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26 分析写作手法
目录
一、考点精析………………………………………………………………….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2
【命题趋势】………………………………………………………………. 2
二、知识建构…………………………………………………………………2
考向1:表现手法…………………………………………………………….3
考向2:表达方式…………………………………………………………….5
考向3:描写方法…………………………………………………………….6
三、方法总结………………………………………………………………….10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表现手法的区别…………………………………10
四、考场练兵…………………………………………………………………..12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记叙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2.表达方式
3.描写方法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说明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某段写……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本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以“×××”为题,却又写到“×××”,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
2.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3.答题思路
分析表现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和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解答该题目时,通常可以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看题干中是否给出明确的表达方式,若已给出则直接分析所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若没有给出则提取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联系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分析作用
3.结合题干,总结出答题要点作答。
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 |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做的叙说和交代。(中招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其中插叙、倒叙重点考查) |
描写 | 将人物、事件和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
抒情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用: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坦率真挚,质朴诚恳,颇能打动人心。 |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作用: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 |
议论 | 直接点明和深化所写事物的意义。一般是先叙后议,深化读者对所叙述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 |
说明 |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性质等,使文章生动具体,有说服力。主要用在说明文中。 |
(1)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2.作用
3.答题模式
答题常见模式: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烘托了……
一般答题格式: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或……的心情(外在描写),体现(衬托、突出 )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内在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凸显了人物……的性格,抒发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人物内心情感(要答中心内容)。
(1)神态描写的作用:主要是透过特定环境,特定时刻人物的情态、表情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表现出人物的品格、精神;然后,结合作用仔细阅读有关神态描写的内容并分析归纳。
答题格式:通过对XX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XX的心理,表现人物XX的性格(品质、精神等)。
(2)动作描写作用: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等。
答题格式:运用动作描写,“……”“……”等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的……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语言描写作用:言为心声,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题格式: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4)心理描写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运用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人物……性格(品质)或揭示人物的……心理。
(1)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2)环境、场面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抒情、议论进行分析。作者对所写人物所抒发的感情和所作的评论,往往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社会。
(4)综合分析看似矛盾或者对比色彩鲜明的事件,全面评价人物性格。从阅读的角度考虑,“人心难测”,指的就是人物的性格一般情况下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定性,分析时务必全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
参考答案
考向2:表达方式
【例题剖析】
1.①麻子积极给消防员送物资;②介绍麻子的身世;③麻子亲自铲平自家玉米地开中转站;④消防员邀请麻子进消防队。 2.不可以删掉。本段交代了麻子的身世,柱子奶奶和麻子的关系,大火发生的背景以及麻子运送物资的情况,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清晰,为为后文征用麻子家的地作为中转站的情节做铺垫,且表现出麻子虽然身世可怜,却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3.示例一:首段“麻子救不了火”与后文麻子被邀请加入消防员队伍形成对比。作用:突出了麻子的担当和奉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了文章主旨。示例二:前文“这块地是麻子的命”与后文麻子亲自开车铲地开中转站的行为形成对比。作用:突出了“麻子”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