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本通汇编
初中文言实词一本通
第一编 闻、假、比、论、从、一、故、爱、安、还
掌握实词是理解文言文语段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平时要勤于梳理,勤于积累,尤其要辨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通假字”的梳理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形似通假两种形式,如“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不亦说乎“中的“说”同“悦”。教材中通假字约40个,可在整理的基础上识记。
2.“词类活用”的梳理词类活用,借助一定的语宫环境,临时改变词语用法的一种语言现象。活用的词类一般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l)名词活用。
一是起修饰作用的名词作状语,如“学而时习之”的“时”意思是“按时”;
二是直接带宾语,名词作动词,如“腰白玉之环”的“腰”意思是“挂在腰间”:
三是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为使动用法,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意思是“使……出汗”;四是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怎么样,为意动用法,如“鱼肉百姓”中的“鱼肉”意思是“以……为鱼肉”。
动词活用。
一是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的动词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意思是飞奔的马;二是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带了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如“饿其休肤”中的“饿”意思是“使……饥饿”。
形容词活用。
一是作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物,活用为名词,如“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新”意思是“旧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二是形容词带宾语时,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如“欲穷其林”中的“穷”意思是“走到尽头”;三是形容词带宾语时,主观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秦山而小天下”的“小”意思是“认为……小”。
3.“古今异义”的梳理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部分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差别很大,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复习时要注意搜集整理。
4.“一词多义”的梳理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最普遍,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词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在不同语境中比较、推断词语的确切意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复习时需要前后勾连,由此及彼,结合语境,结合字形,结合句式,进行迁移。
【说文解字】
闻字初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跪坐以手附耳语听的样子,本义为听到,听见。引申指知道,听说,又引申为传达、达到,再引申为报告、使听到,还引中指闻名。并由此引申为名声。另外闻也指听到的东西,如传网。用鼻子嗅气味也叫闻。
【字义例释】
1听见。听到
[例]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七下《爱莲说》·周救颐)
2使听到,使知道
[例]闻靠人之耳者,受下赏。(九下《邹总诚齐王纳谏》·《战国策》)
3著名,著你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续。(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4.见识,见闻
[例]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七上《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巩图练习】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下《桃花源记》·陶渊明)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上《穿井得一人》《品氏春秋》)
【拓展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园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不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图练习】
1.听说;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2使听到;.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拓展阅读】
听说;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
【说文解字】
假,从人从,假,借也。汉字,表示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欺诈。引中为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如假设,假使,假如。
【字义例释】
1.假装、装作
[例]乃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七上《狼》蒲松龄)
2.借
[例]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九下《送东阳马生序》·宋谦)
3不真,虚伪
[例]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九下《朝天子·咏喇叭》·王磬)
【巩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是以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九下《送东阳马生序》·宋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 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 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 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候列传》)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借;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拓展阅读】
1.不真,虚伪;“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
2.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也醒悟了,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
【说文解字】
比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金文和小篆都是两个人靠在一块儿的形象,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
【字义例释】
①并列,慕近
[例]其相两膝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八下《核舟记》·魏学洢)
@比较,相比
[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九上《沁园春·雪》·毛泽东)
③及、等到
[例]比至陈,车六七百来,骑千余,卒数万人。(九下《陈涉世家》·司马迁)
【巩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_____________(九下《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_____________《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拓展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那,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间,张快成阴,挥
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赞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春秋》)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1比较。相比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2.并列,
靠近。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拓展阅读】1.列,靠进,2.(要子)见到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派你来出使?”晏子回答说:“齐国都城格海有上万户,人多得好展开袖于就能把天变成朋天,把汗挥洒下来就能形成而,肩n着肩,脚换着脚,怎么能说没有人?”楚王说:“既熊这样,那么您为什么当了使臣?”屡子回答说:”务国派造使臣。各有自己担负的使命。那些肾德的人,就派他们出使到肾德的君主那里去;不肾德的人,就派他们出使到不肾德的君主那里去。我最不贤德了,所以只有出使楚国了
小篆 隶书
【说文解字】
论,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作lùn或lún,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小篆。其本义表示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后又引申为思考,也指评论,辨析等,以上义读lùn。论读作lún时,专用于《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字义例释】
1.讲述
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七上《咏雪》《世说新语》)
2.讨论,议论
[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七下《孙权劝学》·《资冶通鉴》)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3.言论,主张
[例]曹列论战。(九下《曾判论战》·《左传》)
4.说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音。(八下《桃花源记》·陶渊明)
5.判定,判罪
[例]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巩周练习】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众服为确论。(七下《河中石兽》·纪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九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 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公孙龙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