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
第三章《光的折射 透镜》单元知识清单
思维导图
第一节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现象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2.发生折射的条件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若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发生折射。
(2)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也会发生折射。如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3.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一般要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光发生反射,同时还有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介质中而发声折射,即反射和折射现象同时发生,发生反射时不一定发生折射,但发生折射时一定发生反射。
二、光的折射规律
1.描述光折射的基本概念
(1)入射光线:从光源射向两透明介质分界面的光线;
(2)折射光线:从入射点射向另一介质的光线;
(3)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与两分界面的虚线;
(4)入射点:入射光线与两介质分界面的交点;
(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6)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简称“一点”(入射点)、“一面”(分界面)、“二角”(入射角和折射角)、“三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
2.光的折射规律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折射时光路可逆。
3.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1)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但不是正比例关系,叙述时应先说折射角后说入射角。
(2)无论光是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还是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在空气中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总是大于在水中或其他介质中的角(折射角或入射角)。
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池水变浅”: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例如岸上的人看水中的鱼位置“变高”。
如图所示,从鱼身上A点反射出的光线经折射后射入人眼,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感觉光好像是从S点发出的,S点就是人看到的鱼的虚像,它比鱼的实际位置偏高。
在岸边看水里的物体 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
2.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变高”,例如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树或建筑物“变高”。
如图所示,从昆虫上点A射出的光线经折射后射入鱼眼,因为光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靠拢法线,鱼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感觉光好像是从A′点发出的,A′点就是鱼看到的昆虫的虚像,它比鱼的实际位置偏高。
3.海市蜃楼和幻日
海市蜃楼的成因 幻日现象
(1)海市蜃楼多发生在夏天的海面上或沙漠上。夏天空气较热,但是海水比较凉,海面附近空气的温度比较低。海面地表上方不同高度的空气层相当于一层层密度不同的透明介质。密度大的空气层为光密介质,密度小的空气层为光疏介质。远方景物射出的光在层与层之间连续发生折射。从整体来看,光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观察者的眼中。在观察者看来,光好像是从海面上空的物体射出的。
(2)幻日:高空中悬浮着许多形状规则的小冰晶,当太阳光经过它们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在特定的环境下就会产生幻日现象。
四、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设计实验】
如图所示,让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以不同的角度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光束在空气和玻璃砖中的径迹,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让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重复上述实验。
让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垂直射入玻璃中(或从玻璃垂直射到空气中),观察光的传播路线。同时改变介质进行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进行实验】
1.让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观察光的整个传播路径,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2.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并记录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3.让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观察光的整个传播路径,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4.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5.让光垂直射入玻璃,观察光的整个传播路径。
6.让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同时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观察两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 介质 | 入射角 | 折射角 |
1 |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 ||
2 |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 ||
3 |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 ||
4 | 光从空气垂直入玻璃 |
【分析论证】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3.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可以看到,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就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就是说,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这时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综合以上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折射时光路可逆。
第2节 透镜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凸透镜 凹透镜
2.主光轴和光心
(1)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简称主轴。如图的点划线CC'。
凸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2)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叫做透镜的光心O。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是指光经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在一点上,而是指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向主光轴偏折,如图所示。
甲 平行光束 乙 发散光束 丙 会聚光束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是指光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偏离主光轴,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也可能相交于一点,如图所示。
三、焦点、焦距及三条特殊光线
1.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3)凸透镜有2个焦点,并且关于光心对称。
(4)凸透镜焦距的意义: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选填“强”或“弱”)。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
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再拿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测量这个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2.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1)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叫凹透镜的焦点。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凹透镜有2个焦点,关于光心对称。
(2)焦距: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对光发散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对光的发散能力越强(选填“强”或“弱”)。
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3.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
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2)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③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相关概念
(1)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
(2)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
(3)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器材与实验装置图
(1)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2)实验装置
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调整蜡烛、凸透镜进行实验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如图所示。
3.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并使之远离凸透镜。 调整光屏位置,直至光屏上呈现烛焰的像。测量物距和像距,并将成像的情况 记录在下表中。
(2)逐次减小物距,重复上述操作并记录,直至在光屏上无法呈现烛焰的像。
(3)当物距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从光屏上观察到像,此时物距是多大?回顾用放大镜观察邮票的情景,移开光屏,用眼睛通过凸透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4)在逐次减小物距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由此推测,是否存在像和物大小相等的情况?如果有,这时像距、物距和焦距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试一试,你的推测正确吗?
像与物距的关系 凸透镜的焦距f= 10 cm
实验
次数 |
物距
u/cm |
物距与焦距
的关系 |
像的性质 | 像距
v/cm |
||
虚实 | 大小 | 正倒 | ||||
1 | 30 | u > 2f | 实像 | 缩小 | 倒立 | 15 |
2 | 20 | u = 2f | 实像 | 等大 | 倒立 | 20 |
3 | 15 | 2f >u >f | 实像 | 放大 | 倒立 | 30 |
4 | 10 | u =f | 不成像 | |||
5 | 6 | u <f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 |
4.分析与论证
分析上表记录,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像。没有缩小的虚像。
(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选填“倒立”或“正立”)。
(4)物距u>像距v,像是缩小的;u<v,像是放大的(选填“放大”或“缩小”)。
(5)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即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离焦点)像远像变大;虚像(与物)同侧正,实像异侧倒,像物相互跟着跑。
物距u | 像的性质 | 物与像
的位置 |
像距v | 光屏能
否承接 |
||
u>2f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异侧 | 2f>v>f | 能 |
u=2f | 倒立 | 等大 | 实像 | 异侧 | v=2f | 能 |
f<u<2f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异侧 | v>2f | 能 |
u=f | 不成像 | |||||
u<f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同侧 | |v|>u | 不能 |
5.交流讨论
(1)在做实验时, 某同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有:
①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②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③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焦点上。
(2)用卡片把透镜遮住一部分,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性质不变,也是完整的,但亮度会变暗些。
(3)蜡烛长度变短时,像在光屏上将会向上移动。调节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透镜和光屏向下调节.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