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ㅤㅤ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ㅤㅤ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ㅤㅤ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ㅤㅤ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ㅤㅤ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洞庭一湖 惟长堤一痕 B.此乐何极 而乐亦无穷也
C.把酒临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交代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的政绩。
B.第③段以“若夫”的虚拟语气起笔,格调较为高亢,节奏明快有力。第④段以“至若”领起,格调渐次振起,情辞转为激昂。
C.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又有鲜明的层次性,独立的写景与议论抒情互相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D.文章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选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乐”,链接材料中“余心乐”是程颢感受到的“乐”请结合内容具体说说这两种“乐”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秀丽)
C.杂然而前陈者(陈列) D.太守谓谁(是)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文多次提到“乐”,主要写了哪几种“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ㅤㅤ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ㅤㅤ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ㅤㅤ秦王佛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跳,以头抢地耳。”唐唯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ㅤㅤ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链接材料:
黄琬巧对ㅤㅤ
ㅤㅤ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②魏郡③太守。建和元年④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⑤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⑥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黄碗:东汉人。②为:担任,③魏郡:古郡名。④建和元年:即公元147年。建和,东汉汉桓帝刘志的年号。⑤诏:皇帝的命令。⑥如:像。⑦应:回答。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 B.以头抢地耳(撞)
C.长跪而谢之曰(感谢) D.寡人谕矣(明白)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要离之刺庆忌也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B.安陵君其许寡人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C.以头抢地尔 即以其言应诏
D.而君逆寡人者 而深奇爱之
3.将下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2)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4.从文章内容看,你认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唐雎、黄琬二人皆能巧对,两文的作者对二人赞颂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ㅤㅤ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ㅤ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腰白玉之环 腰:在腰间 B.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
C.缀公卿之后 缀:跟随 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每年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B.余则韫袍敝衣处其间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而承天子之宠光 专诸之刺王僚也
D.今诸生学于太学 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面文段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作者在求学过程中克服了求学路途遥远、生活艰苦等重重困难。
C.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代努力学习。
D.作者写同舍生的奢华,从正面衬托自己虽物质上贫乏,但精神上却很富足。
(五)阅读回答问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公将鼓之 _________
②齐师败绩 _________
③既克,公问其故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从选文看,曹刿论述的战争的取胜之道是什么?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妄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读,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孰视之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jiè)生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通“喝”。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大雪深三尺许__________________ ②坐久清冽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余 勉 强 举 大 觥 敌 寒 酒 气 冉 冉 积 雪 欱 之 竟 不 得 醉
4.请找出并抄写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5.这篇文章与《湖心亭看雪》都是作者在明朝灭亡后所写,为什么还采用明朝年号纪年,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课外文言文。
齐威王论宝
ㅤㅤ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②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③,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④。吾吏有黔夫者, 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④河:指黄河。
1.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尚有径寸之珠 呼尔而与之
B.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皆朝于齐
C.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使守高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请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至少两处)。
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4.结合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这篇短文,你认为齐威王是个怎样的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①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②,藉无茵席③。
为鲁山令,有盗系④狱,会虎为暴,盗请格⑤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⑥。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事:侍奉,伺候。②酪:糊状的食品。③藉不茵席: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藉,这里是“坐卧”的意思。茵,垫子。④系:拘囚,关进牢狱。⑤格:打斗,击杀。⑥爨[cuàn]:烧火煮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负母入京师 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许之矣,不可负约。
3.文中故事表现出元德秀哪些优秀品质?
(四)阅读回答问题。
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①,登柏寝②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后世将孰有此?”晏于对曰:“其田成氏乎!”景公曰:“寡人有此国也,而曰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对曰:“夫田成氏甚得齐民。其于民也,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③焉,余以衣士。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故曰:‘其田成氏乎!’”公泫然④出涕曰:“寡人有国而田成氏有之。今为之奈何?”晏子对曰:“君何患焉?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
【注释】①少海:指渤海。也称幼海。②柏寝:春秋齐台名。③二制:七丈二尺。④泫然:眼泪汪汪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君何患焉 _________
②齐尝大饥 _________
2.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
3.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子给齐景公提了哪些建议。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①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子耄②逊③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④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注】①偃(yǎn):卧倒,伏倒为仆,仰倒为偃。②耄(mào):形容年老。③逊:逃遁,逃避。④壅(yōng):障蔽,遮盖。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 _________
②夫所以作亭之意 _________
③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_________
④去郊而适野 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升高以远望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醒能述以文者 C.不以物喜 D.卷石底以出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阅读全文,总结作者对“作亭之意”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曹玮①知镇戎军②日,尝出战小捷,虏③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⑤。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⑦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⑧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16年9月版)
【注】①曹玮:北宋名将。②知镇戎军:主持镇戎地区工作。③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称呼。④縻(mí):束缚。⑤候:侦察。⑥少选:一会儿。⑦严军:整顿好队伍。⑧驰;驱车马追逐,此处意为战斗。⑨阑:衰退。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徒縻军 _________ ②虏兵去数十里 _________
③我不欲乘人之怠__________________ ④比其复来 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B.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C.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D.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4.曹玮何以被称为名将?请简要分析。
(七)请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邀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苏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八)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ㅤㅤ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n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志气自若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谈吏事 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3.请你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具体说说欧阳修的从政思想。
(九)阅读以下文段,完成问题。
ㅤㅤ齐景公时,晋、燕联而攻之,齐师败绩。景公患之①曰:“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原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将兵以退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③吾于之闾伍④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人微权轻,原得君之宠臣,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⑤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留饮家中。夕时乃至。穰苴召军正⑥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於是遂斩庄贾。三军之士皆振栗⑦。士卒争奋出为之赴战。后退晋燕,收失地大胜而归。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田穰苴(ráng jū):齐国大将,著名军事家。②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③擢:提拔。④闾伍:指平民所居,后因违反军法被穰苴杀死。⑥军正:古代军中执法官。⑦振栗;同“震栗”
1.请用“/”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卒争奋出为之赴战
3.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穰苴是怎样的一个人?
