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27 句段的作用
目 录
一、考情分析………………………………………………………………….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 2
【命题趋势】………………………………………………………………… 3
二、知识建构………………………………………………………………….3
考向1:开头句段的作用……………………………………………………4
考向2:中间句段的作用…………………………………………………..5
考向3:结尾段的作用………………………………………………………5
三、方法总结………………………………………………………………….9
中考记叙文阅读结尾的妙处……………………………………………….9
四、考场练兵……………………………………………………………………11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记叙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2.中间句段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①渲染气氛,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以故事开头或以发问开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③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
④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
⑤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⑥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提。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⑧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⑨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
⑩以诗词开篇,增加文采。
2、结构上:
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起下文。
③总结全文(统摄全篇)。
①承上启下;②呼应标题(开头、结尾);③做铺垫;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使文章脉络清晰。
2.内容上:
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②强调……,点明中心;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明……
的内容;④若为环境描写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3.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的作用一般是:
①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答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4.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结尾段作用:结尾语段的作用同样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入手,以下一些术语学生必须牢记清楚。
1、内容上:
①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升华感情)。
②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③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
④点题,揭示题旨。
⑤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⑥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
⑦有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补叙,作用是:补充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突出文中事件的意义重大(或人物影响深远)。
⑧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⑨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⑩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2、结构上:
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③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例题剖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棱角屠呦呦
王肖潇 李鹭芸
①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方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②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③1945年,屠呦呦入读宁波私立南江女中初中。次年,她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④1951年春,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生物药学。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⑤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⑥“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朱晓新说。
⑦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⑧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番话。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1.★请说出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屠呦呦的“棱角”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价,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屠呦呦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很多成功,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概括结尾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2.结合句子鉴赏,看结尾段使用了什么手法。
(1)鉴赏词语类
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关联词等入手。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其他需要考虑的是:大词小用;贬褒词性色彩互换等。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从句式的角度来分析,句式的类型有: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包括肯定句、一般否定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还有变式句,如倒装句之类的。
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倒装句突出强调等。短句节奏鲜明、节奏性强(动作连贯)、简洁(活泼)有力、生动明快,有时候表示紧急的事情(时间紧迫)或者表达强烈情感。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入手进行赏析,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往往考查较多的是描写句。描写就把题目转变成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上来。议论句和抒情句偶尔考到。
(5)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误会、托物言志、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反讽手法等。
3.点明主旨、突出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旨等
总结全文;照应文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反衬前文……内容等。
1.出人意料式
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
(1)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戛然而止的留白式(使用省略号)
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留有想象的空间余地、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3.悲(喜)剧式
震撼人心,给人以悲伤(愉悦)之感,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的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A。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B。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我们兄妹5人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我都百感交集。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第②段“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感受?由此“我”联想到了什么?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
参考答案
考向2:中间句段的作用
1.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朴实的性格特点。 2.①耿直,做事不拖泥带水,不啰嗦。与人沟通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
②极度认真。对一些数据,要查到原始出处,才肯告诉别人具体数据。 3.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引用得自然灵活,这些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更鲜活的屠呦呦。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