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自学精品讲义
第7讲 名著导读
1.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理解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
2.掌握名著的阅读方法。
第一部 红星照耀中国
一、作者简介
埃德加. 斯 诺(1905-1972)于 1905 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到达中国的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 年以后,为采集新闻,遍访 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台湾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也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极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他所写的《西行漫记》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二、书名含义
(1)《红星照耀中国》别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2)《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3)《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三、创作背景
在1935年10月,红军即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也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为了搞清陕北苏区这个“未知之地”的真实情况,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苏区。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于1936年6月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性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只照像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多次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以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并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
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作了公正报道。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这本书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四、章节内容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共产党主动要求停止内战,主张联合抗日,并对国民党做出了退让。
共产党主动要求停止内战,主张联合抗日,并对国民党做出了退让。彰显了共产党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利益为先,以人民利益为先的大公无私精神。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
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五、主要人物形象
1、毛泽东:
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他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说话平易,生活简朴,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2、周恩来: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3、贺龙: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土匪头子;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
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对有钱人仇视。
4、朱德: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人乒乓球打得好,篮球打个“不厌”。
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5、彭德怀:
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而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生活节俭: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不吸烟,不喝酒。迟睡早起。很喜欢孩子,常有孩子跟着,脱棉衣给小号手。
6、徐海东:
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
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门牙因为骑马的事碰掉的。
徐海东是斯诺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离开鄂豫皖参加长征的时候,亲属被蒋介石杀害66人
六、艺术特色
(1)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2)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3)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
(4)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第二部 昆虫记
一、作者简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法布尔半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他也为漂染业作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
二、创作背景
1875年,法布尔带领家人迁往乡间小镇。整理20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于1879年问世。1880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三、主要内容及章节概况
(1)《昆虫记》是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涉及蜣螂、蚂蚁、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现在已知的昆虫种类约100万种,占所有已经知晓的动物种类的5/6;并且仍有几百万的未知晓的昆虫仍待人类去发现和认知。法布尔在19世纪中期,于学校教课之余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观察各类昆虫,为之定名,为之讴歌。
《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2)章节概况
第一章:记录了推粪球的圣甲虫、捕食吉丁的节腹泥蜂以及黄翅飞蝗泥蜂有趣的生活习性、高超的本能。
第二章:记录了为黄地老虎幼虫做手术的毛刺砂泥蜂在荒石园中的生活状态。
第三章:记录了石蜂、蜂虻、褶翅小蜂寄生行为和进食方式。
第四章:记录了长腹蜂、切叶蜂、采脂蜂、天牛在本能的驱使下所展现出的捕食和筑巢的特性。
第五章:记录了胡蜂所搭建的六角形蜂房,以及它的计算达到了何等符合几何学的精准度。
第六章:记录了狼蛛、圆网蛛和蝎子等昆虫为了生存不懈努力的画面。
第七章:记录了金步甲、松树鳃金龟、沼泽鸢尾象、萤火虫等昆虫的婚俗、产卵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八章:记录了香树蚜虫、蜂蚜蝇、彩带圆网蛛等昆虫的习性。
第九章:证明人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第十章:向人们揭示了这些昆虫对自己的爱侣和孩子的款款深情,用生动、平实的语言谱写出昆虫世界的爱情诗篇。
四、昆虫特点
1.瓢虫——花园中的“淑女”
2.蜣螂——粪球引出的故事
3.萤——星光灿烂萤火虫
4.蝉——为自己歌唱
5.螳螂——美丽的“杀手”
6.蚱蜢——“小鬼”恩布沙
7.蚂蚁——神奇的记忆力
8.蟋蟀——田园中的提琴家
9.黄蜂——充满失落的九月
10.孔雀蝶——大自然的舞姬
11.松毛虫——工作并幸福着
12.天牛——来自身体深处的召唤
13.狼蛛——与木匠蜂作战
14.绿蝇——新陈代谢的工作者
15.蝈蝈——到树上去捕食
16.朗格多克蝎子——极具杀伤力的毒液
17.石蚕——小鞘与潜水艇
18.豌豆象——尽忠职守的税务官
五、艺术特色
1、《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将昆虫世界化做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2、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3、内容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其准确无误地记录了观察得到的事实,没有任何增添,也没有什么忽略。
4、《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考点一:红星照耀中国
例1.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填空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______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____________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下列有关书中人物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是一个精研文史哲的学者,也是一个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家。
B.“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朱德。
C.彭德怀大公无私,除了两套统一发放的红军军装,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D.“红小鬼们”勤奋、忠实,热爱红军,有着革命的热情。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一一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他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联系上下文,请你谈谈文段中为什么说“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
考点二:昆虫记
例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题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本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该书被誉为“_____________”。
(2)读了选段,你认为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3)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1.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曾专章深入细致地介绍了当时红军的情况以及长征。他在该书述及大渡河畔战事时取题为“大渡河英雄”。下列与大渡河畔战事相关的一项是( )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用真实生动的笔调刻画了红军人物和红军精神。
B.埃德加·斯诺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
C.《昆虫记》中,蝉是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
D.《昆虫记》中,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辛苦的生产者却是蜜蜂。
3.下面有关名著《昆虫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因此鲁迅先生把它奉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B.法布尔的笔下,小甲虫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杨柳天牛“为了他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C.法布尔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
D.《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
4.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写出选文作品的作者和体裁,作品取名有什么深刻寓意?
(2)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红军战士的认识。
5.【奥秘探究】
片段一:照毛泽东的报告,一九三三年九月,江西苏维埃有一千四百二十三家“生产与分配”的合作社。国际联盟调查员的证明文件也说共产党在这集体经营方式上是最成功的——甚至当他们的政权还未稳固的时候。
片段二:这时蒋介石正坐镇贵阳,老以为红军要向东,把“追剿”部队都往东调。而红军用四天神出鬼没的进军,来到了离云南省城昆明三十里附近。所有的官军都落后了五天以上的行程,云南军五个旅都在贵州,昆明城内只有一个教导团。军阀龙云惊慌得一切不顾,要逃往安南去。
(1)结合片段一中加横线的内容,简要说说纪实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根据片段二加点词语,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6.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1)选段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瓢虫的?
(2)选段中的瓢虫是利用什么来保护自己的?为什么?
…………
参考答案
例1.(1)纪实性 延安 毛泽东 周恩来
(2)B
(3)在西北,不识字人数众多,他们没文化,思想愚昧,看不到未来,犹如陷入了黑暗之中。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