(十)文言文阅读。
太祖本纪(节选)
太祖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后唐天成二年,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士集驿门,宣言点检为天子。或止之,逼寝所,太宗入白,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众皆罗拜,呼万岁
五代乱极,宋太祖起介胃之中,践九五之位。及其发号施令,四方列国,次第削平,释藩镇兵权,绳赃史重法,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考论文明教化之治,道德仁义之风,盖无让焉。
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
B.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
c.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
D.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以黄衣加太祖身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屠惧,投以骨(《狼》)
C.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出生在洛阳夹马营,长大后,身材魁梧,豁达大度,气概不凡
B.天快亮的时候,将士们来到太祖寝室外,太宗进去禀告:军校们拿着兵器排列在庭院中,我们愿意拥立太尉当皇帝。”
C.到宋太祖发号施令,著名的藩镇首领和大将,俯下身子听从命令,先后都被平定,这不是人的力量容易达到的。
D.宋太祖白建国以来,重视农业,发展教育,赋税轻微,与社会共同休养生息,他才开始享乐。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有典则,考论文明教化之治,道德仁义之风,盖无让焉。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道途行乐之法
李渔
ㅤㅤ予游绝塞而归,乡人讯曰:“边陲之游乐乎?”曰:“乐。”
ㅤㅤ有经其地而惮焉者曰:“地则不毛,人皆异类,睹沙场而气索,闻钲鼓①而魂摇,何乐之有?”
ㅤㅤ予曰:“向未离家,谬谓四方一致,其饮馔服饰皆同于我。及历四方,知有大谬不然者。然止游通邑大都,未至穷边极塞,又谓远近一理,不过稍变其制而已矣。及抵边陲,始知地狱即在人间,罗刹原非异物,而今而后方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而近地之民,其去绝塞之民者,反有霄壤幽明之大异也。不入其地,不睹其情,乌知生于东南,游于都会,衣轻席暖,饭稻羹鱼之足乐哉!”
ㅤㅤ李固②与弟书,谓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似有遗憾;太史公因游名山大川,得以史笔妙千古。是游也者,男子生而欲得,不得即以为恨者也。
ㅤㅤ有道之士,尚欲挟资裹粮,专行其志,而我以糊口资生之便,为益闻广见之资,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而且食所未食,尝所欲尝,蓄所余者而归遗细君③,以果一家之腹,是人生最乐之事也,奚事哭泣阮途④,而为驭骏者所窃笑哉?
