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年~1842(道光)
一、鸦片走私:
19世纪前期,正常贸易中中国出超,为扭转不利局面,走私鸦片,鸦片泛滥导致人民身心健康受损、军队战斗力削弱、官员更加腐败、白银大量外流等等。
二、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三、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反抗:关天培、陈化成等战死,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四、中英《南京条约》★★★★★必考
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割地”、“赔款”、“通商”、“议税”)
附件: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特权。
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必考
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
(3)其它原因: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
2、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咸丰)
(一)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1858年
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公使驻京,十口通商,长江航行)
(三)3、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出兵占领天津,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
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
第二单元 近代化早期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同治),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止(光绪)
(一)兴起★★★★★必考 时间
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根本目的)
代表人物:中央: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内容★★★★★必考 口号:“自强”、“求富”。
1、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①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②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4、建立新式海陆军:陆:新式洋枪队。1875年左棠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海: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
(三)评价洋务运动★★★★★必考
(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积极意义: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4)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概况 (一)起止时间:1894年——1895年
原因:a.明治维新后,日本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因);
b.重要原因“大陆政策”;
c.直接原因: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
(二)战争过程及民族英雄:
(1)1894年丰岛海战:开始标志 (2)平壤战役 左宝贵 (3)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4)辽东之战(或称大连旅顺之战):徐邦道 旅顺大屠杀 (5)威海卫战役:1895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必考
(三)中国战败原因:★★★★★必考
1、根本原因:清王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或者表述为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武器装备落后,军队战斗力低
3、战略战术失当,丧失了制海权
4、日本资本主义制度先进,蓄谋已久,战事准备充分,装备先进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必考
内容:
1、【割三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两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增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一)沙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本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二)瓜分中国狂潮: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三)“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提出了,利益均沾,共同奴役中国
(四)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必考
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概况:
1.序幕:1895年春,康、梁领导的“公车上书”;
2.发展(宣传思想):学会(强学会),报纸:康、梁《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作用: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百日维新奠定了基础。
三、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光绪帝“明定国是”诏,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内容:
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3、思想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4、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结局: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还要知道谭嗣同的两首诗),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②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③脱离了群众④没有认清列强本质,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二)评价/意义★★★★★必考
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由资产阶级掀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三)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光绪)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农民阶级)
2、口号:扶清灭洋,进步性:鲜明反帝斗争意志 局限性: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他抱有幻想;迷信色彩。
二、抗击八国联军(俄德法美日奥意英—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1.侵华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控制中国政府,彻底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抗击八国联军:(1)廊坊阻击战、(2)大沽口之战、(3)天津保卫战(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陷落)(4)北京保卫战(围攻西什库教堂、东郊民巷使馆区)等地打击八国联军。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4、意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第9课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宣统 溥仪)
一、背景
(一)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
1.兴中会:孙中山,1894年11月,美国檀香山,宗旨:振兴中华,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895年广州起义:,孙中山、陆皓东等,失败。
2、同盟会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背景(1)思想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示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2)组织基础:成立了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2)概况:A.目的:为集中革命力量 B.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D.机关报:《民报》 E.性质(地位):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F.意义: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3、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必考
(二)、革命志士的奋斗
1906萍浏醴起义:刘道一、蔡绍南; 1907安庆起义 徐锡,秋瑾。 1907孙中山、黄兴广西镇南关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赵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二、过程
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地点:湖北武昌
结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2.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总统:孙中山,国旗:五色旗,国都:南京
改用公历,公元纪年民国纪年换算:“ 1911+N”或“N-1911”
3.清帝逊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
4.袁氏当国 1912年3月10日 原因: 1)辛亥革命后,需要一个强有力人物保障国家统一和稳定;2)袁世凯实力强大,内握清廷大权,外获列强支持;3)同盟会内部涣散,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4)立宪派和旧官僚为维护自身利益,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
5.《临时约法》★★★★★必考 1912年3月11日,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意义:肯定民主共和制度、民主自由原则,辛亥革命重要成果
三、评价(成功?失败?):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意义):★★★★★必考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局限性:不彻底,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民主VS专制)
一、二次革命 1913
1.背景: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破坏责任内阁制。
2.导火线: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
3.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等
4.结果: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日本。
…………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1915-1919,资产阶级激进派)
1、背景: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的传入;新生的中华民国政治混乱、社会动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5、内容:前期:①提倡科学和民主:②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③文学革命。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6、口号: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7、性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8、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9、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①批判继承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13课 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列强还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发展.运动中心:北京→上海,主力:学生→工人
3.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体现性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4.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党外合作)
1、中共三大(1923年):
(1)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国民党一大:1924年 广州
(1)内容: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②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全称: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时间:1924年 (2)地点:广州黄埔 (3)创办人:孙中山
(4)主要领导: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5)贡献: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1924-1927年
2.北伐战争(1926年-1927年)
(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
(2)斗争对象:吴佩孚(湖南、湖北)、孙传芳(江西、福建),张作霖(东北)
(3)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4)北伐军先锋:叶挺独立团(“铁军”)。
(5)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两次政变: ①1927年4月,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7月,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口号:宁可枉杀一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2.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
1.建立者:蒋介石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3.继续北伐和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4.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原因:蒋介石等叛变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未改变。
5.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必须坚持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 南昌起义(毛泽东未参战)
1、爆发: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
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二、八七会议(1927年 汉口)
1、内容: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二、秋收起义
1、爆发: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
2、过程:起义受挫——进军农村——文家市决策(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
3、结果: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井冈山会师
1、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2、意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拉开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四、工农武装割据
1、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毛泽东于会后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
3、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