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3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八下比较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式微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关雎(节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乙】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请你赏析甲诗“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中“悠”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主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请你说说乙诗反映了劳动人民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式微》这首诗描写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传达出小人物不堪苦役的怨声,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B.《送杜小府之任蜀州》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送杜小府之任蜀州》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式微》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是设问强化语言效果。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句式变化,参差错落。
4.任选角度赏析《式微》一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经•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5.《诗经》中常以重章叠句的形代来抒发情感,请分析以上两首诗通过重章叠句的形式来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诗作,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乙】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以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B.甲诗“式微式微”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动。
C.乙诗是诗人被贬后看到下层人民贫困生活,有感而发,写下的慷慨激愤之作。
D.乙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7.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来表达对老百姓的同情?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关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无奈之情。
B.《式微》全共二章八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两句一换韵,故而全诗节奏短促,情调急迫。
C.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反应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抨击了唐朝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卖炭翁》一诗将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和宫使的巧取豪夺、卖炭翁的悲愤无助和宫使的蛮横无理炭的价值和卖炭翁的所得进行了对比。
9.关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式微,式微,胡不归?”诗歌起笔以无疑而故作有疑而问的问句形式开头,使诗歌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强调了老翁辛苦烧炭的目的,既突出了这些炭是维持卖炭翁一家生活的全部希望,又为后面写宫使掠夺炭的罪恶行为作了有力的铺垫。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运用外貌描写,深刻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
D.“牛困”“人饥”“日已高”“泥中歇”具体表现了运炭路途的遥远和艰难。
子 衿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是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同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诗经》也叫《诗三百》,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甲诗借景抒情,抒写一位男子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乙诗直抒胸臆,表达一位女子的相思之苦。
C.甲诗“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相思难耐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D.乙诗“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两句,写主人公对恋人衣饰的赞美。
2.《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进行创作。请以《子衿》为例分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诗,按要求完成各题。
【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蒹葭”“白露”属于 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 。
“挑兮达兮”的意思是____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属于________修辞手法。
4.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的相同点,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说说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静女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②,贻③我彤管。彤管有炜④,说怿⑤女⑥美。
自牧⑦归⑧荑,洵美且异⑨。匪⑩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姝shū:美好。②娈luán,面目姣好。③贻:赠。④炜:色红而光亮。⑤说怿:说同“悦”。怿yì,喜悦。⑧女:同“汝”,你,指彤管。⑦牧:城邑的远郊。⑧归:同“馈”,赠送。⑨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xún:确实。异:特殊。⑩匪:同“非”。
5.以上两首诗出自《_____》,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上两首诗都是古老而深情的恋歌,均有重章叠唱之意,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来格外动人。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比喻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和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D.两首诗都以物寄情,《子衿》中的“衿”和“佩”承载了女主人公的思念,《静女》中的“彤管”和“荑”寄托了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爱恋。
7.同样是在城墙一角等待心上人,《子衿》中的女主人公与《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淇上①送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②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释】①淇上:淇水,水名,在河南北部。②祖帐:即饯别。
1.对下面这两首诗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用夸张、对偶的修辞,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写得昂扬乐观,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成为千古名句。
C.《淇上送赵仙舟》作者借凄清之景,通过“哭泣”“伫立”等细节,表现作者的伤感、不舍之情。
D.两首诗同为送别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落寞,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的伤感和不舍之意。
(二)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送别》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送社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送别》作者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3.下列对诗词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别》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送别》末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甲诗首联中的“辅”和“望”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首诗都有“沾巾”的情节,但所指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情感表达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重别薛华
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 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这首诗写于作者漂泊巴蜀的后期。诗人20岁时任沛王府修撰,因戏作《斗鸡檄》被高宗逐出沛王府,此后开始了漂泊巴蜀三年的生活。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B.《重别薛华》写于诗人落魄之际,面对挚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凄苦倾泻无余。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重别薛华》写景都意境开阔,景中见情。
…………
参考答案
式微
1.“悠”,担心之意,这里使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担心自己想念的那位女子的心理,并且配合辗转反侧的动作,表现男主的爱慕,思念等等复杂的感情。
2.乙诗反映了劳动人民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君主的贵体,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