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1日
资源编号 58589

徐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2023-09-22 九年级上册 0 1,174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徐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4分)

1、诗歌默写(14分)(每空1分)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③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    ④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   ⑥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

⑦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概括了山间四季的风光:“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 ______________ ,山间之四时也”,抓住山林泉石的特点,给人美学享受。

⑧被贬巴楚,刘禹锡廿三载后归来,面对仕宦升沉,尽显豁达襟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8分)

知物由学,学习对青少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决定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如饥似渴、孜(   )孜不倦学习,才能为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知识基础。学习扩大了人的精神空间与思想容量,让我们的视野更加   A   ,境界更加   B   ,心灵更加   C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是在不断磨lì(   )中总结出来的成长经验。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浏览极为方便的当下,学习要有一股持之以恒的韧(   )劲,远离浮zào(   )、宁静致远,才能从持续的学习中获益。 (节选自2021.12.9《人民日报》)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词语。(4分)

孜(     )孜不倦    磨lì(     )    韧(     )劲    浮zào(     )

(2)文段A、B、C处横线上选择正确的词语,合适的选项是(   )(2分)

①纯洁    ②开阔    ③升华

A. ②③①                      B. ③①②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综合性实践活动(4分)

一个民族若是没有自强的魂,那么这个民族注定要走向毁灭。一个国家不自强,一个民族不自强,一个人不自强,其结果都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今天的我们,更应该自强不息。

(1)请列举古今历史上一个“自强不息”的事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谈谈我们可以从保尔的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③⑤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以“风骚”代指文章辞藻。

B. 古代人对平辈或尊长一般称“字”表示尊敬。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遗。如欧阳修,字永叔;苏轼,字子由。

C. 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如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他的作品集《范文正公集》就是以“谥号”来命名的。

D.古人会用天干地支来纪年,也会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崇祯”都是皇帝的年号,“丙辰”是干支纪年。

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梁启超,该文选自《饮冰室合集》。

B.《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

C.俄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品通过叙述“我”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揭示了人们“嫌贫爱富”的心理。

D.《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全词融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气势恢宏,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7. 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序是一种古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相当于临别赠言。如柳宗元《送薛存义序》、韩愈《送孟东野序》等,多为美文,和书序有别。

B. 耄老是年老的意思,《礼记》记载:“八十九十曰老。”男子通常三十称而立,四十称不惑,五十称知天命,六十称花甲,七十称古稀,八十九十称耄耋。

C.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名称最早始于汉武帝时期,一直设置到元、明、清,其名称始终保留。

D.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编著,是一部记录孟子政治思想及言论书,共七篇,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二、阅读与赏析(46分)

阅读名著,回答8、9两题(8分)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水浒传》中,林冲在野猪林被救后,来到柴进的府上,受到了柴进的优待,后与洪教头比武取胜。

B.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好汉是晁盖,他与一众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了一件大事——智取生辰纲。

C.《水浒》中绰号是人物性格或特征最为简明的符号,如脸上有一块青色胎记的杨志叫“青面兽”,敢于反抗却脾气火爆的李逵叫“黑旋风”。

D.《水浒传》中,武松是一位豪侠之士,他景阳冈打虎是“勇”的表现,醉打蒋门神是“义”的驱使,斗杀西门庆是“恨”的宣泄。

9、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题目(5分)

当下就曹正家里住了一宿,借了些盘缠,拿了朴刀,相别曹正,曳开脚步,投二龙山来。行了一日,看看渐晚,却早望见一座高山。杨志道:“俺去林子里且歇一夜,明日却上山去。”转入林子里来,吃了一惊。 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脱得赤条条的,背上刺着花绣,坐在松树根头乘凉。那和尚见了杨志,就树根头绰了禅杖,跳将起来,大喝道:“兀那撮鸟,你是那里来的?”

杨志听了道:“原来也是关西和尚。俺和他是乡中,问他一声。杨志叫道:“你是那里来的僧人?”

那和尚也不回说,抡起手中禅杖,只顾打来。杨志道:“怎奈这秃厮无礼,且把他来出口气!”挺起手中朴刀,来奔那和尚。两个就林子里,一来一往,一上一下,两个放对。

(1)文中的“胖大和尚”是谁?(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胖大和尚因何故到二龙山?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的画线句表现出杨志和胖大和尚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第10题(5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别名《西江月•黄州中秋》、《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揣摩“人生几度秋凉”一句中“凉”的丰富意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和《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4题(11分)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逊濂,自谓弗如。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其宠侍如此。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朝,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

11、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濂具以实对”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卷石底以出      B.不以物喜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 醒能述以文者

1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间召问群臣臧否(暗中、悄悄地) B.  恶可深罪(厌恶)

C.  因呼濂字曰(于是,就)         D. 必设坐命茶(同“座”,座位)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微景濂,几误罪言者。(2分)

(2)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2分)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宋濂是个怎样的人?(3分)

阅读下列现代文,回答15-17题(21分)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⑨人生感悟:柔弱的柳枝之所以百折不回,恰恰是因为它的低头。站着做人是应有的骨气,然而该低头时就低头则是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修养。

15、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要从苏格拉底的故事写起?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④段与第⑤~⑦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条街──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

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

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

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庄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当当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从两个儿子从旁学习衬托出老五切肉和剔肉手艺精湛。

B. 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

C. 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D. 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

19、赏析划线句(3分)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20、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老五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1、《秋的气味》中“气味”具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4分)

三、作文(60分)

很少有绝对笔直的道路,也很少有一帆风顺的事情;世事多变,人事多磨。转一个弯,或许会费点周折,或许也有些风景……

请以《转了一个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1、文章里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字数不少于600字。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4分)

22 4 5 6 7 8 11 12
B C B C C B D B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3)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上册 徐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https://www.0516ds.com/58589.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