
⑦问题是,陆先生的心事不断,教书之余要翻译,译文之外有辞书,英汉完了有汉英,勤勉不辍,无穷也。心无旁骛,一息尚存就要“榨取时间的剩余价值”,以求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这大约是陆先生毕生的态度。于健康而言,这无异老虎口里夺食,但从陆先生的角度想,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
⑧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站在陆先生的灵堂,想到半年前,我的翻译遇到难题,没敢惊动“师祖”,只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没过两分钟,小窗就亮起来,陆先生照例主动提出他的解决方案,照例加上一句“斗胆建议,不怕犯错,真是仅供参考的”。
⑨《中华汉英大词典》下卷还未出版,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我多么希望时间的猛兽在打瞌睡啊。
14、概括选文所写有关陆先生的具体事件。(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生主动帮我解决翻译难题。
15、从选文第⑤—⑦段中概括出陆先生的两点精神品质,并说明理由。(4分)
16、赏析选文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
17、请从选材的角度说说下列材料能否替换第⑧段。(3分)
想到半年前,陆先生听说我在学着写小说,嘱我务必将发表的文章寄过去给他看,我想他不过是鼓励“徒孙”的客套。没想到他不仅认真读了,还强烈建议我扩展小说里的一条人物线索:“希望看到你下一篇写一个出生在二线城市里的人物,我想看。”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李晓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晚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的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里,突然亮起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躺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里的灯都没有再亮起来。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里的灯又亮了起来。看到那团黄色的灯晕,我总觉得,那一盏灯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了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向几户人家打听,我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
11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手里握着的那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12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13然而那条小巷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14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9、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0、第④段横线处老奶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请写下来。(2分)
21、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22、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也一定有像老人这样为别人“点燃一盏灯”的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3分)
三、作文(50分)
23、生活是快乐的源泉。幸福的家庭、精彩的课堂、美丽的大自然,会让我们快乐;买了新书,穿了新衣,学了新知识,长了新本领,交了新朋友,也会让我们快乐……享受生活,快乐多多!请以《快乐多多》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
参考答案
一、1.C 点拨:A项“霎”应读shà;B项“和”应读hè;D项“咄”应读duō。
2、D 点拨:A项“感概”应为“感慨”;B项“浑为一谈”应为“混为一谈”;C项“卓号”应为“绰号”。
3、C 点拨:“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与后面的“开怀大笑”意思重复。
4、D 点拨:A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意识”;B项两面对一面,可在“做出了”后加“多少”;C项搭配不当,“下降”不能和倍数搭配。
5、D 点拨:A项《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B项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C项刘义庆是南朝宋人。
6、(1)应傍战场开(2)不知何处吹芦管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统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质量调研卷附答案下载: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