(原文有删改)
【注】①钲(zhēng)鼓:一种乐器。②李固:东汉大臣。③细君:妻子。④哭于阮途:魏晋名士阮籍因前途无望,心中苦闷,有时独自驾车任意而行,至无路处,便大哭一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乡人讯曰 讯:询问 B.其去绝塞之民者 去:离开
C.谓周观天下 周:遍及 D.蓄所余者而归遗细君 遗:给予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未离家,谬谓四方一致,其饮馔服饰皆同于我。
②是游也,男子生而欲得,不得即以为恨者也。
3.纵观全文,作者认为“道途之乐”有哪些意义?请概括作答。
(十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②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整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⑤,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①扶风:凤翔府。②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③忭:欢乐、喜悦。④荐饥:连续饥荒。⑤二三子:诸位,几个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名:命名 B.予至扶风之明年 明年:第二年
C.而吾亭适成 适:恰巧 D.以属客而告之 属:类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B.为亭于堂之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C.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D.以为休息之所 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B.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C.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D.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列举命名文章、年号以及给孩子命名的事例,为了说明喜雨亭用雨来命名,也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B.苏轼到凤翔府任职期间,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人们都以为这是个好年景,果然这一年每个月都风调雨顺,没有旱情。
C.下了几场雨后,官员、民众都很高兴,作者所建之亭也正好建成,于是将其命名为“喜雨亭”。
D.文章体现了作者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的品格,他认为官吏个人之喜忧应与百姓之喜忧相关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十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ㅤㅤ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ㅤㅤ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③,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ㅤㅤ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ㅤㅤ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亦受牵连被谪。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九曲亭游玩,写了这篇游记。②子瞻:苏轼的字。③浮图:梵语,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 推断方法 | 释 义 |
子瞻杖策载酒 | 词类活用法:名之者谁 | ① _________ |
及其既厌 | 成语联想法:学而不厌 | ② _________ |
杂陈于前 | 课内迁移法:杂然而前陈者 | ③ _________ |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其 旁 古 木 数 十 其 大 皆 百 围 千 尺 不 可 加 以 斤 斧
3.《武昌九曲亭记》名为亭记,实则写人。请结合文中画线句赏析苏轼形象。
4.本文是苏辙因“乌台诗案”受牵连遭贬谪后所写。请结合选文和课内链接篇目归纳“古代贬谪文学”的特点。
课内链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如今的别墅之类)。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③非:不对,错误。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异二者之为 _________ ②是进亦忧 _________
③孟子对曰 _________ ④忧民之忧者 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3.请根据【甲】【乙】两个文段的内容,谈谈孟子和范仲淹两人的忧乐观有何异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醒心亭记(节选)
[宋]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②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③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④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⑤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注释]①作州:任知州。②几:将近,接近。③即;到达。④洒(sǎ)然:不拘束的样子。⑤无为:清静自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_ ②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
③构亭曰“醒心”_________ ④草树众而泉石嘉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见其名之意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B.则其心洒然而醒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滁州之西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
4.填空。
两文都写了乐,其中《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指 _________,《醒心亭记)中的“公之乐”指 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⑤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界生吹洞萧和之,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芥(jie)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颌(h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大雪深三尺许 _________ ②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_________
③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 ④余挐一小舟 _________
2.下面句中“而”的意义、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B.浴雪而立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拖冰凌而归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余坐一小羊头车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声为寒威所慑。
5.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惑情。
(四)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气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令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①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出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面与“何不用也”中“何”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白雪纷纷何所似 B.水何澹澹 C.何不为也 D.何故?
2.请找出甲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_________”同“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任选一题)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5.两篇选文都运用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修辞方法 | 例句 | |
甲文 | _________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乙文 | 设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甲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好处是什么?
7.怎样理解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
(五)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ㅤㅤ【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左佩刀,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ㅤㅤ【乙】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①后,俸去书来,落落②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ㅤㅤ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③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使与书俱。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释】①通籍:出仕,做官。②落落:堆积的样子。③公:同别人共用。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支僵劲不能动”中的“僵劲”是僵硬的意思,突出天气严寒和行路凄苦。
B“烨然若神人”中的“烨”是光彩鲜明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同舍生服饰的华美。
C.“形诸梦”意思是梦中出现借书的情形,突出作者爱读书想学习的迫切心情。
D.“今黄生贫类予”中的“贫”是贫乏的意思,写出了黄生精神生活的空虚贫乏。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不汉语。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甲文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请简要分析这种人称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4.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手法。甲文中,作者的“①_________”与同舍生的奢华装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乙文中_________作对比,又将作者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与③ 作对比,从而强调了读书应④_________的道理。
(六)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昭阳①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②,爵为上执圭③。”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④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乎?楚有祠者,赐其舍人⑤一卮⑥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兵⑦,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亦足矣。官之上,非可重⑧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⑧,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昭阳:楚怀王的将军。②上柱国:楚国官名。③上执圭:楚国最高的爵位。④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⑤舍人:王公贵人身旁管事的人。⑥卮(zhī):酒器。⑦弱兵:削弱兵力。⑧重:重迭。⑨后归:归于后人。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
②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以是为名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B.昭阳以为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外(《出师表》)
C.亦足矣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D.子安能为之足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乎
4.【甲】【乙】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都与A _________有关,【甲】文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B (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的陈轸运用了C _________的寓言嘲讽了D_________的人。
(七)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ㅤㅤ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③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①师旷:盲人乐师。②衽(rèn):长袍。③太师:师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_________ ②闻寡人之耳者 _________
③公被衽而避 _________ ④以为寡人戒 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3.邹忌和师旷讽谏的语言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别运用了 _________ 和 _________的方式。
4.简要分析齐威王和晋平公的形象。
…………
参考答案
(一)1.B
2.①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3.B
4.范仲淹的“乐”是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贵品质。程颐的“乐”是诗人融入大自然,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