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25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目 录
一、考情分析………………………………………………………………….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 2
【命题趋势】………………………………………………………………… 2
二、知识建构………………………………………………………………….2
考向1:词语的理解及赏析………………………………………………..3
考向2:句子的赏析………………………………………………………….5
三、方法总结………………………………………………………………….10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破解赏析句子题型5个切入点……………….10
四、考场练兵………………………………………………………………….. 12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记叙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2.句子的赏析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 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指示代词:在上下文中找,一般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由近及远地找。“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②非指示代词: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到关键词句,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答题策略】
明确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把握引申义(指代义、临时义、修辞义、象征义)→分析表达效果→联系主旨。
【答题模板】
XX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写出了...的特点(状态、情态),表现了....的心情(品格)。
【答题策略】
①词义角度。理解词语本义→分析词语语境义→表达的情感。
②修辞角度。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表达的情感。
③词性角度。判断词性→表现出的作用(人物形象、品质等)。
A.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修饰(限制)了XX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的情感。
D.叠词:音律和谐,富有节奏感,加深语意。
④感情色彩角度。运用反语或褒贬反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感情。
答题模板
①XX词有.....的意思,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②XX词写出了...(结合文章内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③XX词运用.....手法,表现/揭示/突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答题策略
①从词语含义角度。注意词义的不同侧重点。
②从词语感情色彩角度。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贬义词不能用于褒义。
③从词语生动形象角度。
答题模板
①“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
②(结合句子分析效果)该词强调突出/限制/说明/修饰了....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特点。
③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所以不能删。
答题模板
①(一般情况)不能。
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
③(动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④换成XX后,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
句子的赏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无论是何种文体都会有要赏析的句子。
句子赏析的考点包括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前提是理解句子的含义。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或给出赏析的角度,或任选一句赏析,或以批注的方式进行赏析。
(1)从结构上看作用。处在文章不同位置的句子,其作用不同,一般情况下:(1)统领句起总起下文的作用。(2)过渡句起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作用。(3)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开头)、首尾呼应的作用。
(2)从内容上分析含义。紧扣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它带给你启迪的角度来品味。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等角度入手去分析句子。
思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艺术手法
散文中常用来赏析的句子一般有:(1)运用修辞的句子。(2)人物描写的句子。(3)景物描写的句子。(4)富有深意的哲理句、主旨句。
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答题四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4)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如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段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修辞格作用)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表现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辞 | 作用 |
比喻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
拟人 |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写活了,使……富有人情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
排比 |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音律和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
反复 | 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强调了……,突出表达了……的感情。 |
夸张 |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表达了……的感情,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
对偶 | 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
对比 |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把……与……作对比,突出强调了……,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
反语 |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
引用 |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
答题五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内容。(3)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5)揭示出了文章什么主旨。
(3)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鲁迅《孔乙己》:“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是关键词。“大约”是一个表推测的词语,文章结尾处,即小伙计叙述故事的时候,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人谈起孔乙己死的消息,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他的死当然无人知晓,只能靠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语气。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因为世态炎凉,孔乙己无人照料,而“我”又长久没有看见他,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悲惨下场又是注定的。所以赏析这个句子可以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来分析: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流露出“我”的同情,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
议论句:揭示……的道理,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抒情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生的月季花
明前茶
①那天,我提着水果和饭盒,去养老院看望逐渐失智的父亲。一进门,平时走路都需要搀扶的父亲,竞颤悠悠地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要带我去后院。
②一到后院,我就闻见新鲜土壤的湿润味道。原本空荡荡的花坛里,翻了土,种上了一些经过矮化处理的月季花,红的、粉的、黄的、橙的、白的,还有各种镶边的、混色的……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五月份的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但另外一半依旧顽强地、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并且还在不断冒出新的花蕾。
③为了看花,老人们有的摇着轮椅,有的推着助行车,纷纷从房间里出来了。父亲也一改愁眉苦脸的模样,脸上有了兴致与光辉,他一步一蹭地从小房间里出来,穿过走廊,一直走到后院里。养老院的吴院长欣慰地说:“为了看花,你爸这几天走得鞋底都蹭掉了一层。我们的理疗师苦口婆心动员他们多做运动,恐怕都起不了这几朵花那么大的作用。”
④我很好奇这几十株花是哪儿来的,因为养老院压根没有钱搞绿化,吴院长虽然前几年把后院堆放杂物的棚屋改建成了花圃,但好久都没有筹集到栽花、栽树的经费。
⑤吴院长揭开了谜底:“张嫂送来的呀!那个在我这里应聘护理员不成,就在大厅里当众痛哭的黑高个儿,你还记得吗?”
