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6 分析写作手法-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14日
资源编号 94937

专题26 分析写作手法-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02-13 中考 0 76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题01 字音字形-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26 分析写作手法

目录

一、考点精析………………………………………………………………….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2

【命题趋势】………………………………………………………………. 2

二、知识建构…………………………………………………………………2

考向1:表现手法…………………………………………………………….3

考向2:表达方式…………………………………………………………….5

考向3:描写方法…………………………………………………………….6

三、方法总结………………………………………………………………….10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表现手法的区别…………………………………10

四、考场练兵…………………………………………………………………..12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记叙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考查重点】

1.表现手法

2.表达方式

3.描写方法

【命题趋势】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向1:表现手法

1.常见题型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或具体说明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说明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某段写……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本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以“×××”为题,却又写到“×××”,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

2.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 定义 作用 举例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2.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朱门酒肉臭,里有冻死骨。
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感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白杨礼赞》中的白杨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1.“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2.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3.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4.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1.先写……再写……,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3.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
引用 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法叫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朱自清的《春》中,在写春风时,引用了南宋诗人释志南《绝句》中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3.答题思路

分析表现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和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考向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解答该题目时,通常可以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看题干中是否给出明确的表达方式,若已给出则直接分析所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若没有给出则提取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联系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分析作用

3.结合题干,总结出答题要点作答。

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做的叙说和交代。(中招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其中插叙、倒叙重点考查)
描写 将人物、事件和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用: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坦率真挚,质朴诚恳,颇能打动人心。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作用: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议论 直接点明和深化所写事物的意义。一般是先叙后议,深化读者对所叙述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性质等,使文章生动具体,有说服力。主要用在说明文中。

考向3:描写方法

(一)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2.作用

3.答题模式

答题常见模式: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烘托了……

(二)人物描写

1.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一般答题格式: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或……的心情(外在描写),体现(衬托、突出 )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内在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凸显了人物……的性格,抒发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人物内心情感(要答中心内容)。

(1)神态描写的作用:主要是透过特定环境,特定时刻人物的情态、表情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表现出人物的品格、精神;然后,结合作用仔细阅读有关神态描写的内容并分析归纳。

答题格式:通过对XX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XX的心理,表现人物XX的性格(品质、精神等)。

(2)动作描写作用: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等。

答题格式:运用动作描写,“……”“……”等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的……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语言描写作用:言为心声,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题格式: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4)心理描写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运用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人物……性格(品质)或揭示人物的……心理。

2.侧面描写(烘托)的作用

(1)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2)环境、场面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抒情、议论进行分析。作者对所写人物所抒发的感情和所作的评论,往往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社会。

(4)综合分析看似矛盾或者对比色彩鲜明的事件,全面评价人物性格。从阅读的角度考虑,“人心难测”,指的就是人物的性格一般情况下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定性,分析时务必全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

参考答案

考向2:表达方式

【例题剖析】

1.①麻子积极给消防员送物资;②介绍麻子的身世;③麻子亲自铲平自家玉米地开中转站;④消防员邀请麻子进消防队。   2.不可以删掉。本段交代了麻子的身世,柱子奶奶和麻子的关系,大火发生的背景以及麻子运送物资的情况,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清晰,为为后文征用麻子家的地作为中转站的情节做铺垫,且表现出麻子虽然身世可怜,却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3.示例一:首段“麻子救不了火”与后文麻子被邀请加入消防员队伍形成对比。作用:突出了麻子的担当和奉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了文章主旨。示例二:前文“这块地是麻子的命”与后文麻子亲自开车铲地开中转站的行为形成对比。作用:突出了“麻子”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26 分析写作手法-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94937.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