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要点梳理与练习
第07讲:《经典常谈》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提写了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经典常谈》。
【作品简介】
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依次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作品主题】
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主要内容】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第一部,起源于巫术,在战国末期经儒家种种解释下,有了更多伦理和哲学的意味,被奉为儒家经典。而到了汉代,随着儒家的推崇,成为了六经之首。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历史,背后的古今之争曲折动人。《尚书》几乎失传,幸亏多贤人补注,至今仍有所留。
《诗经》的源头原本只是表达情感的歌谣,“诗言志”其实只是儒家“为我所用”理论下对诗经的一种解读。
《礼记》是一部关于礼学和礼文化的儒家经典。儒家有用“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
《春秋》的编年是史学的伟大发明,有“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四书》是历代儒家学子研习的核心经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加注后,一方面为传承经典,另一方面也为了建立自己的道统,后成为官方指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影响极大。
《战国策》读完,就可以了解古代谋臣策士的智慧,以及纵横捭阖的精彩故事。
《史记》《汉书》则开创了中国历史记录的纪传体,成为正史源头。
从《诸子》篇开始,朱自清先生则没有再明确指出具体的经典书目。
【内容提炼】
序
本书所谈经典的内容:“小学”(文字学),经史子集。
本书目的重点:启发人们的兴题,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1.《〈说文解字〉第一》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2.《〈周易〉第二》
从卦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纪录,纪录里好些是不连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本来呢,卦数既然是一定的,每卦每爻的辞又是一定的,检查起来,引申推论起来,自然就“简易”了。不过这只在当时的卜筮官如此。他们熟习当时的背景,卦爻辞虽“简”,他们却觉得“易”。到了后世就不然了,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
3.《〈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4.《《诗经)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5.《“三礼”第五》
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不但是“人情之所必不免”,而且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二至前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7.《“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
8.《〈战国策>第八》
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
9.《〈史记〉汉书〉第九》
他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自序》里说,“罔(网)罗天下放佚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王迹所兴”,始终盛衰,便是“古今之变”,也便是“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只是天道对于人事的影响;这和所谓“始终盛衰”都是阴阳家言。阴阳家倡“五德终始说”,以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互相克胜,终始运行,循环不息。当运者盛,王迹所兴;运去则衰。西汉此说大行,与“今文经学”合而为一。司马迁是请教过董仲舒的,董就是今文派的大师:他也许受了董的影响。“五德终始说”原是一种历史哲学;实际的教训只是让人君顺时修德。
10.《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旧文化、旧制度找出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
11.《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
12.《诗第十二》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仙在发中。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责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13.《文第十三》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后来《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按着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便是这样,王安石还说(鲁春秋》是“断烂朝报”。所谓“断”,正是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意思。卜辞的简略大概是工具的缘故;在脆而狭的甲骨上用刀笔刻字,自然不得不如此。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
B.《史记》是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周易》中提到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是它的大神通。
D.《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2.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们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教人怎样赏味田园。
C.古代所说的“言志”是现在所说的“抒情”。
D.《说文解字》里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被称为“六义”。
E.《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先河,叙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首尾三千多年的历史。
3.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本书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不平铺直叙,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4.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指南,也是一部国学入门读物。
B.《孟子》一书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
C.《史记》用到散行文字;《汉书》则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
D.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
5.小语在阅读《经典常谈》时使用了“选择性阅读”的方法。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小语对古代文学感兴趣,选择先读《诗第十二》。
B.小语想了解更多的历史内容,决定去读《<战国策>第八》。
C.小语想拓展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认真阅读《<诗经>第四》。
D.小语想开展汉字文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仔细研读《文第十三》。
6.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古代历史典籍的特点,请根据下面文字判断相应的历史典籍,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也是周朝时鲁国的国史。
②最早的记言历史,主要为虞夏商周的号令。
③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④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A.《国语》 《左传》 《尚书》 《史记》
B.《尚书》 《国语》 《左传》 《汉书》
C.《春秋》 《尚书》 《左传》 《汉书》
D.《国语》 《春秋》 《公羊传》 《史记》
7.小冯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读书卡片
作品:《经典常谈》 作者:朱自清,号实秋,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相关内容: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的态度。
D.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8.下列关于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不对的一项是( )
A.该书摈弃了现代学术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
B.该书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C.该书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共有十三篇。
D.该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论文集,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
9.下列有关《经典常谈》,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著作。
B.《经典常谈》介绍了众多经典,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经典常谈》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D.《经典常谈》重点介绍的史书是编年体史书《论语》。
10.下列对名著《经典常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认为文化应“尊古”,故按照传统但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这一原则撰写了《经典常谈》。
B.《经典常谈》一书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作者特别关注学术的高度和广度,这一写作境界,非常人轻易能达到。
C.《经典常谈》一书虽是学术性散文,但不“板着脸说话”,而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对古代文学、历史进行介绍。
D.“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中的“诗三百”就是后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11.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
A.《经典常谈》是我国著名文人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们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他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的人,他的诗教人怎样赏味田园。
C.“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古代所说的“言志”是现在所说的“抒情”。
D.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经典,里面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这六个条例称为“六义”。
E.《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先河,叙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首尾三千多年的历史。
12.根据《经典常谈》中的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其二》中谈到,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法家借卦爻辞发扬法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
B.《<尚书>第三》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国君的文章。
C.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论语》的劝惩作用。
D.司马迁的《史记》创造了“纪传”的体制,《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多万字。
13.下列对于《经典常谈》里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B.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该书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C.《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事的历史,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
D.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与班固著的《汉书》并举,被称为“正史”的源头。
…………
参考答案
1. 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文学常识识记。
B.有误。《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有误。辟邪是八卦的小神通,八卦的大神通在于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
D.有误。《尚书》中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故选A。
2. C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C.古代所说的“言志”和现在所说的“抒情”并不一样,“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
D.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义”是指《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故选C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