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本通汇编
初中文言实词一本通
第十二编 虚词 之、而、以、其、于、乃、且、则、焉、者、何、然
文言虚词数量有限,但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我们应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用虚词有“之”“其”“以”“而”“于”“乃”“嘴”“财”“然”等。
1.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规律。如“之”
一般有三类用法:第一类做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多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事、物;第二类做助词,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的为结构助词“的”,格式为“主语+之+谓语”的则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格式为“宾语+之+谓语”的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的则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的一般为音节助词;第三类作动词,一般后面带地点名词,意思是“到、去、往”
2.根据上下文的语意理解虚词用法。
如“而”,做连词时,分析“而”前后连接的词语的关系即可。“言和而色夷”中“言和”“色夷”意思是言辞温和,脸色平静,属并列关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中太阳出来,雾气散开则有先后关系,属承接关系:“潭西南而望”连接了状语“潭西南”和动词“望”,属修饰关系。
3.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断用法。
如“然”放在句首单用,一般表示转折,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放在形容词词尾,意思是“……的样子”,如“欣然起行”
之
【字义例释】
1.第三人称代词
【例】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学指示代词,“这”“这件事”“这样”“那样”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九上《岳阳楼记》·范仲淹)
3助词,相当于“的”
【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八上《三峡》·那道元)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九上《醉翁亭记》·欧阳修)
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七下《陋室铭》·刘禹锡)
5.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性,不译
【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八上《富贵不能淫》·《孟子》)
6.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七上(论语》十二章)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九下《曹刿论战》·《左传》)
7.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马之干里者,一食或栗一石。(八下《马说》·韩愈)
8.动词。“往”“到——去”
【例】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史被甲(八上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字义例释】
①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七上《论语》十二章)
【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记》·柳宗元)
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与”
【例】博学而篇志,切问而近思。(七上《论语》十二章)
【例】与之论解,言和而色夷。(九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可不译
【例】聚室而谋曰。(八上《愚公移山》·《列子》)
【例】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九下《鱼我所欲也》·《孟子》)
④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八下《马说》·韩愈)
【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七上《狼》·蒲松龄)
5“做面”“已而”连用,表示“不久”“一会儿”
【例】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八上《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以
【字义例释】
①依靠,凭借
【例】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七下《卖油翁》·欧阳修)
【例】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八下《北冥有鱼》·《庄子》)
【例】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例】何以战?/ 可以一战。 (九下《曹判论战》·《左传》)
②拿,用,把
【例】例]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七上《狼》·蒲松龄)
【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八下《小石潭记》·柳宗元)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二个“以”) (九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例】以君之所长者,故不错意也。 (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九下《曹判论战》·《左传》)
③按照,依照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八下《马说》·韩愈)
④王因为、因此
【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八下《小石潭记》·柳宗元)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九上《岳阳楼记》·范仲淹)
⑤认为
【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谦》·《战国策》)
⑥表示结果。因面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名。(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⑦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七上《诚子书》·诸葛亮)
【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七上《狼》·蒲松龄)
【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七上《狼》·蒲松龄)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九上《岳阳楼记》·范仲淹)
【例】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九下《陈涉世家》·司马迁)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例】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例】则责攸之、帏、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8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从”“在”
【例】受命以来,风夜忧叹(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其
【字义例释】
①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八下《大道之行也》·《礼记》)
②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他们的”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攻之。(七上《论语》十二章)
【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八下《桃花源记》·陶渊明)
【例】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九下《陈涉世家》司马迁)
【例】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代陈胜、吴广) (九下《陈涉世家》司马迁)
【例】皆刑其长吏。(当地的)(九下《陈涉世家》司马迁)
【例】其乡人也。(他的。指曹刿) (九下《曹判论战》·《左传》)
【例】下视其辙。(代词,指齐军)(九下《曹判论战》·《左传》)
【例】望其旗靡。(代词,指齐军) (九下《曹判论战》·《左传》)
③代词,“其中的”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七上《狼》·蒲松龄)
【例】既克,公问其故。(九下《曹判论战》·《左传》)
④指示代词,“那”,“那些,那个”“这,这些,这个”
【例】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八上《三峡》·郦道元)
⑸表推测,译为大概,或许
【例】《兑命》曰“学学字”,其此之谓乎!(八下《虽有嘉肴》·《礼纪》)
⑥表示选择,译为“或者”“还是”
【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八下《北冥有鱼》·《庄子》)
⑦表示祈使语气
【例】安陵君其许寡人!(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于
【字义例释】
①(介)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在”“从”,“到”
【例】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九上《醉翁亭记》欧阳修)
【例】还于旧都(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例】其一犬坐于前(七上《狼》蒲松龄)
【例】出门圮于河((七下《河中石兽》纪昀)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向”“给”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九下《鱼我所欲也》孟子)
【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九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③(介)介绍比较的对象,“比”
【例】所欲有甚于生者(九下《鱼我所欲也》孟子)
【例】皆以美于徐公(九下《部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虽
①(连)虽然
【例】故余虽愚(九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八下《马说》韩愈)
【例】虽有至道(八下《虽有嘉肴》礼记)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九下《曹刿论战》左传)
②(连),即使,纵然
【例】虽乘奔御风(八上《三峡》郦道元)
【例】虽我之死(八上《愚公移山》列子)
乃
【字义例释】
①(副)才
【例】久而乃和(九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例】去后乃至(七上《陈太兵与友期行》世说新语)
【例】乃悟前狼假寐(七上《狼》蒲松龄)
②(副)竟然,居然
【例】乃不知有汉(八下《桃花源记》陶渊明)
③(连)于是,就
【例】蒙乃始就学(七下《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例】屠乃奔倚其下(七上《狼》蒲松龄)
【例】乃重修岳阳楼(九上《岳阳楼记》范仲淹)
④(动)表判断,是
【例】乃石性坚重(七下《河中石兽》纪昀)
⑤(代)你(的),你们(的)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