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2023年暑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名著导读预习讲练
发布时间 2023年07月22日
资源编号 54441

《湖心亭看雪》-2023年暑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名著导读预习讲练

2023-07-22 九年级上册 0 3,127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湖心亭看雪》

一、古文预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明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二、常考字词翻译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三、译文翻译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四、习题演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崇祯(zhēn)  更(gèng)定                      B.毳衣(cuì) 一芥(jiè)

C.沆砀(dàng)   长堤(dī)                           D.喃喃(nán)毡子 (zhān)

2.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填空

张岱,又名维城,字__________,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天孙,别号__________,晚号__________,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__________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等绝代文学名著,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明亡后不仕,他入山著书以终。

4.词类活用。

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

③及下船__________

④有两人铺毡对坐__________

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

⑥余拏一小舟__________

⑦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__

⑧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

⑨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

8.阅读柳宗元的《江雪》,简要分析《湖心亭看雪》、《江雪》所表达的感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西湖(节选)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拏一小舟__________②毳衣炉火__________

③才一举头__________④欲下一语描写不得__________

(2)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11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

②见余大喜        大: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6)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

[注]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余 乃 急 急 走 避 谓 余 为 西 湖 而 来 今 所 见 若 此 反 不 若 保 我梦 中 之 西 湖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雾凇沆砀”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汽一片弥漫的情景。

B.“一芥”“两三粒”是虚写,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张岱梦中的西湖与他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D.“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的惊喜,也暗示了张岱夜遇知己的高兴。

(4)赏析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作用。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二)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明人小品十家·袁中郎小品》,有改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梅花为寒所勒            为:被。

B.皆在朝日始出        始:开始。

C.止午、未、申三时    止:同“只”。

D.安可为俗士道哉    安:怎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②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分别找出能概括选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和描写月景的句子。

(4)本文最后一句中“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指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1)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__________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__________

③辄复不遂   辄:__________

④鲁直所谓   谓: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15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黄庭坚。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两处)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金陵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辄复不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鲁直所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

(4)【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夏,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分别写出。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

③是金陵人,__________

下船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文中有何作用?

(4)晚上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5)作者写西湖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上下白       一:__________

下船         及:__________ 

③急湍箭       甚:__________

④窥谷忘       反: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3)【乙】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与“山僧曰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望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得心而寓之酒也

C.醉翁意不在酒                                             D.属予作文以记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1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__________

②余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上下白                 B.余拏小舟              C.童子烧酒              D.湖心亭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所展现的景色。

(6)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文章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文章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更定(gēng)。

故答案为:A

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2023年暑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名著导读预习讲练 https://www.0516ds.com/54441.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