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春学期初中学生第二次阶段性评价
八年级历史试卷
(满分:5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说明: 1.本试卷共4 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考试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第一部分 选择题(24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 共24分)
1.历史老师在黑板上列出了19世纪前期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的原因,不在其中的选项是( )
A.开辟海外市场 B.推销工业品 C.贩卖奴隶 D.掠夺原料
2.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
A.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B.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C.促进了近代经济发展 D.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895~1945年50年间,台湾离开了祖国怀抱。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这个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时务学堂 C.黄埔军校 D.京师同文馆
5.“黑暗神州尽雪霜,工农出路在何方?八一首义新军诞,打响光明第一枪。”该诗是为了纪念(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南昌起义的爆发 D.井冈山胜利会师
6.如图,是一位同学保留的景区门票,在此景区可以了解的历史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B.国共两党合作,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C.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胜利完成了长征
7.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的思想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8.下列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其中发生在长征期间的是( )
A.嘉兴鼓航帆,南昌建武装 B.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9.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是( )
A.七七事变的爆发 B.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C.华北危机的出现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0.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B.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
D.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1.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12.中共中央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明确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人民解放军进行了(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
1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称谓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如政府叫“人民政府”货币叫“人民币”,警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这类称谓意在彰显新中国( )
A.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 B.保障了工人阶级权利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14.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诗中的“桥”是指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北京卢沟桥
15.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的创举是( )
A.赎买政策 B.自负盈亏 C.互助合作 D.按劳分配
17.这位科学家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而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位农业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杨利伟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2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
A.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B.发展乡镇企业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19.“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但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这段话概述了经济特区( )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2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对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
C.中共十三大报告 D.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的讲话
21.20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的积极倡导下,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改革开放
22.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全面准确推进“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良好态势”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方针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实施“一带一路”
23.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24.“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表明( )
A.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B.中国经济居世界首位
C.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西方文化的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6分)
二、材料分析(本大题共3题,总计26分)
25.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炮口的逼迫下”指的是哪一场战争?谈谈你对“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理解。
材料二:辛亥革命民国取代帝国,诚然来的过于急骤,无论从思想上、组织上都缺乏充分的准备,但却是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相沿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的角度,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伟大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是什么运动?该运动最能反映其性质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怎样准备?
(4)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强国有我”的誓言?
26.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015年《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西藏的发展还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什么举措?
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和图一有关地区的回归时间是什么?这两个地区得以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中共二十大报告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看法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材料四: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项“让世界进入中国”和“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的具体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7.回首75年来新中国走过的艰辛岁月,既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以《回首往事,携手共进》为题,共同探究一下共和国7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
【奋斗与成功】
材料一:建国初期,面对我国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一一摘自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工业水平的状况。为此我们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这一举措的完成有怎样的意义?
【挫折与失误】
材料二:1958年,中共八大召开之后,党认为经济建设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这一错误思想的渗透,使党和全国人民后来面临着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一摘自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2)材料二中“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导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发生了哪两个严重失误?我们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改革与富强】
材料三: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一事情发生之后,中国农村开始实施了什么经济制度?图二中城市的崛起得益于哪一次会议的重大决策?图三开始的时间是什么?
【借鉴与启迪】
(4)转瞬之间,共和国已走过75年的风风雨雨,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你怎样的启迪?
…………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19世纪前期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的原因,其中不包括贩卖奴隶,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项是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