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可下载打印)

2021-03-23 九年级下册 0 1,02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9 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 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主题概述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 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 得我 与(“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1.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

(二)古今异义

1.则凡 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者能够。

2.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

5.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三)一词多义

1.故不为苟 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2.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 与之(给,给予)

3.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方法)

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4.所欲有甚 于生者(表比较,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对象,对)

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为也(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四)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同“德”,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3.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完整句子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六)成语积累

1.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2.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3.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四、思考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本文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主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事例:

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后被杀害,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见义勇为,不去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损害。

全 文 翻 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让人)得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让他更憎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因此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思想不至于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无礼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遭轻视而不屑接受。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如今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天性。

10 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策》是 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当时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唐雎受命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揭露了秦王的蛮横狡诈、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的本质。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秦王不 说(“说”通“悦”,喜悦,高兴)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二)古今异义

1.以五百里之地 易安陵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2.大王 加惠

古义:施予;今义:增加。

3.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连用。

4.安陵君 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5.非若 是也

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对,正确。

6.岂 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只是;今义:成直线的。

7.以头 抢地耳

古义:撞;今义:抢夺。

8.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9.长 跪而谢之曰

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仅仅,只是;今义:徒弟。

(三)一词多义

1.免冠 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是)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

4.此庸夫之怒也(生气,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四)词类活用

1.请 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2.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5.亦免冠徒跣(使动用法,使……免,使……徒)

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做动词,变成四个人)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先王受地”)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请于君广”)

(六)成语积累

1.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2.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四、思考探究

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2.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选取一例加以分析。

示例一: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示例二: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全文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小地盘,非常好;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着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原因就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请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继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倒下的尸体有近百万,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的时候),也不过就是脱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才能的士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色的虹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将是四个人了(我将成为第四个这样的人)。假若这个士人(我)一定发怒了,倒下的尸体两个,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站起来。

秦王显出屈服的神色(脸色变了),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何要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在啊。”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可下载打印) https://www.0516ds.com/9622.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