⑥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人们纷纷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的滚滚热泪,他们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
⑦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吴院长说,张嫂现在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组织了30多位老乡干绿化,街心公园、十字路口、高架桥快速线的两侧花圃,到处都有他们戴着草帽和护袖,埋头养护、修剪、补种的身影。
⑧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她开着小皮卡,领着几位老乡,在养老院门口卸下半车月季老桩。她用满是老茧的手一把拉住吴院长:“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这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
⑨吴院长特别不好意思:“可是,我没有经费买你的花……”
⑩张嫂戴着粗线手套,拎起一棵带土的花来给吴院长细看:“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修剪了。起码有一小半月季老桩看着还挺有生命力,就这样一股脑儿淘汰了,太可惜。”
⑪吴院长还没有发话,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已经从小皮卡上拿下工具,飞快地进入荒废许久的花圃,先翻一遍地,把小石头与小砖块拣出去,马上开始种花。
⑫吴院长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如果张嫂他们把淘汰的花运到垃圾站去,这会儿工作早完成了,而今,他们却还要在这里再苦干三四个钟头。吴院长只好立刻吩咐厨房煮了绿豆稀饭,还把自己的端午福利拿了出来,热粽子,切鸭蛋,让这些纯朴的工友们垫垫肚子。
⑬张嫂吸溜着薄粥,宽慰吴院长:“你不晓得,这些花,夏天我们去喷水,秋天我们去修剪,前两年下暴雪前,又去盖草垫子防冰冻……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替它们寻找一个好人家,心里才踏实。”
⑭这些差点被丢弃的月季花,适应了养老院的环境后,逐渐有了元气。它们如今不再呼吸马路上的汽车尾气了,恐怕比当年栽在马路中间花坛里时精神还要昂扬得多。新的一批花朵又开起来了,比春天时的花朵,有的色彩淡了一些,有的朵形小了一些,但它们依旧是泼皮又绚烂的月季啊。它们的花期还很长,可以从现在开到晚秋。
⑮养老院里坐轮椅的老人家也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他们努力端稳了手机,拍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由做绿化的张嫂带来,真是了不起。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7月19日,有删改)
A.小说第①段设置悬念,既引出了下文要阐述的内容,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作者通过嗅觉、视觉描写,并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后院花坛的变化之大。
C.小说反复写父亲及病房里其他老人们的变化,主要目的是突出月季花的绚烂和美好。
D.小说第⑭段中“它们依旧是泼皮又绚烂的月季”,“泼皮”是指月季花的生命力旺盛。
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张嫂”的人物形象。
…………
参考答案
考向2:句子的赏析
【例题剖析】
1.C 2.示例:①勤劳能干,张嫂组织老乡干绿化,成为城市绿化能手;②知恩图报,张嫂一直惦记着养老院中的老人们,并给敬老院送花;③纯朴善良,张嫂送花时看出了吴院长的不好意思,宽慰吴院长。 3.第⑥段交代了老人们给张嫂捐款的往事,点明了张嫂给养老院送月季花的原因,既表现了老人们的善良,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真挚情感。 4.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拿下”“进入”“翻”“拣”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描写了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娴熟麻利的种花动作,表现了他们的勤劳能干。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